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家长需有哪些改变?

发布于 2021-09-12 05:14

转载 | 咂读生活

作者 | 王辉霞

审核 | 刘玉军

编辑 | 杨茜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文章《“双减”带来的思考》,文章是从一个英语教师的角度思考的。“双减”政策下,最应做到的是想办法减少课下作业,但很多老师的教学成绩是通过课下练习达成的——让学生刷题、重复练习、辅导,达到课业熟练度。因此,减少课下作业意味着必须提升课堂质量。

提升课堂质量要从诊断课堂问题开始。课堂实际状态是什么?应该是什么?很多老师课堂质量不理想,课堂上讲不完课。课上不完,有“如何教”的问题,更有“教什么”的问题(觉得教材上所有内容都需要教,不能则其重点而教)。文章提出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定要从教材解读着手,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整合教材——增删调补,用2017年版新课标提出的“Big ideas”(大观念),能很好的解决如何单元整合、如何把教书育人融为一体的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所教学科不同,思考路径不同,就同一学科的教师,自身问题与认知不一样,思考也会不同。但只要依据“双减”说明反思自己的教学,做出改变,就是顺势而行。

一个老师因“双减”而反思教学,一个学校,更应该思考如何改善评价体制,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如何保证学生睡眠质量等核心问题。教育管理部门呢?相信也会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双减”真正落实。作为一个家长呢?又该有什么样的思考呢?

8月17日组织学生接种疫苗,一家长问能否正常开学,直言对孩子在家无所事事的无奈与急躁,话里充满了对孩子的不可忍情绪,言外之意,如果再这样继续下去,孩子怎么样管不了,他会先疯掉。

听了一些家长的反馈,我想到两个问题:

Q1:家长知道什么是“双减”吗?

亲子之间有摩擦还是较好的状态。有些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看管”,与孩子不见不厌。爷爷奶奶除了管饱孩孙们的胃口,恐怕也做不了其他了。这种情况,如果孩子没有很好的自控力和学习自主性,情况更糟。

这次“双减”力度大,各种培训顿然叫停,很多家长打了一个激灵,发现这个暑假不能用钱把家里的熊孩子支出去让别人管了。以前,找个培训班,把孩子送进去,继续自己的日常,觉得心安——一是觉得花了钱就一定能帮孩子“买到”知识,二是认为孩子上了补习班就没时间打游戏玩手机了,且眼不见心不烦。

孩子呢,也比较开心,尽管不愿意补那些烂课,却可以逃避父母的唠叨和他们警察般的眼神,能和几个伙伴凑在一起玩一阵子,不亦乐乎。

上面讲的是家长不阅读“双减”政策的情况。退一步,家长看了“双减”说明,就真正理解“双减”的意义了吗?也未必。

如果问,“双减” 具体内容是什么?也许很多人不能回答出来。习惯了娱乐性阅读和短视频的舒适刺激,有几个会认真阅读纲要性文件?读得不细,就无法透彻理解。

这样看,“双减”政策下,将要做很多工作,不仅是朝向社会、学校、教师,还包括父母们。

Q2:“双减”政策下,家长需有哪些改变?

不管是否理解“双减”,也不管“双减”带来的冲击与不适有多大,家长定要做出改变了。问题是,家长要做些什么?

我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母亲。首先,我是好好阅读了“双减”文件说明的。但接下来要做什么,也只能是在文件表层意思下通过自己已有认知,尝试而行。

01
培养幸福的孩子
前几天爱人对我说朋友家的姑娘本科双学位,研究生考入北京大学,言语间带着羡慕以及对女儿的期盼。实际上,女儿也是在这样的比较中长大的,尽管她在同龄中也是佼佼者,尽管她本科也是211,尽管她每年也都有奖学金,但每每听到“你看人家……”,她就一脸黯然——俨然一个差生的模样,严重时还会回怼一番,无形中增加了很多亲子隔阂。

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我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幸福比优秀更重要”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想法。每个生命个体,因不同的基因遗传、不同的生长背景、不同的求学经历,会形成不同的习惯爱好,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不同选择。选择走哪条路不是目的,当事人觉得舒适幸福最重要。

1.看到孩子的长处,积极评价

一个人最大的价值感莫非于存在感,“被看到”是每个人的原初心理。

每个孩子都有无限可能,有不同于别人的生命气质与才华,不能只盯着“成绩”这唯一的评价标准。这很重要,人人清楚,但在别人那里都能说得通的理,到了自家孩子这里,都成了当局者迷了。为什么?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盼,谁不想让自己孩子考上更好的学校、有更好的工作?就是因对孩子有最好的期盼才不能把孩子逼的太紧,更要“看到”孩子的好。

