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必要吗?他得到了什么?
发布于 2021-09-05 06:20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 ,各诸侯势力逐鹿中原,到最后只留下曹操、刘备和孙权三股势力,其中以曹操势力最为强大,曹操之所以能成功,是他具有雄才大略的必然结果。
在当时汉室衰弱,皇室已经不被人重视的情况下,被人当作负担,但曹操看出汉献帝的重要性,把天子挟持到许昌,以天子命令讨伐天下。曹操的成功,到底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没有关系呢?他这样做有必要吗?我们从曹操的发迹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来源开始来解读这个问题。
曹操的崛起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来源。
《三国志》里陈寿说曹操是汉名相曹参之后,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曾官至太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年轻时的曹操机智敏锐,不喜欢读书,而且放荡不羁,行侠仗义,喜欢武术和兵法。得到许多当时名流的赏识,南阳许劭曾对曹操说,你要么是治世之能臣,要么是乱世之奸雄。
后来曹操举孝廉,历任县令、议郎、校尉等小官。董卓专权后,曹操应袁绍之邀,与各路诸侯组成盟军起兵反董卓,失败后曹操在青州平叛黄巾军,得降卒30万人,组成青州军,此时的曹操才真正具有与各诸侯抗衡的的实力。
随后开始逐鹿中原,收徐州、杀吕布、灭袁绍、征乌桓,直到赤壁之战被孙刘打败,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整个过程中曹操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成为实力最强的一方,可以说成就了一番霸业。
曹操得以成功,历代学者都认为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关系密切。其实最早提出此建议的人是贾诩。自董卓专权被司徒王允用计除掉之后,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起兵造反,控制了首都长安城,汉献帝被挟持到军营中居住,此时李催的谋士贾诩提出此建议,他的原话是“奉国家以征天下”。
李催、郭汜等人表面上听从了贾诩的建议,但是没有把天子当回事,后来由于内讧,加上外部势力的进攻,感觉天子是累赘,在战败撤退中就把汉献帝给丢了。汉献帝在颠沛流离中举步维艰,此时各方势力中最为强大的当数袁绍,按理说他最有能力得到天子,当时他的谋士沮授就向他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但袁绍等人认为,汉朝大势已去,把汉献帝留在身边,会束缚自己的行动和发展,袁绍此人好大喜功,自以为是,只慕虚荣,曹操说他“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就这样丧失了千载难逢的成就霸业良机。
袁绍还自以为仁至义尽地指派当时势力较小而且附庸他的曹操去关照天子,曹操的谋士毛玠马上建议“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曹操马上采纳了建议,抓住有利时机,派使者上书,对外声称要辅佐皇上,匡扶汉室,以“勤王”名义发兵保驾。举行隆重仪式迎接汉献帝,还专门护送天子回洛阳。汉献帝当时称赞曹操:“ 乃寡人社稷之臣也”,下旨封曹操为汉丞相之职。
作为汉朝丞相的曹操,全面掌握了朝廷大小事务,也露出了他专权跋扈的本性,全面控制了汉献帝,皇上再一次成为了傀儡。无论是征讨天下还是下达其他命令,曹操都名正言顺地号称天子的旨意,其实天子只是曹操表达自己意愿的幌子。但形势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此事业蒸蒸日上,最后雄霸一方。
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最终成为汉末乱世的成功者,而“错失良机”的袁绍,在势力相当强悍的情况下一败涂地,被后人作为目光短浅的耻笑对象。人们普遍认为曹操此举是很关键的战略方针,那到底曹操挟天子的重要性在哪里呢?
