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10 |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介绍
发布于 2021-09-05 12:10
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由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旨在促进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成果的全国性展示交流活动。本文整理相关介绍,供综合评价考生提前准备!
全国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由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旨在促进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展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成果的全国性展示交流活动。
活动主题是:实践、探索与创新。
项目设置是:数字创作、程序设计、创客、人工智能、机器人。
二十多年来,全国广大中小学生踊跃参与,每年有数千名学生参加全国交流活动。活动引领带动了各地以电脑制作为载体,大力开展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和科创教育成果交流活动,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赛对象:全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
报名方式:各省级组织单位统一进行推荐报名
活动模式:市级推荐->省级推荐->全国现场活动交流
一、省赛
各省级组织单位统一进行推荐报名,每省小学、初中、高中(含中职)组各限报4人(合计12人),每名学生限报1名指导教师。
省内各级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进行推荐。报名时须提交省内活动中的作品介绍,包括:
演示视频(视频格式为MP4、AVI、MOV等,建议不超过5分钟)、制作说明文档(包含至少5个步骤的作品制作过程,每个步骤包括至少1张图片和简要文字说明)、硬件器材清单、软件源代码、源文件等。全部文件大小建议不超过100MB。
各省级组织单位于当年指定报名时段登录活动网站进行网上报名、上传学生信息。同时,需将本年度省级活动的创客器材使用情况一并提交。
二、国赛(全国现场交流活动)
国赛采用创客马拉松现场制作方式。参赛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使用组委会提供的器材,通过电脑编程、硬件搭建、造型设计等创作智能的实物作品,如:趣味电子装置、互动多媒体、智能机器等。鼓励学生使用开源硬件和DIY精神。
特点:现场随机分组、现场公布题目、现场创作
竞赛流程分五个阶段流程:
1、抽签分组。参赛学生通过现场抽签组队。
2、公布命题。专家评委现场公布本次竞赛的任务主题和制作要求。
3、现场创作。参赛学生根据公布的命题,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团队分工协作,共同创作完成一件作品。
4、团队展示和答辩。参赛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向专家评委和其他参赛学生展示其作品,并回答专家评委提出的问题。
5、综合评定。由专家评委综合现场竞赛各个环节表现情况确认获奖等级。
活动内容:数字创作、程序设计、创客、机器人、人工智能。
现场内容:专业培训、现场任务、团队协作、作品展示、现场交流、专家建议。
⊙来源 | 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