也许你会说,我孩子没有天赋。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有的绘画好,有的乐感强,有的表达好,有的做事踏实……你看不到不等于没有,现在没有不等于将来没有。

父母要学会“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并积极回应和鼓励,孩子一定会顺着你的意愿越来越好。

讲个故事吧。我儿子从小不喜欢美术,尽管也曾连续报常年画画班,但最终还是因为他无法坚持而放弃。最近,因为学一门课程需要,他硬着头皮画,我却发现他的画有代入感,人物很有灵性,就禁不住表扬他。他很怀疑地问:“真的好吗?”我告诉他好的理由,他也信了。没想到最近他喜欢上了手书(使用自己绘制的图片和画面配上音乐和歌词创作MAD视频),还号召小伙伴携手创作。

上面这个小故事,并不是说明儿子一定会在画画方面有多深的造诣,最起码,他创作时,是开心的。

想想看,孩子小的时候,微小的一个变化,都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惊喜:孩子会笑了!孩子会弹舌了!孩子会站了!孩子会发出“mama”音了……哪次不是因为家人的鼓励,孩子“会”的越来越多?

一个孩子生下来,多么弱小,倘若不是在家人不断的鼓励下,何以学会走路说话?如果因走路不稳而被训斥,因说话不清而被嘲笑,孩子也许永远站不起来、说不出话了。

 “看到”孩子的成长,是对孩子存在的认可。任何生命都是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成长的,就像种子需要阳光和水一样,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激励和肯定。

2.培优为主,补短为辅。

看到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很多时候,当只有“成绩”这唯一评价标准时,会扼杀孩子很多可能性。

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以一种“比较”的眼光看孩子的成绩。语文好数学不好,或者数学好英语差,都会有忧患意识。对孩子擅长学科视而不见,专盯着薄弱学科想办法提升。

揪着辫子不放,非要做点什么。这样的结果是优势学科得不到更高的提升,薄弱学科也不见得能够“补”上去。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让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在优势学科深入钻研,获得成就感,有“我很棒”的成功体验,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其他方面也不能太差,从内生发力量,带动薄弱学科的进步。

获得进步,是幸福的开端,也是获得更大成就的动力。

3.鼓励孩子培养自己的爱好。

哲学家罗素说:“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除了培养生活赖以支撑的主要兴趣之外,总得设法培养其他许多闲情逸致。”

培养一门爱好,尤其是艺体兴趣,是提升生命质量的最佳途径。兴趣爱好还可以陶冶性情,提高人的自信心,同时可以助力事业更好的发展。

以前我从来没感觉到爱好的重要性,总把全部身心赋予工作中,最近越来越感觉到爱好的重要性——有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切困扰都会在做喜欢的事中消散。

女儿喜欢唱歌,也的确唱得好听。听她唱歌,会被深深打动,故事感特别强,我经常会认真地对她说:“可以去中国好声音了。”她唱歌时的沉浸是享受,她唱歌时的模样是自信。

女儿还喜欢做饭,如红烧肉、可乐鸡翅、寿司、烧麦等,普通面食、蛋炒饭、家常菜等更不在话下,谁能想到,假期里很多时候我是被照顾的对象?她做饭时的投入,她看家人吃饭时的开心,不也是拥有幸福的成就感吗?

再如我,经常记录一些文字,大多并不是为了发表,就是写写而已。朋友问为什么这么爱写,是不是写过之后有成就感,我回应说:“是,但并不全是。”写点东西,更重要的是存在感,心里踏实。

我从小有写日记的习惯,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股脑写下来,没有要求,没有格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写什么,想写多少写多少,写起来觉得很享受。现在想想,这种自由书写也可称作一种爱好。参加工作后,写教育叙事、读书感悟、教学反思,写变成助力教学的工具,无形中促进专业成长。

所以呢,每个家长都要用心呵护孩子的“爱好”,不管孩子喜欢做什么,只要没有妨碍他人,不损害环境,没有危险,都要给予大力支持,也许这样就帮助孩子形成一生的爱好。

培养幸福的孩子,看似很虚,其实也有路径可循。



02
帮孩子养成读写习惯
“双减”明确说明,一二年级孩子不允许有课外作业。那孩子课下做什么?最好的事情就是读书了。

没有哪个孩子天生爱阅读,孩子的读书习惯需要父母花时间培养,比如睡前故事、亲子共读、父母指导阅读等,坚持下来,一直到孩子真正爱上读书、会读书。陪孩子读书需要有耐心,不是读一天、一个月,可能需要一年、两年或更长时间。

