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修行才能开悟?(对话录)

发布于 2021-09-05 16:57

高能觉醒
高能觉醒,觉醒高能时代!
5篇原创内容

佛教新

高能觉醒

怎么修行才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最好的方法就是性命双修,道家偏重于命功修行,用道家功法充实身体生理能量,对开悟有很大的帮助。心性修行中可用观念头的方法。以下的老师是一位当代开悟的师父,为大家讲解。

 

行者:老师,禅宗有这么一句话叫“悟后起修”,如果没有开悟的话,前面的修行不知道在修什么,没有一个落脚点,就是所谓的盲修瞎练。怎么样修行,我们才能够开悟或是明心见性?

 

愚仁:“不识自心,学佛无益”,六祖坛经也有一句话叫作“不识自心,修法无益”。所以“不识自心,修法无益”重点就是识自心,在这个修行过程中就是认识自己的心,所以从“心”上下手。

 

行者:从“心”上下手,什么是“心”呢?是我们的念头还是什么?那个“心”怎么样落到实处?

 愚仁:什么东西都有两面性,心也不例外。心动就是念,就是不动心的用。我们把这个心的用当成自己了,也就是我们把自己的念头,把自己念的内容当成自己了,而忽视了自己不动的心。不动的心不应该是把你的念停下来,那个心不动,不动的心本来就存在,要认识到那个本来就存在的心。

 

行者:您的话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我们修行人,把这个心当成了我们的一些心念,心的意识,其实真正要修的,不是这个东西。应该是?

 

愚仁:认识那个不动的心。

 

行者: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把握住的是什么呢?这个念头,这个心识,这是我们容易把握的。那个不动的心,我们怎么样来把握它?

 

愚仁:如果是一体两面的话,有个动的心就有一个不动的心存在,那么动就成了不动的用。就像大海一样,有大海才有波浪,波浪才能显出大海来,没有波浪就是一个平面,

所以说波浪是显示大海的,是大海的用。也就是你自己的思维活动,你的胡思乱想,这都是你自己的那个不动的心的用。我们平常人只是站错了位置,站在动上了,而没站在那个不动上。没把那个不动心当成自己。认识这个不动心,就是因为有个动,有个动就有个不动,从那个动上去认识那个不动。所以当你有了个动心,有了想法,这个想法不可能停住,就如同起了个波浪似的。这个波浪起来了,不可能在那儿不动了。念头也是这样,起了一个念了,不可能这个念起了放在这不动了,它肯定得灭。当这个波浪起来的时候,当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下去了,灭了的那个瞬间就是那个不动的地方。所以说动的心起来之后再回到那个不动的地方,在不动的地方再起第二个念头,然后再回到那个不动的地方,因为这个动显示出那个不动的地方来,认识那个不动的地方,就是认识自心。

 

行者:那么这个开悟就是明白这个道理了?

 

愚仁:明白这个道理的时候仅仅是个明心。如果一个人修行过程中长期注意念起念落,念起的地方和念落的地方,说不定哪一天,你的那个意识就和那个念头起落的地方合二为一了。说个合二为一,这也是个方便说,好理解,实际上本来就是一个,用不着合。因为我们长期生活在这个有的概念里,把它忽视了,所以说才有个合的过程。其实它就没有什么合与不合,它本来就该这样。所以认识它了,成为它,也就说是我们过去站在有上,我们成为有,我们再颠倒回来,我们成为那个没有,当自己是那个没有的时候,那种状态就叫见性。

 

行者:也就是说,我们要成为那个没有?

 

愚仁:明白这个地方就是明心,我是这个地方就是见性。明心见性本来是一,你明白这个地方,你应该成为这个地方,就是因为我们站在这个“有”上习惯了,当你明白那个地方了,但是你不一定站上,那个之间不一定是自己。

 

行者:我们怎么样才能明白那个念起之前、念落之后,去明心见性?因为我们念起念落,一直处在迷惑的状态当中,还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而且有时也把握不准这个念起之前或是念落之后,这个过程也很短暂,通过一个什么样的修行方法让大家真正切实的体验到这个状态?

