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解读 | 南京主城公共空间规划
发布于 2021-09-14 19:49
◆ 编者按 ◆
近年来,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立足南京生态人文优势,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一系列总体层面的城市设计研究。经过综合考虑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城市空间等要素,从百余项城市设计成果中遴选出一批精品城市设计成果。从本期开始,我们将精选其中的典型成果进行解读,一起探寻南京是如何坚持规划设计先行、彰显城市特色魅力的。
南京主城公共空间
规
划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社会交往,激发城市活力,展现城市自然人文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主城公共空间结构,健全和完善主城公共空间体系,落实主城公共空间管控要求,引导下层次主城公共空间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编制了《南京主城公共空间规划》。
该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南京市主城区,指长江以南、绕城公路以内的范围,总面积约281平方千米,包括老城片区、河西片区、城北片区和南部片区4个空间单元。
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概念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09-14/4_16316278717417846.png)
规划对象界定为对全体公众开放的、支持公共活动的地上开敞城市空间,包括城市街道、广场、公园、公共绿地、体育活动场地,及建筑附属室外场地公共空间等。
本次规划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2个基本类型:以自然基质为主的绿色开敞空间和以人工基质为主的街道广场空间。其中:绿色开敞空间包含风景名胜区,江、河、湖等水域,公园绿地等,主要满足自然生态和公共活动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尤其是其大尺度上的连续性有利改善城市气候、调节城市的生态平衡、提供自然休憩环境;街道广场空间包含城市街道、广场、建筑沿街前区空间及街区内空间等,通常依托公共设施,是以人为主体的,促进社会公共事件和活动发生的场所。
按用地分类,公共空间各要素共分为7类:
指资源集中、自然环境优美、具有一定规模和游览条件,经人民政府审定命名、划定范围,供人们游览、观赏、休息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地域。
包含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对应用地属性包括G1a综合公园、G1b专类公园。
沿街以公共服务设施(商业、文化、社区等)为主,开放界面为主,市民公共生活和活动相对集中的城市街道。对应用地属性为S1城市道路用地。
指面积广阔的场地,是城市中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或交通活动的空间。例如鼓楼广场、火车站前广场等。对应用地属性为G3广场用地。
指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对应用地属性为G1c街旁绿地。
指建筑用地范围内沿街后退道路红线并应该提供人群活动的区域。
指街区内部建筑物之间的可供公众慢行活动的区域。
现状情况
左:主城公共空间现状分布图;右:主城街道公共空间现状分布图
“格局”需要优化
主城公共空间建设情况较好,总体能够体现我市山水格局特征,但各区公共空间的差异较大,体系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梳理,特别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层公共空间布局显著不足。
“品质”有待提高
公共空间布局清晰,但与景观、文化的关联性不够,普遍缺乏文化展示性及鲜明个性,日常性公共空间缺少舒适的交流空间,缺少设计与引导。
“管控”亟需加强
公共空间的管理较为粗放,人的活动与使用未受到重视。
左:主城绿地广场公共空间现状分布图;右:主城街区公共空间现状分布图
规划原则
资源整合、布局均衡、系统关联、特色与品质。
规划策略
基于特色导向的系统建立;
基于均衡导向的空间布局;
基于品质导向的规划指引;
基于实施引导的行动计划。
规划结构
一环
明城墙—外秦淮(老城外环);
二片
玄武湖—钟山—红山—聚宝山片、雨花台—菊花台片;
八轴
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明故宫—御道街、中华路—中华门、中央北路—中央路—中山南路、汉中门大街—汉中路—中山东路、热河路—江东路、火车南站—大校场机场公园、南京火车站—丹霞路(规划道路);
九核
明故宫历史文化核心区、新街口—大行宫商业文化核心区、河西中心区商业文化核心区、老城南历史文化商业核心区、南站中心区商业商务核心区、湖南路—江苏路商业历史文化核心区、下关滨江商业商务核心区、鱼嘴滨江商业商务核心区、燕子矶滨江商业商务核心区;
多带
滨江风光带、明外廓—秦淮新河风光带、莫愁湖—南湖—南河风光带、珍珠河—秦淮河—御河风光带等。
左:主城公共空间重点要素布局图;右:主城公共空间一般要素布局图
总体布局
本规划将主城范围划分为老城、河西、城北、南部4个片区,依托公共空间规划结构,明确各片区公共空间的总体分布。
老城片区主要以“补点提升”为重点,突出历史文化内涵、自然山水风貌、现代城市活力相融合的特色;
河西片区以“优化提质”为重点,突出现代化、生态化、宜居宜人的新区公共空间特色;
南部片区与城北片区主要以“增量补点”为重点,突出公共空间的均好性与可达性,强调公共空间的品质化建设与文化内涵的挖掘。
设计通则(部分)
1
绿地和广场公共空间
2
临山滨水公共空间
3
道路和街道公共空间指引
审核:高计军
审稿:戴业恒
发布:程慧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