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家训家规,杨家人做到了吗?
发布于 2021-09-21 00:44
一、杨氏家规十禁
一禁毒和赌博;
二禁流言蜚语;
三禁搬弄是非;
四禁专横跋扈;
五禁诽谤诬陷;
六禁欺哄诈骗;
七禁损人利己;
八禁好逸恶劳;
九禁嫌贫怨富;
十禁男盗女娼。
杨氏家训、家规是治族治家的道德规范,族人应该遵守,简单概括为:忠,孝,勤,俭。具体的说就是: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为运,勤劳立身。
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开销如常,吃着相似。
二、顺父母:
父母为之天地也。顺父母即顺天地,逆父母即逆天地矣。故百行以孝为先,养育之恩永世难报。孝顺必有孝顺子,忤逆终养忤逆儿。只顾妻子儿女而不赡养父母者如禽兽也。敬老好儿女人人称赞,为之榜样;虐待父母者,家法应训之,国法应惩之。
三、睦兄弟:
兄弟者,一母同胞骨肉也,兄弟间应当和好到老,不可因小时利便起争端,不可语言伤和、听信妇人谗言,更不可因小事而激化矛盾,以致骨肉相残,大则参商拘讼,互打官司,小则朝夕怨言,一时之忿,便动干戈,不如相交朋友,成为父母之过错,你本身又何必传儿育女?为人者,以友为兄弟,而族人当睦更有于别。宗族之兄弟是一脉相传,何又不如朋友呢?
四、和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偷薄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怎为祖宗身后之身呢?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体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凡我族人,当和宗族,以强欺弱者,家法诛之,国法惩之。
五、务勤俭:
勤俭者,是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人传所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见名门世族,以祖考勤俭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孙奢侈而败家之业。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不务耕作,女不事机杼,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凡我族众,当务勤俭。
六、谨丧祭: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传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凡我族人,当慎谨治丧。
七、肃闺门慎嫁娶:
闺门为起化之源,家视不可不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应当扫除旧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提倡男女平等。嫁女乃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不要贻误后世子女。凡我族人,当共凛之。
八、安本分:
本分者,人传分内当为之事也,未老不能享老之福,未贵不能享贵之福,未富不能享富之福。凡事尽在其中,不以干名犯义而取优辱。人要经少、中、壮、老,享受要与年龄相当,超前享受害自己,勤劳发奋富终身。安分守己,立志做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葬送自己。凡我族人,应共戒之。
九、禁非为:
守法奉公,全躯保身之要道,灭理犯义,亏体辱亲是污行,工、农、商、学、兵,各有本业,为官为民,社会之分工。偷抢嫖娼,为非作歹,法律之不容。为人者,切忌把个人幸福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长幼有别,老少有分,敬老尊贤,社会之美德。好淫喜赌,则是偷盗之祸根。吾族忠厚传家,清白世宗,岂容不肖子孙败坏家风。凡我族人,立应禁之。
十、治家格言:
凡我族内有子嗣维艰,晚年丧子者,当有抱养螟蛉,以承宗祀之条,须抱养亲族子弟,以继承之,方好登入谱籍、埋葬祖山。又有女招婚承宗,名为半子半婿,以及不得已抱异姓承者,不得登入谱籍、埋葬祖山,以免紊乱宗支。
凡族内有鳏寡孤独,残疾无靠者,应由本族亲友予以资助供养,不能熟视无睹。族人以救,此乃社会之公德。对此不出力、不出钱财者,则为无德也,应受族人和社会的指责。
本族子孙,不论男女,均应入学读书,不得重男轻女。本族人,凡仙逝者,树碑,刻上孝男,孝女也应刻上。
杨氏家训
勤耕务读
祖训依然在,常怀读与耕。
惟勤堪致富,能务亦梯荣。
牛背催三月,鳌头占五更。
荷蓑皆主伯,释菜谒先生。
仓廪如云积,功名指日争。
后嗣敦本业,家训妙兼并。
敦伦孝亲
彝伦垂禹范,爱日在双亲。
怀桔情宜笃,遗羹孝始纯。
彩衣披菜子,春酒介芳辰。
顺矣原因翕,伤哉岂在贫。
鸭鸠恩及尔,鸨羽咏凄人。
莫谓行无忝,须听祖命申。
卑无犯上
达尊何可犯,逊顺最为宜。
莫谓人堪上,须知我自卑。
望中收白眼,让处有黄眉。
进履真谦也,阅墙且戒之。
割牲侬莫倦,袗臂尔宁施。
祖训谆谆在,从兹慎幼仪。
富莫骄贫
同是苍天命,贫人独寂寥。
纵然推我富,绝莫向他骄。
絮拥寒风透,庐斜细雨飘。
何人怜魄落,有客为魂销。
得意曾扬气,产情且折腰。
昌黎穷可送,转瞬又扬锟。
居仁由义
吾性从天降,存存岂外求。
须知仁是宅,便觉义堪由。
爱勿分秦楚,行宜学孔周。
广居高许许,正路遇头头。
善长功符夏,辞严道叶秋。
大人征事备,此诣尔思不?
