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3.0:数智化进入政策和需求风口,谁可争锋

发布于 2021-09-11 21:50


随着双减政策落地,后疫情时代的教、培行业正在经历一个新的洗牌,发展、投资方向和机会在哪里呢?

疫情带来在线化和数字化的加速,义务教育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时间大幅缩水。那么方向和空间,自然就流向校园时间和校外尚留时间,竞争更为激烈,在一体化、齐一化的教学中倒逼个性化教育供给能力,在15:30后校托时间、有限的校外培训时间和教学规模里,倒逼教学质量的运营效率的提升。

宏观五变
教育行业相关企业的创新有三个方向,偏科技类、偏内容类、偏商业模式类。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科技竞争新格局、国内社会政经与行业宏观政策、学生成长需求与教育发展需求、疫情等突然重大自然灾害冲击,各指引着需求流向和突破方向。

人类科技进步,教育领域主要是信息科技的进步,持续影响着教学方法和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人工智能与知识图谱技术,为大规模、高质量又个性化的人才成长需要与教学需求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同时,技术更迭加速,导致经济技术更迭加速,新经济新职业新技能的要求,带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高频迭代需求和更高要求,这也给基础教育的内容更迭带来需求。

中美竞争加剧,尤其在科技创新领域,这对支撑这一竞争的人才的需求和人才的培育提出来新的要求,从而对国内人才培育机构提出新的需求,STEM内容、顶尖人才、创新人才培育的需求前所未有的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乃至企业直接进入学校表达诉求。从末到端,从企业用人需求到基础教育,这影响教学内容方向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重整和革新。

国内主要社会矛盾转移,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转移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矛盾。新的更高水平的教育公平需求突出,更能各显其长的个性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突出。

收入增长与消费结构的结构失衡,医学房三座大山抑制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发展的矛盾突出,带来家庭家长减负的需要,消费升级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对教育投入和教育质量和效率提出更高要求。

疫情防治常态化,在线化和数字化得到空前的驱动。

教育信息化1.0-3.0

教育创新三大方向,我们先看科技角度,更精准地说是教育信息化角度,教育信息化的产业发展与投资机会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硬件与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阶段;第二阶段,是互联网化,即在线化与连接,因为连接而分布扩大,去孤岛化和内容资源加速均衡化;第三阶段,是数智化,技术减负加速和有质量的个性化精准教育得到更好满足,排除拔苗助长,因材施教,各得舒展。

根据国家网信办《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披露,截止2020年,我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了100%,98.35%的中小学拥有了多媒体教室。这意味着教育信息化1.0已经完成,但后续也有阶段性更新需求发生,两相累加,行业CAGR下探。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在新的信息基础设施上,连接无所不在,内容不断扩大其规模,正在迎来成熟期。

教育信息化3.0正在构建一个全新的未来,处于爆发前夜,技术方向包括动画与AR/VR、数字与智能化、元宇宙在教育行业场景应用的逐渐成熟。这些方向有哪些一级市场值得投资的标的呢,如果你的时间宝贵更有高价值的事情排满的话,可以找普利康途来代劳定制交易导向的标的研究报告。

教育信息化市场

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根据中金公司《教育信息化助力校园教育,技术加速破局》的研报测算,当前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在2000-3000亿元左右。2011年政策建议,教育信息化列支教育经费的8%。2020年教育信息化预算列支为3400亿元。2010年到2020年,财政经费下的教育信息化列支的费用CAGR在11%。

统计仅限于财政预算对学校的列支投入和学校教育信息化项目的采购,实际上教育信息化的需求远不止于此,比如家庭采购的部分、教培机构提供的这部分没有被统计在内。不过,双减之下,校外这部分市场目前已经大幅度萎缩。原来周末的时间,都已经砍掉。

从2016-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不低于4%。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019年首次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8.2%;占GDP比例为4.04%,连续第八年保持在4%以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国办发〔2018〕82号),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此推算,每年教育信息化的列支预算不低于GDP的0.32%,2020年GDP首次超过100万亿,教育信息化的列支预算为3200亿元,以后将不低于GDP的增速,将不低于6%左右的速度增长。

教育信息化渗透率:综合教育部、万得资讯和中金公司研究部数据,2020年教育信息化渗透率普通高校为95%、高中为90%、义务教育为90%、学前教育70%、特殊教育70%。

教育信息化投入趋势:未来教育信息化随着基础设施的贯通,除了设备维护和更新外,新增费用将会在投入到信息化升级上,即按照教育信息化1.0、2.0、3.0升级投入。

企业竞争力

这么一个蛋糕,就看教育科技企业怎么切了。而从投资角度而言,具体股权投资标的企业,要看企业的未来竞争力和未来盈利能力。早期的,侧重看产品技术能力,成长期的侧重看营销扩张能力,成熟期的看盈利能力,当然不管哪个阶段,还要看资本成长能力,即融资发展和并购发展和竞争的能力。

