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的内衣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发布于 2021-09-14 08:45

中华帝国时代的女子内衣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不断变迁。内衣在秦汉被称为“抱腹”、“心衣”,在魏晋南北朝时称为“两当”,在隋唐称“诃子”,在宋元称为“袜肚”、“袜胸”,在明清称为“谰裙”、“肚兜”。

一,抱腹、心衣

秦汉的内衣是前部用一块布遮住胸部,背部袒露无后片。内衣无钩肩者称为抱腹,有钩肩掩心者称为心衣。抱腹、心衣主要由平织绢制成,前面多会绘制图案。

二,两当

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南迁,汉族的内衣受少数民族影响很大,称为两当。两当是前部用一块布遮住胸部,背部也有一块布遮住背部。两当主要由织绢制成,手感厚实,色彩丰富。

三,诃子

隋唐时内衣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诃子。隋唐时女子地位较高,观念也没那么保守,喜欢穿半露胸式裙装,因此诃子没有吊带。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可以达到让胸部挺立的效果。

四,袜肚、袜胸

宋元时程朱理学盛行,观念趋于保守,因此女子的内衣也没有隋唐那么开放,所以宋元时的袜肚、袜胸将整个胸腹全部盖住。袜肚、袜胸面料以棉制品或丝织品为主,图案丰富。

五,谰裙、肚兜

明朝内衣称为谰裙,在宋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又恢复了吊带。谰裙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谰裙凸显人体的曲线美,应是明朝时西方殖民者东来,受西方的影响。

清朝内衣在谰裙上进一步发展为肚兜,肚兜以菱形为主,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肚兜由棉或丝制成,绘有精美图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