睦族和宗
莫以源流远,而忘梓里恭。
敦伦须睦族,饬纪在和宗。
葛藟情宜笃,凫鷖咏可从。
支分休妒忌,缺陷应弥缝。
好戒忘争讼,还期共吉凶。
扪心思一本,祖训即晨钟。
布衣菲食
节俭人堪效,须防习俗移。
衣兮布足尚,食也菲为宜。
菲厌昭其质,还思训以时。
緼袍原不耻,菽水自无饥。
寒恤王章卧,鄙贻曹刿嗤。
唐风真足羡,蟋蟀一篇诗。
气忍家宁
不识宁家术,休云产荡然。
谁言气可暴,我道忍为先。
物至经三反,心平养十年。
一朝惩小忿,此境即中天。
福萃华堂五,仓储宝稻千。
张公殊可法,壮士应拳拳。
【杨氏家训联】
姓自三封杨国,兆应三鳢,位擢三公,名齐三喜,身去三惑,雪深三尺,编修三史,政革三月,百世渊源千古在;
展猷从四袭诸侯。金畏四知,臣清四世,诗称四杰,量恕四邻,阁著四乡,堂高四老,声传四相,数朝德业万年流。
此楹联为杨氏通用联,也是家族的家训联,概括了杨氏家族三千余年辉煌业绩,也强调了“四知”之清白理念。
“八个三”:
一、三封杨国:周康王六年戊辰(公元前一零七三年)始封杼公杨国:周宣王十九年壬辰 (公元前八零九年)再封杼公第八代孙涧公为杨侯;周安王五年甲申(公元前三九七年)仍封杼公第二十三代孙伯侨公(字文实)为杨国侯爵。
二、兆应三鳢:关西夫子杨震讲学,一日有鹳雀含三鳕鱼飞到讲坛前,生徒见以为吉兆,贺日:“鳢者,卿大夫之征象也,其数三者,位三公也,先生自此升矣”。后果验。
三、位擢三公:杨震及其子杨秉、孙杨赐、曾孙杨彪,四世官居司徒、太尉、司空之高位,东汉以大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是最高军政长官。
四、名齐三喜:唐朝杨凌之子杨敬之,元和进土,累官国子监祭酒,兼太常少卿,是日,其二个儿子杨戌、杨戴同时登科,时人谓之杨家三喜。
五、身去三惑:杨秉字叔节,为豫、荆、徐、兖四州刺史,居官清廉。公配早丧不复娶,尝日:“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
六、雪深三尺:宋杨时(字龟山),师事程伊川(程颐)于洛。一日,伊川瞑目坐,二子侍侧不敢离,既觉,谓二子日:“贤辈犹在此乎?”命之去,及出门外雪深已三尺。而杨时“立雪程门,敬师至诚”传为佳话。
七、编修三史:元末明初杨维祯,字廉夫,号铁崖,元朝泰定进士,父宏,筑楼铁崖山,植梅百株,聚书数万卷。去梯,俾读书五年。泰定在位,署天台尹,狷直捍物,十年不调,会修宋、辽、金三史。
八、政革三月:杨震官至太尉,改革政治三月,忠直,不为权贵所容,策免归还本郡。杨震为官一身清廉,不幸被奸臣樊丰、刘安等谮害,罢官归故里,至城西夕阳亭愤而自尽。时为汉顺帝延光三年甲子(公元一二四年)三月初。
“八个四”:
一、四袭诸侯:第一代杼公大始祖宠锡杨侯,第二代伯沃公袭爵杨侯,第三代庚公袭祖爵杨侯,第四代文公袭祖爵杨侯。
二、金畏四知:杨震为官荆州刺史时,昌邑令王密谒见,密夜怀黄金十斤以赠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日:“暮夜无知者。”震疾然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密惭愧而退。杨震为官清正廉明,拒礼拒贿,风范众仰,成为我国古代“君子不欺暗室”的典型。
三、臣清四世:杨震官至太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令辟产业,震不肯,日:“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以“四知”拒贿赂,清白闻天下。其子杨秉身去酒、色、财三惑,厨无宿肉,器不雕镂,吏送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孙杨赐操清白行朗,处丰益约。曾孙杨彪为官清廉。故谓臣清四世。