帮助孩子爱上阅读,还要设法让孩子爱上书写。读写结合,将会让孩子的生活变得不一样。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儿子“写作”的故事。

儿子上幼儿园时,因前期的陪伴阅读,已非常喜欢读书,多为绘本故事。当时,我经常在周日下午到县图书馆绘本室做志愿者,主持亲子故事节目。说是做志愿者,其实更多是陪孩子:一为促进孩子阅读;二为锻炼孩子口才——讲故事。

后来发现,孩子复述故事时能加入自己的想法,觉得记录下来更有意义,开始让他语音输入,我帮他编辑为美篇文章。


后来,每个学期我都会把他的文章整理成册,配上插图,加上目录,让他看到自己的成果。并在孩子老师的帮助下,拿到班里和其他小朋友分享。每当小朋友争着读他的“书”时,他成了团宠,无形中增加了自信,也结交了更多朋友。

再后来,儿子开始写简书文章,我仍然帮他整理打印,和同学分享,还告他这些“书”将留作给他孩子的礼物。



5月3日因他参加夏令营而断更一天,还是因为我的疏忽,他提前写好放在“私密文章”中,让我当日发布,我因太忙而忘记。他那个伤心啊,别提多厉害了,哭着说不再写文章了。

410天的日更,突然归零,我也觉得很遗憾,更觉得愧疚。等他平复情绪,我问他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证明自己的写,是记录日更数字,还是其他什么?他没有说话,第二天开始新的日更计划,昨天已更107天,中间没有断更。


一个十一岁的孩子,是什么让他天天坚持写?是兴趣,是他自由写作时的天马行空,是他创作时的灵感一现,更是长期坚持下来的习惯——这个习惯的养成需父母以日以年的支持。(“支持”一词意味深长)

他能写些什么呢?刚开始,他写什么都可以——只要他喜欢,生活叙事、读书感悟、学习体会等。后来,我开始引导他主题文章。比如四年级暑假,我让他以“猜猜他/她是谁”为主题,写“同学印象”,他每日描述班内一个同学,发到班级群让大家猜主人公是谁(为了不打扰大家,他自己建了一个班级写作群)谁第一个猜出来有还有奖励。

他还写小说,《第二名的烦恼》《我的世界·探险之路》《我的世界·极限生存》《狗生之旅》等。现在他正在写《绝境兵魂》,把他的简书好友的人设都创编在小说里,这样,他和简友的互动也多了。和尺码相同的人交流,又是一笔看不见的财富。


通过每日阅读孩子的简书文章,我还可以了解他的思想动态,洞察他的小秘密,对他有更全面的了解。这样,和孩子聊天时,话就比较投机,能够抓住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也许您要问:“你家孩子这么喜欢读写,是不是学习特别好?”学习是不错,但不是特别好,只能确保班级前五。这也是孩子爸爸的疑问,读那么多书,写那么多文章,为什么不能每次保证第一名?我只能告诉他:“功效还未到。”再退一步,为什么非得是第一?

孩子的读写能力真的很重要毋庸置疑,但不要急功近利,不要觉得“没用”就不去做。
03
多陪陪孩子
这又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但知道并非可以做好。陪孩子不是看与孩子相处时间长短,是看你能否走进孩子心里,话是否投机。

平时上班比较忙,我和儿子每日约定“散步”时间,表面是散步锻炼身体,实则为了对话陪伴。时间不长,短则十几分钟,坚持下来,效果很明显。孩子愿意敞开心扉,和你说真话。

今年暑假,本来学校有延时课,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参加了,儿子也参加了。但因他报了两门网课,上延时课,网课学习和作业就没有保证,他和我商量怎么办?我让他分别写出上与不上延时课的优缺点,通过对比,自主决定上不上延时课,但他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如果没有平日的陪伴,孩子愿意和你讲心里话吗?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作为一个父母,转变观念,不以成绩论成败,把培养幸福的孩子作为终极目标,帮助孩子爱上读书写,多陪伴多沟通。这不是“双减”的要求,而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且不仅这些,还需很多。

昨天(18日)北京正式发布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具体措施,明确指出20项具体要求。条分缕析,解释很清楚,指向很明确,值得每个人好好读一下。

“双减”下的思考,很必要;思考后的行动,是关键。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推荐

◆“双减政策”解读及职业认同 | 新网师2021年秋《缔造完美教室》第一讲课程综述

◆张志勇:“双减” 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双减”带来的思考

明早五点不见不散
◆  ◆  ◆  ◆  ◆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投稿请附上个人简介和照片
新网师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