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情绪”是需要逃离的吗?
发布于 2021-09-07 14:54
负面情绪
内在需求
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负面情绪里包含着非常多的重要信息,觉察这些信息,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
但事实上,并没有什么所谓真正的“负面情绪”。每一个情绪都是一种语言,都是带着信息来与我们沟通的。
当我们带着觉知,而不是无意识去看这些情绪,这时候就会发现情绪并没有好、坏之分,也不存在真正的“负面情绪”。
Emotion
情绪是位送信人,每一封信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如果你好好地收下这个信息,理解并应对好这封信,送信人就走了。相反,如果你关门不接待这个送信人,他就会一次次地不请自来,就像一个送快递的,如果你没收到,他就得一趟趟地送。如果你关着门,他就得敲门、甚至撞门。白天你不接收,他晚上还会再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在梦中梦见一些我们并不愿意看见和接受的画面。
情绪越大,包含着越重要的信息,如果你不接受、不解读,它就会反复出现提醒我们看见。因为这封信里,包含着我们内心的重要需要。
所以,如果你处于巨大的情绪中,感觉自己很情绪化,先不要自我批判和自我谴责,这绝对不是什么坏事。
负 面 情 绪 の
1、压抑 · 获得安全
我们在生活中,难免遇到难捱的事情,我们时常会忍一忍。虽然我们觉得当时有压抑,但至少当时你获得了安全:在你没有能力或者准备去应对那个冲突时,压抑的方式保护了你。
每一次压抑都避免了一个我们暂时不愿意去面对的冲突。至于现在的我们还要不要压抑,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准备好去应对一个可能,或准备好去表达真实的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出现压抑的情绪。当我们还小的时候,我们依赖父母和他人,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不压抑几乎是不可能的。压抑让我们退回到自己的空间内,让我们得以喘息和休息。
它虽然保证了安全,但是确实委屈甚至扭曲了我们真实的自己,甚至有些人会形成习惯性的压抑。如果一个人被锁在箱子里很久,他的腿是不能马上站立和走路的。如果我们有了压抑的习惯,我们很难在不需要压抑的时候依旧压抑,会变得特别委屈和愤怒。
缓解习惯性压抑的方法是:努力地觉察和区分,过去(童年)那些“不得不”的压抑。然后你需要明白——我现在已经成年了,我真的还需要这样吗?现在我的力量与能力,比童年的自己大几十倍。我们已经有能力去改变,有能力真实地表达自己了。
如果我们还愿意承受压抑,那也要接纳自己暂时就是这样的。不要自责和自我伤害。害怕、压抑的惯性是客观存在的,解除任何一个习惯都需要时间与力量,不能一蹴而就。
2、愤怒 · 自尊自重
提到愤怒,很多人会觉得害怕和抗拒。而愤怒只是个情绪而已,它和其他所有情绪一样。
会让我们害怕的,是表达愤怒的这个人所附带的其他破坏性的行为和能量。
比如,表达:我很生气,这是愤怒;摔东西、打人,也是愤怒。由于承载愤怒的个体是否学会了合理地表达愤怒,而造成的表达方式的不同。但愤怒本身只是种情绪,它并不是一定要暴力或者极端表达。
愤怒里包含着力量和自尊自重。当你不断地退缩和被侵犯界限,你很难不愤怒。力量是我们改变的动力,很多你平时无力干、懒得干、不敢干的事情,当你愤怒的时候你就可以做了,而且很可能效率很高。人类很多的作为和精彩,都是一怒之下、盛怒之下做出来的。
但由于我们几乎没有学会如何正确地表达情绪,总是在压抑压抑再压抑之后,情绪无法控制了才被迫爆发,所以愤怒就成了暴力与发泄的代言。
但真正需要去解决的,并不是愤怒本身,而是不再压抑愤怒。这么说的话,很多人会有疑问,是鼓励我们去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吗?其实是要认识到,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容器,当情绪压抑积攒到一定地步,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失控。学习在每一次情绪升起的时候合理地表达真实的自己,合理地表达愤怒,而不是去压抑愤怒。压抑愤怒才会造成无法控制的后果和令人害怕的状况。
愤怒中蕴含的是力量,你怎么用这个力量是你的选择。实际上悲剧和灾祸不是因为愤怒而生,而是因为你愤怒中的力量的偏差使用而生。有的人用这个力量去生气、去破坏、去攻击,有的人用这个力量去争取、去发展、去保护。怎么用是你的选择,但这个力量是宝贵的资源,就像汽车的马达。
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什么?
“这太过分了!”
“怎么可以这样?!”
“这太不应该了!”
我们内心一直在追求公平与合理地被对待,这就是自尊与自重,希望更好的力量。
尽管每个愤怒的人,他们头脑里的观念、界限千差万别,并不总是合适,尤其是人在迁怒的时候。但这里面的倾向是追求自爱和自重。能够合理表达愤怒的人都不会过于内在受伤,不会患忧郁症。
3、嫉妒 · 内心需求
嫉妒告诉你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以及多么想要。
若你能够稳住神,不去急于排除这种不快,不去急着诋毁、诽谤、发泄不满,而是能够对自己进行细细的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有很多的渴求,尤其是童年时的完全无助的饥饿感。
嫉妒来源于我们想要却暂时还没有的东西,或者自己觉得不屑、但又没能获得的东西。简而言之,嫉妒就是我们没能看见、回避和逃避的内在需要。
嫉妒本身是一种饥饿感,它不来源于肉体,而来源于精神。填补精神饥饿最好的方法是:先接纳自己这里是饥饿的,然后如果真的很想要,那就去努力;如果自己不想要,那就彻底地把它放下。
虽然自我检查内在需求并不是一条轻易的路,但这是一条通往爱和希望的路。而让我们难受的嫉妒,正是提醒我们看见自己需要的信号灯。
致
情
绪
没有不好的情绪
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绪
没有可怕的情绪
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绪
往期 · 推荐
了解我们:天津天空心理咨询中心
成长小组:欧文·亚隆 | 团体成长小组
心灵疗愈:心灵疗愈课——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身心成长小组:遇见未知的自己
天空心理咨询中心
电话|022-27830790;
15822952422(微信同号)
地址|和平区吴家窑一号路2号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