四、诗称四杰:唐代高宗时,杨炯、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诗著名,称初唐四杰。
五、量恕四邻:四邻,四辅臣也。前疑、后丞、左辅、右弼。
六、阁著四乡:杨震开阁讲学很著名。四面八方颇受欢迎,人称“关西孔子”。杨秉以欧阳尚书《京氏易》诲授四方,学子自远而至,盖逾三千。
七、堂高四老:“老”指朝中阁老。明朝时,三杨人阁,杨士奇、杨荣、杨溥辅佐明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半个世纪,天下升平,国泰民安,朝无失政,可称四朝元老。
八、声传四相:三十一世杨敞,汉宣帝官拜丞相;三十六世杨秉,后汉恒帝拜宰相;五十九世杨岩,吴越左丞相;六十世杨郁,吴越右丞相。
杨氏其它家训
1、《诚斋文节公家训》诚斋,即杨万里,《宋史》有传,今江西吉安县人,官终宝谟阁学士。宋光宗曾为其书"诚斋"二字,因而学者称为"诚斋先生"。他曾于庆元己未(1199年)六月初一日,为重修杨氏族谱作序,他所作的《家训》亦刊于此时。其具体内容为:
吾今老矣,虚度时光。终日奔波,为衣食而不足;随时高下,度寒暑以无穷。片瓦条椽, 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 全家早起。门户多事,并力支持。栽苎种麻,助办四时之衣食耕田凿井,安排一岁之种储。育养糍牲,追陪亲友,看蚕织绢,了纳官租。日用有余,全家快活。世间破荡之辈,懒惰之家,天明日晏,尚不开门,及至日中,何尝早食。居尝爱说大话,说得成、做不成;少年专好闲游,只好吃、不好做。男长女大,家大难当。用度日日如常,吃着朝朝相似。欠米将衣出当,无衣出首卖田。岂知浅水易干,真实穷坑难填。不思实效,专好虚花。万顷良田,坐食亦难保守。光阴迅速,一年又过一年。早宜竭力向前,庶免饥寒在后。吾今训尔,莫效迍邅,因示后生,各宜体悉。
这里所说的杨氏家训,就是对杨氏族人言行的规范。简单的说就是"忠,孝,勤,俭"。具体的说就是: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为运,勤劳立身。
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开销如常,吃着相似。
(出处《诚斋文节公家训》 )
2、《慎修公家训》 慎修公即汉寿花园杨氏的明迁始祖杨昌敬。他出身劳动人民家庭,一生以务农为业。由于勤劳节俭,家训有方,子孙才繁荣昌盛起来。他的《家训》的总纲领是:"勤耕务读,敦伦孝亲,卑无犯上,富莫骄贫,居仁由义,睦族和宗,布衣菲食,气忍家宁。"其具体内容,以"五言六韵"表述为:
勤耕务读 祖训依然在,常怀读与耕。惟勤堪致富,能务亦梯荣。牛背催三月,鳌头占五更。荷蓑皆主伯,释菜谒先生。仓廪如云积,功名指日争。后嗣敦本业,家训妙兼并。
敦伦孝亲 彝伦垂禹范,爱日在双亲。怀桔情宜笃,遗羹孝始纯。彩衣披菜子,春酒介芳辰。顺矣原因翕,伤哉岂在贫。鸭鸠恩及尔,鸨羽咏凄人。莫谓行无忝,须听祖命申。
卑无犯上 达尊何可犯,逊顺最为宜。莫谓人堪上,须知我自卑。望中收白眼,让处有黄眉。进履真谦也,阅墙且戒之。割牲侬莫倦,袗臂尔宁施。祖训谆谆在,从兹慎幼仪。
富莫骄贫 同是苍天命,贫人独寂寥。纵然推我富,绝莫向他骄。絮拥寒风透,庐斜细雨飘。何人怜魄落,有客为魂销。得意曾扬气,产情且折腰。昌黎穷可送,转瞬又扬锟。
居仁由义 吾性从天降,存存岂外求。须知仁是宅,便觉义堪由。爱勿分秦楚,行宜学孔周。广居高许许,正路遇头头。善长功符夏,辞严道叶秋。大人征事备,此诣尔思不?
