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专访(四)
发布于 2021-09-14 14:21
中国慈善报:
我们注意到,与推进共同富裕的大政方针相配套,今年7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对社会公布,成为扎实推动第三次分配、发展慈善事业一个显著信号。您认为,基于这些整体规划与具体措施,我国慈善事业将有怎样的发展前景,体现出哪些方面的变化与提升?
以奋进姿态迎接慈善事业新的春天
宫蒲光:
我认为,未来的慈善事业大体会呈现这样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慈善事业的内涵和外延将得到更大拓展,其社会地位及作用也将发生实质性改变。慈善将不仅包含固有的传统内容,还将涵盖更多公共服务、社会分配与社会治理功能,跃升为实施第三次分配、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
其次,在制度法治层面,慈善法及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慈善事业促进措施将会进一步加强。与慈善密切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及金融、土地、教育、慈善信托等的政策支持将会更加丰富;体现国家鼓励支持慈善事业的社会荣誉、慈善表彰制度等精神激励措施将会更加健全;吸引鼓励社会各界投身慈善的方式方法将会更加多姿多彩,慈善的透明度、公信力将日益提高。
第三,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使“人人慈善”理念成为可感可知的现实。一方面,“慈善先行计划”将鼓励引领高收入群体和企业家积极回馈社会,精准持续地投入慈善事业,发挥其应有作用;另一方面,慈善捐赠的主体将日益呈现“平民化”趋势,慈善事业重心下沉,社区慈善将获得巨大动能与发展空间,慈善事业社会基础更加雄厚,慈善水土更加肥沃,慈善植被更加茂盛。在第三次分配的大背景下,不仅困难群体等受益方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加,捐助者的成就感、价值感也将同样增加。
第四,中华慈善精神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彰显出耀眼的光芒。中华慈善精神是五千年灿烂光辉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慈善事业发展需要有慈善文化的大力弘扬,慈善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理论研究将对慈善实现第三次分配、推进共同富裕产生积极影响和有力的推动。
第五,为了更好地肩负起共同富裕与第三次分配的历史重任,各类慈善组织的统筹协调机制亟待建立,在不断优化行政监管的同时,加强慈善行业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慈善组织的自我建设与服务能力,培育形成慈善事业发展的良性生态,在精准把握社会需求、建立良好公众形象等方面产生质的提高,以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国家、服务未来。
总而言之,我们坚信随着第三次分配相关法律法规和慈善事业制度机制的日益完善,我国慈善的风气更加浓厚,慈善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它必将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不忘初心 继续前行
夯实基础 合作创新
助浴这件事儿 越干越有劲儿
三心堂享老
细心·舒心·放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