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的作用您知道吗?
发布于 2021-09-15 12:36
熟悉陈皮的人都知道陈皮入药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那青皮呢?青皮什么时候开始记载?什么时候开始入药使用呢?
青皮,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未成熟果皮,和陈皮一样同源于柑橘,每年7/8月份挂果。青皮用的是未成熟青柑橘皮而陈皮用的是成熟柑橘皮。
▲晒青皮
青皮开始于宋朝
青皮原本没有这个药,《神农本草经》只是记载了橘皮。到了宋朝,医家才开始使用青皮,当时叫做青橘,或青橘皮。宋朝的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这样记载: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上文中提及的黄橘就是陈皮,青橘就是青皮。到了金元时期,陈皮、青皮就已经分的很明确了。金元时期的张元素著有《珍珠囊》一书,他的徒弟李东垣著有《用药法象》,李东垣的徒弟王好古著有《汤液本草》,三人一脉相承,总结了青皮的用法:“陈皮治高,青皮治低”。
▲《本草征要》
这段话出自明末医家李中梓,写在《本草征要》中,收录在《医宗必读》里。这个比喻非常恰当,而且形象,后来被清代吴仪洛、黄宫绣等多位医家认同。相信您也明白个大概了吧。陈皮擅长治疗肺胃,居上焦,所以陈皮治高;青皮擅长治疗肝气郁结,在下焦,所以青皮治低。
青皮药用价值
明白上述道理,大家就很好理解青皮的功效了。
青皮由于年幼少壮,所以性情猛烈,药性较强
主要绝学就是疏肝胆,泻肺气,消积化滞。
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告诫弟子:“如去滞气用青皮,勿多服,多则泻人真气。” 一一青皮和陈皮一主肝脾,一主脾肺,从行气的力量来说,青皮较强,从化痰的能力来说陈皮较强,青皮破气故易伤正气,陈皮力缓不易上正气。所以青皮、陈皮在治疗气滞痰阻的疼痛时各有所长。比如左侧胸痛用青皮,右侧胸痛用陈皮;胁肋疼痛用青皮,中间疼痛用陈皮,乳头疼痛用青皮,乳房疼痛用陈皮,下腹疼痛用青皮,胸腹疼痛用陈皮。
引自《中国和药文化——陈皮》 作者:中国药文化研究会
乳腺癌是全球公认治愈率高的病症,在西医院,早期检查出来的患者多能得到有效治疗。而在中医方面,早期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几百年前就有了,且疗效佳。
清代医书《医宗金鉴》卷四十九,有个极简记录,单用青皮和甘草,主治乳岩。
青皮甘草散
青皮1钱,甘草1钱
制备方法:上为末。浓煎生姜汤调服。
青皮具有疏肝破气、消积化滞、化痰消瘿的功效,常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乳房肿痛。《珍珠囊》记青皮有“破坚癖,散滞气,去下焦诸湿,治左胁肝经积气。”所以无论是从病因病机,还是从病位的准确描述上均适应乳腺癌患者。
甘草有补中益气,祛痰止咳,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之功效。《本草纲目》言其"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能力强又调青皮性。青皮破气,为气虚者慎服,加入生姜后,姜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可调节青皮之性。尤其朱丹溪原方,以人参补气,调节青皮之破气,实为高明。
青皮甘草由是成了预防和治疗乳腺疾病的良方。后世医家常在此基础上加味。比如当代名医段凤舞认为:《医宗金鉴》中治疗乳岩(乳腺癌)的方剂,除十六味流气饮外,就只有青皮甘草散(青皮、生甘草),虽药味轻薄,常服、久服确有奇特疗效,若以青皮甘草散加味组成抗乳癌方,则疗效更增。
段氏经验方组成:青皮10克,生甘草10克,蒲公英15克,夏枯草15克,生黄芪30克,山慈菇10克,枸杞30克,天门冬15克,土贝母10克,六神曲30克,焦山楂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方中除青皮和生甘草继续起效外,又加入的大部队里,枸杞是养肝补虚的。六神曲是健脾和胃的。生黄芪和焦山楂,一个补气,一个行气。另有蒲公英和夏枯草、山慈菇,均是抗肿瘤化包块的好药材,且均入肝经疏肝。天门冬和土贝母解毒散结消肿助力。
多药共用,疏肝解郁,健脾利湿又消肿。对早期乳腺癌和乳癌术后预防复发均有较好的效果。
青皮治愈杨太后乳疾,声名鹊起
杨太后
南宋宋理宗年间,杨太后得了乳疾,御医们束手无策,黄广汉采用在新会栽培的一种柑橘(即现在的新会茶枝柑)所制成的陈皮(即新会陈皮)交给其夫人米氏为杨太后医治,米氏便用此皮为君药,慢慢地治愈了杨太后的乳疾。
杨太后对新会陈皮的功效和黄夫人的医术大嘉赞赏,奏请皇帝封赏黄夫人为“邦显一品夫人”。广陈黄氏族谱诗云:“调治后乳,著手成春,诏封邦显”。后来明清一些名医家如刘若金等也是使用此法医治此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新会陈皮中的青皮对乳腺疾病有独特的疗效。
《本草纲目》记载:「疗呕哕反胃嘈杂,时吐清水,疾痞咳疟,大便闭塞,妇人乳痈。入食料,解鱼腥毒。
清:成为贡品,进贡皇帝及后宫享用
清代名医叶天士所开的中药“二陈汤”,特别写明“新会皮”。慈禧太后(同治生母)指定"新会陈皮"为贡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