商业模式的延展

商业模式的核心是,卖什么,谁买,收费方式。延展一下,谁生产、谁使用、谁卖出、谁付费,付费方式,谁服务

1.谁生产、生产什么、卖什么。谁生产,主要是自己生产、代工、合资合作生产,还是直接向第三方采购。生产什么,是产品的核心内容。结果为产品力。

硬件,主要是终端设备与基础设施

小软件,主要是工具性软件,狭义的软件
课程,主要是内容,终端呈现的内容
用户,主要是流量,比如微信、钉钉之于教育的流量

数据,用户数据、课程底层支持的知识图谱和内容图谱,比如科大讯飞和松鼠AI

算力,计算能力与学习能力,比如松鼠AI、好未来、流利说等

大软件,一般包括了小软件+数据+算力+课程

卖的时候,产品形态一般主要卖课程、卖软件、卖流量、卖硬件这几类。目前还没有单独卖数据、卖算力的。如果有,卖平台流量的可以说是卖数据的一种类型。

先说几句,每类产品和服务,都有其毛利率,简单地说,硬件毛利率低一些在30%左右,软件毛利率高一些在70%左右,硬件组合起来在更高的产品总价格水平上毛利率大概50%左右。Byju's位于印度,其绑定硬件的营收占公司营收比例高达。

综合而言,体现为产品力,产品力的终极是看复购率。

2.谁需求、谁决策、谁付费。终端用户或者消费者,都是学生或者学员。但是决策和付费的主体有下面一些,这构成了从决策和付费角度的商业模:2G;2B;2F;2C。

2G,主要是政府采购,包括公立学校,采购经费来自于财政预算,达到标准的要公开招投标,决策与支付流程周期,都比较复杂,偏好于一站式教学软硬件与内容和强大乃至驻地的售后服务的采购;

2B,主要是教培机构,决策和支付较G类简单,教培机构的比较优势在于聚集有一定的流量即用户和一定的教师IP,教培机构也会采购内容、技术和IP;

2F(Family),主要是经济未独立自主的学生、学员,费用由家长最后决策和支付;

2C,个人决策和支付购买服务。

这会涉及到产品与服务交付内容与形态、交付方式,营销成本,回款周期与流动性压力。双减之下,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教培遭遇重挫,2B\2F的投入减少,如果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大头都来自于G的决策和支付了,那么大家就要竞相走进公立学校,争夺这块大蛋糕。

谁卖-营销模式

这是营销模式,由于使用者、购买决策者,付费者不一致,销售就显得更为重要,往往构成了教育科技企业最大的支出或成本项目。比如,流利说而言,销售成本曾经超过营收的100%。教育科技公司发展初期,研发投入和行政管理费用是大头,随着产品上市和市场开拓,销售和运营费用的比重快速上升,因此,对于教育科技企业而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或者极大改善融资能力实现IPO,销售和运营成本的管控就成为关键,而销售与运营成本又是决定于销售与运营策略和资源的动员。比如科大讯飞的全国销售网络体系,又比如前两年流利说疯狂的网络社群营销。

资本发展竞争力

比如印度Byju's目前已经做了至少19轮次融资超过30亿美元,14宗收购,光是2021年就收购了7宗,投出了13亿美元。2019-2020财年开始加强运营管理,挤出了280万美元的净利润,最近又要融资4-6亿美元,目前估值在210亿美元,而2017年才估值8亿美元,现在准备要2022年上市了。翼鸥教育也在进行了五次融资,大概5亿美元左右,已经进行三次大规模的并购,最近并购了乐步教育,新增26000+学校和海外10多个多家的市场,迅速拓展渠道和内容,增强自己作为技术平台的能力。

到了争夺头部或者前三的时候,资本的力量更为关键。是否有并购发展的思维和人才。

盈利水平与能力

营收收入
生产成本
销售成本
行政与管理成本
研发投入
营业利润
非营业利润
总利润
摊销
折旧
利息
所得税
EBIT
EBITDA
净利润
毛利率
营业利润率
净利润率
ROIC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
融资性现金流净额
投资性现金流净额

这些都是结果,背后的业务才是进一步判断的依据。

估值
客单价
复购率
PS
PE
EV/EBITDA

普利康途
普利康途致力为新科技、新产业、新青年提供数智化全成长周期资本服务,以数字科技为核心、涵盖新材料、新信息技术和生物新科技,围绕企业股权融资、并购提供研究、咨询服务,并逐渐以S/DaaS方式助力投资机构和园区改善投前和投后管理服务。
5篇原创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