 

愚仁:只要注意你的念就行,念起念落。因为这牵扯到一个“知”,知道的知,知道自己有念。当自己知道自己有念的时候,你的念会自动断开,这是自动断开,并不是你有意识的让念停下来,没有意识,仅仅知道你自己有念,你的念基本上就自动断开了,但你的念自动断开的时候,它(自性)就瞬间显示出来了,当然这个瞬间很短,在零点几秒钟,第二个念接着起来了,就把它覆盖了,所以你很快的知道自己又起了念了。这个念的内容你只要知道就自动断开了。我起念了,那个念的内容断开了,但是“我起念了”,这也是个念,如果你发现了“我起念了”这个念,我起了念了,也断开了,后面还有一个“发现”,“发现”也是个念。

 

行者:哦,这样反复的追踪。

 

愚仁:如果是后面的发现也没有了呢?只是个知道,这个时候很容易契入进去。

 

行者:也就是我们禅宗说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还有一句话叫作“念起即觉”,开始不怕你不契入,也不怕你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只要你能够念起即觉,长期的这么下去之后,总有一天你会把这个地方真切地把握住,真切地体会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正体悟到自性。那么体悟到这个,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明心见性”?

 

愚仁:好像还有点欠缺,因为知道的这个“知”,还不是那个念与念之间,是知道的知。再说说这个“知”----你疼痛的时候你知道疼痛,那个“知”不疼痛;你烦恼的时候,你知道你烦恼,那个“知”不烦恼;你高兴的时候,你知道你高兴,“知”不高兴。所以你不管做什么,“知”他都存在,就算你证到明心见性,你证到佛的位置,你境界很高了,也有个知道你那境界很高了的“知”存在,这个“知”成为这个之间,那是见性,变成那个之间。

 

行者:变成之间?

 

愚仁:对,变成那个念与念之间。说变成,也是个方便说。

 

行者:我们首先是观心或者观照念头的起伏,肯定会有念起念落,我们认识那个。从这个地方作为一个契入点,这个“知”,只是个契入点,这个“知”当然也是存在的。“知”又超越了那个空档,在我念起的时候这个“知”存在,在念落的时候那个“知”也存在。只是因为我们动念的时候,我们就随着念头转了,空档的时候才给了我们个间隙,让我们亲自去体会这个“知”,当我们把这个“知”扩散之后,在念起念落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知”的时候,这个才是真正的明心见性吗?

 

愚仁:是,我们胡思乱想的时候,你“知”,胡思乱想的时候这个“知”变成了胡思乱想的内容,那就不“知”了,知道那个胡思乱想的内容了,你契入这个空性的时候,这个“知”变成空性了,或者是空了。我是那个空,我是那个之间,我是觉还是观照。

 

行者:噢,“我”是念起念落的空档,本来就是“我”,就象一个清净的本体,就象一张纸一样。纸上的字也是在“我”这张纸上面呈现的。那就是用了。这就变成了所谓的动静一如。或者说念起念落,变成一体了。这就是所谓的大海或者说的波涛的概念。

 

愚仁:是的,这就是说在不动的心上起了个小波浪,就是你的思维。就是你的用。

 

行者:但是我们把握住这个波浪了,就忘知了大海,忘知了我们本来在海的基础上,这就是所谓的迷,对吧?

 

愚仁:是的。

 

行者:一旦认识之后不管你在清净的状态还是在有念的状态,都是在我本性里,在那个“知”的基础上,那么这样才是真正的所谓的明心见性,所谓的开悟?

 

愚仁:是的。

 

行者:象您开头说“不识自性,学法无益”。就是说我们知道自性了才知道怎么样用功,怎么样修法,才能知道修法的真实意图。在这之前都属于盲修瞎练的过程,属于摸索、探索的过程。我们泰山禅院主要是用这种理念来指导修学的人,这个方法直接从心入手,八万四千法门也是从心而起,契入自性。老师,在我们这里百分之八十的修行人身心都有所转化,都从负面的情绪或因素向积极的方面转化,也有很多的人当下明心见性。那么见到空性或者说明心见性只是知道下面怎么修了,刚才说它不是成就,可能与成就者差距还很大,只是迈出第一步,那么修行人在迈出第一步以后怎么样再往下修?或者说禅宗有保任的说法,那么他是不是属于我们开始知道这个之后,就开始保任了呢?我们知道这个空性和修心后,以后怎么样扎实的走下去,最终能够成为成就者,真正的证悟?请老师给我们开示一下。