首先是曹操的身份地位问题很快得到提高。
在古代一个人的出身和自己的职位被外人看重,是身份地位的标志,一个出身高贵和地位显赫的人更能办成大事。曹操出身于宦官世家,家族名望不低,但此时的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典军校尉,下等军官。
袁绍、吕布、刘表、孙坚他们呢都是封疆大吏,在董卓专权时,袁绍是渤海太守,同时又任命他为右将军,封邟乡侯;吕布是中郎将,都亭侯;刘表是皇亲国戚,荆州刺史;成武侯;而孙坚也是曾被朝廷封为别部司马,乌程侯。还有其他许多如公孙瓒、马腾、张绣等人都是地位职务很高,都是一等公卿。
曹操的职位根本就没法与他们相比。而他得到汉献帝以后,直接由汉献帝下旨丞相任命,马上与袁绍他们平起平坐,甚至超越他们,让任何人都不敢小觑,心理上就占有优势。
第二个就是为他下一步力量的壮大打下了基础。
当时,群雄四起、各方势力割据的局面已无法避免。袁绍、刘表、孙坚等诸侯都拥有自己的领土领地,而且都经营多年,已经做大一方。而曹操呢,势力还非常弱小,当时稍有势力的诸侯都没把曹操当回事,后来曹操暂时拥有了兖、豫二州,但当时民生凋敝,兖、豫二州天灾,物资极其匮乏,军队粮草都供应困难,曹操实在没办法,打起了古墓的主意,摸金校尉就是这时候设立的,以盗墓获得钱财来维持开销,兵员得不到及时补充,人才缺乏。
此时的曹操与其他诸侯的势力相比差距实在太大,根本没有能力与其他诸侯一争高下。但曹操看到了虽然汉朝已经出现了颓势,但大汉几百年的统治已经根深蒂固,大部分人的心中是难以割舍的,总希望有朝一日能复兴汉室。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大部分人认为曹操既然已是汉丞相,兴旺汉室责无旁贷,是领头羊,于是许多忠于汉室的人才来到他的麾下,如荀彧、程昱等,招兵买马也是响应云集。力量很快得到壮大。
第三个就是让多数人认为曹操打击对手是维护汉王朝的统治,是合法合理的。
东汉末年诸侯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互相讨伐是常有的事,在百姓眼里,只有天子才是真正的皇室血统,其他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发动争斗都不是正义的,不得人心,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都会背上祸国殃民、穷兵黩武的骂名。虽然当时汉献帝早已名存实亡,东汉政权也早已土崩瓦解,但是从全局来讲,以天子的名义,发布诏书和檄文,发兵征伐其他诸侯,表面上看都是具有合法性的,比起其他利益纠纷而发生的战争更能让人接受。
以天子的名义瓦解各诸侯势力,更有说服力,效果更明显。曹操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有着非常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奉主以从人望,大顺也"。顺应民意是历代圣明的统治者的成功秘诀。
让大家感到疑惑地是,袁绍没有把挟天子以令诸侯当作正确的策略,是因为他目光短浅,没有政治眼光,那其他人如刘备、孙策、马腾等人难道也和袁绍一样的愚蠢吗?难道只有曹操才能这样干别人不行?或者说其他人根本都没想到这点的重要性。其实还真是这样,这样的策略只有曹操才具有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
第一个曹操的眼光确实是独到的。
曹操有当皇帝的野心不假,但他不急功近利,能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眼光长远,而且能在私下听取谋臣的不同意见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并果断加以实施,从不拖泥带水。当谋士毛玠提出挟天子的建议时,马上采取行动;而袁绍呢,面对谋士们的不同意见,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最后只能是错失机会。
第二个曹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是皇上身边的近臣,深受皇恩,被皇帝所信任。而西汉末年经常是大臣将军们专权,祸乱朝政,尤其是何进、董卓等,让皇室都害怕了,有宦官的后人来到身边,觉得比那些外来势力可靠,这就是为什么汉献帝刚见到曹操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赞许的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曹操迫切需要,而其他诸侯没有那么急切。
可以这么说,如果曹操没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霸业不会成功,或者说没有这么快,在此之前曹操与各诸侯的实力差距很大,他想赶超需要较长的时间,而当他赶上时,或许像孙权、刘备这样的豪杰早已成功,曹操不再有机会。
曹操有危机感,终于获得了挟天子这样的优势,势力得到了飞速发展,很快达到并超越了其他势力。而当时袁绍他们已经势力较强,几乎没有感觉到危机感,所以皇帝的重要性也就体现不出来,所以他没有那么迫切。
另外让我们疑惑的是刘备和孙权最后也取得了成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必要吗?
在曹操挟持汉献帝之前,袁绍等不需要靠着天子的名声来扩充势力,并且他们都有当皇帝的野心,觉得汉献帝在他们手上反而碍手碍脚,而且他们确实也缺乏雄才大略,因一时的痛快而看不到长远,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刘备似乎看到了这一点,他一直打着汉室的旗号,自称“皇叔”(是不是皇亲还不一定),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东吴孙坚曾经抢得传国玉玺其目的也有与曹操一样的想法,以天子神器来号令天下,到孙权时也一直以汉室的臣子对待朝廷,不行僭越之事,也取得成功。
行事方式和机遇不一样,但他们三个的思路基本一致,所以都成功了,而曹操由于有正统的天子,天下归心,最后无论从势力还是领土都是最大这也是必然的。而其他人都不具备这样的眼光,最后失败绝非偶然。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被后世认为是他专权的标志,历代文人多加以贬义,这大都是由于《三国演义》对曹操的描写有负面影响,其实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所取得的成就是刘备、孙权所不能比拟的。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