灯光公共艺术:打造流光溢彩的夜,给你五彩斑斓的黑
发布于 2021-09-04 17:44
日前,一条穿过天津夜空的激光通道,自天津广播电视塔270米处发射,这条绿色的“光路”在十数公里之外清晰可见,与城市的另一端紧密相连。星夜的天空保持着无垠的空旷,骤然而至一根穿越时间和空间的激光线,在俯瞰万家灯火的制高点,深深仰望了灿烂的星空。
这一个独特的场景,将公共艺术作品与城市地标结合,正是今年天津市河西区西岸艺术节期间,特邀天津美术学院曲健雄教授设计完成的灯光秀作品《光──LIGHT》。
《光——LIGHT》并非仅仅只是一件单独的、孤立的作品,而是遵循了当代的潮流和趋势,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领域“灯光公共艺术”。大型灯光艺术节、灯光艺术季以及光影艺术季正在逐渐成为城市夜间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面对新的环境,
公共艺术为何与何为
灯光秀作品《光──LIGHT》抽象与极简的表达,不仅与天津夜晚下具象的缤纷城市风光融为一体,还成功突破了艺术作品尺幅限制。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04/4_16307529057930002.jpg)
图/每日新报
从上世纪初开始,博物馆、艺术中心对艺术创作不再进行边界的限制,当代艺术家开始有意识地去探索如何将作品融入室外的公共空间。随着本世纪初数字技术进入艺术创作领域,不仅丰富了艺术创作的表现语言,同时也为艺术创作边界的扩展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正是由于数字技术的介入,视觉艺术也已经不再完全依赖实体材料作为自身的载体。探索实体与数字媒介之间的边界,也成为了一种新维度中的艺术创作目的。
“当代的潮流和趋势,就是艺术作品要走出博物馆和画廊,要更贴近大众。”曲健雄表示,“这也是我选择在天塔这个城市地标的公共环境中作展示的原因,就是为了能够弥合艺术作品与大众的距离,将作品从以往小众的载体引入大众的平台,让作品进入大众的视野,这是本次作品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所以,公共艺术是一个多元性与广阔包容性的跨越的视觉艺术,从角度、光线、场景、人物、时间、都会有一个新的变化。《光──LIGHT》作品不是具象平面和艺术故事性的直接呈现,更多的是以当下天津天塔的特殊视角为出发点,与在城市夜空下与它相遇人的自我感知的总和。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04/4_16307502597130003.jpg)
图/每日新报
公共艺术作品的出现还引发了新的讨论,艺术作品是应该注重“体验感”还是“教育性”?公共艺术作品是注重“艺术性”还是“设计感”?诸多问题对于艺术家来说都应该去探究。
在当下,由于疫情的影响,无论是博物馆、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艺术家创作及展览展示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传播逐渐成为了新的展览传播方式,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更成为了核心的力量,“云端美术馆”“线上直播平台”给予了观者新的观展体验。
基于这个背景,从“公共性”的角度来看《光──LIGHT》作品,从解释权的方向来说,更多地架构了精英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大众的参与最后一定有一个很大的文化上的反省。当代艺术的艺术家不是以艺术作为目的,而是借以艺术作品呼吁人对景观的重视。同时指向社会环保文化等这些问题,希望对人类整个生命情操与环境作更大的提高,这个时候艺术家所扮演的角色更接近哲学家、社会运动者,艺术只是一个表象的手段而已,可能引起困惑,但引发的思考性是最高的,当代艺术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人类新艺术行为。
灯光公共艺术,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上世纪20年代左右,利用光来创作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就以诞生。构成主义雕塑家Gabori创作的作品《机动构成》使用了电动马达来抖动铁棒,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光作为材料,但是提供了一种动态以及视听的方式,经过光和视觉成像之间的关系来创作。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04/4_1630754755983.jpg)
图/爱天塔
而在上世纪60年代,光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处于光艺术创作的井喷期,由于灯光科技的发展,变幻多元的灯光作为光艺术作品的媒介,使得这一领域充满了新活力。例如丹·弗莱文的灯光创作便十分出名,因为经过他创作的灯具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再仅仅局限于商用,还获得了艺术色彩。
20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给当代艺术创造了更美好的环境与土壤,Irwin也是在这时期使用荧光灯材料,通过荧光的不同属性来影响环境氛围。
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媒体艺术兴起,出现了灯光互动装置艺术。灯光互动装置艺术通过不断的发展创新已经在当今成为了单独的一种艺术流派。
后至20世纪90年代,芯片技术以及照明技术产业化的发展,尤其在公共艺术中,光元素在其中向公众贡献了新的体验,对城市文化注入了新活力。
