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玉米会冲击2元全国产量减产会过半

发布于 2021-09-12 05:08




前几天来到河南永城出差考察玉米品种,农民已经开始收割玉米了,早收玉米的原因不是因为玉米成熟而是因为今年连阴雨后猛的晴天后玉米锈病和青枯病大爆发。玉米植株迅速干掉,棒子耷拉头,造成玉米开始大面积提前收获。目前预计减产幅度在40%以上,又是一个大灾年!!!

      今年玉米丰收无望,正常黄熟的玉米在十一过后十月十号左右开始收割,可今年这刚九月十号玉米已经开始收割了,原因是今年玉米发生了大面积虫害,在七月二十几号,发现了红蜘蛛icon这种虫害不是年年发生,所以广大农户多有预防不及时,这一旦发生了很难治住,玉米植株会短时间内发生脱水现象,叶面讯速枯萎,玉米果实提前下垂,以至于植株倒伏果实青bⅰ造成减产!所以农民是看天吃饭的群体,今年追肥全用了高价肥,临了玉米产量缺打了折扣,唉又瞎忙了!


今年的玉米收成减产百分之五十,原因是黄丹病突发加之雨水太大本应九月下旬成熟结果现在棵干穗落,每亩产量五六百斤能有八九百斤的少之又少了。
山东维坊,现在这里的玉米也开始死亡了,减产是相当严重啊!都还绿皮,开始低头了。


老天爷的笑脸,才是地球村粮食的丰收的源泉:
古言语:人养人皮包骨,天养人肥噜噜。老天爷终究还是露出了人间的笑容,告别了二个多月的大小连阴雨甚至是洪水。
这个笑脸相迎的老天爷,是在为春播夏播玉米、秋粮作物收获质量上锦上添花。但是价格涨跌不归老天爷管理。
老百姓别无他求,只盼望今年的粮食丰收,能卖个好价钱才是最大的希望。


我国的果园土壤管理还处在化学农业向有机农业过渡时期,不仅是果园,整个农业产业也处于这个阶段。
中国现阶段的许多果园、许多种植基地,只知道盲目追求高产,有问题解决问题,大量使用单一化肥。其实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不足1%,无糖肥力非常贫瘠,这样的果园,这样的种植基地,就算管理水平再高、管理流程再细致,也难产出好的农作物。


甚至在一些每年产出上万斤水果果园里,还在发生“一边补、一边漏”的情况:冬季清扫的树叶,弄回家烧炕;修剪下的枝条,拿回家当柴烧。土壤一直在实行清耕,每年有大量东西被弄出果园,而土壤得到的补充,仅仅是几袋子化肥,这样的事情是年复一年发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怎么可能得到提升!
我们做农业,在适种区域内选择了种这种作物,行情市场我们左右不了,能做的就是精细种植管理,从产量和品质上要效益。


在商业竞争的环境里,农业品牌要学会标榜自己,你必须明白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长板,才能找到差异化的竞争点,从而找到一个新的赛道。麦当劳做牛肉,肯德基做鸡肉,华莱士做全鸡,都是在确定一个细分品类作为自己的优势,这个优势确立了之后,再去和别人竞争。


在功能上的差异和品类的差异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定是在细分的市场里占据了一个新的标准!今天的中国正在迎来加速产业的品牌化,过去我们不可能想到2、3年时间就能打造出一个品牌;不可能看到一家企业1年半就能做到上市,然而这都是现在的国人经历过的事实。


农业种植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工作,做农业不简单,选择尤为重要。在选取作物种植前,一定不能只看到所谓的理论亩产、理论高收益等这些诱惑性的东西,要深入了解它的生理特性,看看在你所在的那个区域是否适合种植,就拿巴旦木来说,我非要在南方多雨地区种它,那能长好吗?如果这种作物确实适合种植,想要规模发展种植,最好去现有产区看一下实际的种植生产情况,因你听到的和隔着屏幕看到了与你去实地考察看到的可能不一样。选种不盲目,种了精管理,农业是个朝阳产业,但得想尽办法向着光走。


在今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品牌和企业被设计出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细分领域里的独角兽。但是这个变化在传统领域里却很少发生,因为传统企业的靠着自己的规模化优势、成本控制优势,稳固了行业的竞争格局。


农业不只是个苦活、累活,它还是个脑子活,种植技术不懂就去学,怎么有利就怎么种,既然选择了就别糊弄。
但是国外的产业发展、国内产业的不断创新,这个看似稳固的格局还能维持多久?传统企业在今天不通过重新定位自己的优势去寻找新的赛道,把自己的渠道优势拓展到新的市场领域,建立新的竞争优势,还能保持多长时间的领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