 

愚仁:如果说保任的话,只能说是个方便说,你本来是大海,你不可能再保任大海去吧?你本来就是,用不着保任。所谓的保任是什么呢?让自己的波浪再少起点,不要让自己住在波浪上,而忘失了大海。所以说自性本来就是你,空性本来就是你,你住在空性上不被自己的念头牵走,这就是个保任。时时注意自己不被念头牵走就可以了,起心动念是个用,自己的思维活动、念是自己的工具,自己拿自己的工具来使用并不为过,我利用我自己的思维活动去想点事去,这有什么不可以呢?注意不要让自己的“知”随着思维的那个内容走了,这就是所谓的保任。保任的内容就是去欲望,因为有欲望才使自己迷失,如果没有欲望呢?你很清楚你是自性,你很清楚你是大海,你不会迷失方向,就是害怕有欲望,有欲才有念,欲念覆盖本性。

 

行者:因为人的欲望生起来的贪嗔痴慢、杀盗淫妄?

 

愚仁:是的。

 

行者:如果去掉欲望的话,心清净了,少欲,人就更容易回归自性

 

愚仁:是的。

 

行者:念头少了之后,念与念之间的空隙就大了,自然的那东西就展现出来了。

 

愚仁:是的。你的角度站在自性上了,站在空性上了,那个念就成了一种工具,你的念头起的再大也无所谓,只要不迷失就行。

 

行者:但是我们刚刚学的人想要不迷失很困难。

愚仁:是的,很困难。因为他还有自我,还有我的利益,我的说法。最大的一个弊病就是想度众生,你明白了,你就想把明白的东西说给对方,那么这个想就是个妄念。你不认为别人比你差,你不会给他说。这就有了一个高低不平了----我比你强,我才和你说。

 

行者:很多学佛人可能会是这样的,看了几部经,读了几个禅宗的语录,就感觉自己明白了,然后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自我的一种表现欲,要去度化众生,其实他自己并没有真正的修到无欲的这种状态。愚仁:是的。

 

行者:或者说清净心在他那里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生起来,这样的话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

 

愚仁:是的,度众生就成了一个最大的障碍。所以六祖明白了之后,潜藏了十五年。所以说他没有欲望,把这些欲望磨没了。

 

行者:没有欲望,出来之后,大家认识到他了,才请他来说法,他受请求才有说法这个因缘,所谓的佛法是有求必应。从他的心来说,他的心是清净的,他并没有要主动去度众生这个愿望。

 

愚仁:对,所以佛祖的三藏十二部经,没有一部经是不问自说的。都是问出来的。

 

行者:那是因为众生有求,所以佛祖就有应。

 

愚仁:是的,这里还牵扯到一个机缘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来问你不明白的那件事,我只能和你说你问的那件事。打个比方,如果有人问你一了,你就说个一就行,不要牵扯二,因为他不需要二。

 

行者:是的,因为他的水平只到一这个水平。

 

愚仁:对,你说二,一方面是他听不懂,另一方面他反感,我问的是一你给我说乱七八糟干嘛?当你把一给他解释清楚的时候,他从一衍生出二来了,他又对二感兴趣了,他又问二,你再接着和他说二。在没问之前不要说。

 

行者:噢。

 

愚仁:问一说一,问二说二,这就是对机。对机很简单。

 

行者:老师,有一个人看佛祖的肉身像,看完以后,他就不停的想吐,这是怎么回事?

 

愚仁:他看了之后,和佛祖的肉身像的清净的场契入了,他自己也处于那种清净的状态,他身体不适应这种状态,就有了身体反应。不光有往外吐的,还有浑身打哆嗦的,有的经脉有过电的现象,有能见光的、害怕的等多种现象出现。

 

行者:契入到一块了,很不适应。

 

愚仁:是的,是因为他自己那个清净状态。当他有这种反应的时候,他从那种清净状态里马上回来,著在他这个身体上了,刚刚契入接着就著上了,这回契入没起作用。

 

行者:有时清净有时不清净是吧?

 

愚仁:对。

1、高频灵性回家

2、心之莲

3、修行家园

4、普度方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