光艺术在城市的公共空间中给公众带来了创新性的生活方式。到了21世纪后,公共艺术更是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化与革新,科技与艺术的逐步融合,无论是运用自然光还是灯光作为媒介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都改变了观者的视觉习惯,影响了人们对待艺术作品以及周围环境空间的看法与态度,甚至于让观众沉浸于由“光”所营造的环境中,通过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全方位地使观众从不同的感官体验上去享受艺术。
例如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运用光影元素在中国的最大规模个展,在红砖美术馆亮相的《道隐无名》,让人惊叹他着实是一个借助大自然的规律和力量发挥想象和创作的“玩家”。以及擅长改变空间的美国装置艺术家Robert Irwin经常在各种城市所特有的场地去创作艺术作品,通过干预城市公园、公共花园、博览馆以及私人房间等既有的建筑场地去改变空间场域、观者的感官感受与时间感知。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04/4_1630751481708.jpg)
《道隐无名》 图/SHELLFX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实践成为艺术家的主要课题,而灯光变化则是科技表达艺术的一项重要体现。“探究灯光的种类、光色温、光位置以及与跨界多种元素的融合是发展当代灯光公共艺术的必经之路,同时也不能忽略其文本背后的中国特殊语境。”曲健雄说。
中国当代艺术,
探索东方情感与西方逻辑的融合
曲健雄希望《光——LIGHT》能成为符号的生产者,能成为中国艺术走进当代全球符号学思潮的一个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自娱自乐的亚文化平台,或者一个市场性的平台。这些年,曲健雄一直在进行中国当代艺术的探索,他多次表示,希望通过作品“让大众感觉到东方情感与西方逻辑的融合”。
在他看来,东西方文化是两大文脉,我们努力的方向,是如何在自身的强大文脉上踏着历史的巨浪,站在今人立场上,颠覆出一个革故鼎新观念的力量。而普遍的“融合”,其“言说目的”更多是用“文化来造型”。最终是为了塑造出一个时代典范而工作。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04/4_16307545167610002.jpg)
图/每日新报
在作品《光——LIGHT》中,曲健雄就将自己这样的理解融入其中。当人们看到《光——LIGHT》的时候,可能会认为这样极简的艺术形式,采用激光这种表现形式的艺术作品更像是西方的艺术逻辑。
但《光——LIGHT》横穿天际的激光通路,蕴含的却是中国数字“一”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生万物之说——大道至简。如果能通过《光——LIGHT》,让大众感觉到东方情感和西方逻辑的融合,也许就能逐渐打破对于中国艺术的刻板印象。
作品《光——LIGHT》不能简单地看做一道激光,而是应该将它放在所处的场景中去看待,这是一件以整个天津夜空为“幕布”的作品。当人们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就仿佛看到α、β等字符一样,可以从作品中感受到符号语言的信息和魅力,并给观者营造了一种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德国路德维希美术馆馆长贝亚特·艾芬沙德看到《光—LIGHT》作品后说:“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项目,为建立新的联系,尤其是东西方哲学之间的联系开辟了道路。只要我们的目标是找到这两种不同的信仰和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我们就有联系。”
这道光使每一位观者对当下的全球网络数字化、新能源及科技时代的意义进行思考,高高在上的一道光,它属于公众,更属于个人,因为每个人在心里都会有一道光,让你不会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太萎靡,让你还会总觉得会有那么一闪亮总会出现在你普通的日常。城市里车水马龙,每个人行色匆匆,神态各异,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那么点电,有那么点光。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04/4_1630752007884.jpg)
图/每日新报
在谈到心里对当代艺术的“中国风格”有怎样的轮廓时,曲健雄表示,首先应确立的一点,当代艺术是否定了以往的艺术秩序,而重组了新的艺术秩序。现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实验,是一种对各种未知的探索。确立当代艺术创作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其本身的目的,而更重视其创作的过程,和在创作过程中所突破的部分,最终让艺术彻底改变了原来的方式。
在他看来,当代艺术今天在产业经济和消费市场走向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时代,当代艺术的概念已经超越了国家、种族和文化的界限,也超越了学科和艺术分类的界限,中国当代艺术已然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因为在资讯发达的今天,人类获得了全球性的艺术行为方式,当代艺术的发展需要中国的参与,以使人们看到当代艺术的全球性景观。
来源:文化在线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