睦族和宗 莫以源流远,而忘梓里恭。敦伦须睦族,饬纪在和宗。葛( )情宜笃,凫鷖咏可从。支分休妒忌,缺陷应弥缝。好戒忘争讼,还期共吉凶。扪心思一本,祖训即晨钟。
布衣菲食节俭人堪效,须防习俗移。衣兮布足尚,食也菲为宜。菲厌昭其质,还思训以时。緼袍原不耻,菽水自无饥。寒恤王章卧,鄙贻曹刿嗤。唐风真足羡,蟋蟀一篇诗。
气忍家宁不识宁家术,休云产荡然。谁言气可暴,我道忍为先。物至经三反,心平养十年。一朝惩小忿,此境即中天。福萃华堂五,仓储宝稻千。张公殊可法,壮士应拳拳。 (出处《慎修公家训》)
【姓氏渊源】
杨氏来源有五:
1、杨侯苗裔说。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杨出自姬姓,晋武公(唐叔虞之子燮的十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今山西洪洞东南范村东古城一带),称杨侯,其子孙以国为姓。
2、女吉姓杨国说。此说不见于传世文献,而见诸出土文物(据李学勤《中华姓氏谱》),女吉姓杨据说要早于姬姓杨。
3、羊舌后嗣说。姬姓杨国灭于晋,杨地成为晋大夫羊舌氏的食邑,这样杨也成为羊舌氏的姓;另说羊舌氏为杨侯伯侨之子,见《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4、杨孙孑遗说。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有大夫名杨孙,因失职而奔于宋,其后裔孙姓杨。
5、出自赐姓或他族他姓改杨姓而来。如三国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部分人姓杨;鲜卑莫胡卢氏被北魏孝文帝改杨姓,福建宁化有林姓迁广东梅州后改姓杨,另据《北史》记载,杨义臣本姓尉迟氏。
得姓始祖 杨伯侨。周朝初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成王继位,因有“桐叶封王”之金口玉言,其弟唐叔虞被分封在唐。唐叔虞之子燮后来做了晋侯,又传了十代,至晋武公,武王之长子诡诸继位为晋献公,次子伯侨则被分封于杨,称杨侯。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起源于山西境内的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播迁,首先入陕西冯翊(今陕西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一带;
与此同时,又有自山西迁往江苏、安徽的杨姓,这样杨姓便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秦汉之际,已有杨姓人迁居四川,尚书仆射杨璇,迁居浙江会稽。魏晋南北朝时期,除著名的弘农杨姓世居陕西华阴,氐族杨姓世居甘肃仇池外,已有不少杨姓人因社会动荡之故而向江南播迁,也有不少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改姓杨,另弘农杨震十世孙杨惠嘏任太原郡守,其玄孙即为隋文帝杨坚。
唐末为避安史之乱而引发中原杨姓再次大批南迁,这一时期,杨姓有迁朝鲜半岛者。宋时,有杨无敌杨业居山西太原,杨贵迁居贵州播州,由此可见,到宋代时,杨姓已分布于江南广大地区,并以福建为其播迁的中心。元朝末年以后,以广东、福建、浙江沿海为移民海外的原居地,杨姓人便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海外移民,迁居地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明朝永乐年间,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至北婆罗州(今马来西亚河巴州),并与当地酋长的女儿结婚,公主后因杨云川遇难而投海殉节,在当地传为佳话。
清代乾隆年间,福建沿海人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并修建了一座中国城,近代以后,又有杨姓去欧美或澳大利亚定居。如今,杨姓在我国分布极广,尤其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分布最多,杨姓的分布规律,历史上最初由黄河中游、华山脚下向四周播迁,以及由北方向南方播迁,海外则以东南亚为主。
郡望堂号 杨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1、弘农郡,治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2、天水郡,治所在平襄(在甘肃通渭西北);3、河内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
堂号:“光裕”、“赐书”、“崇本”、“清白”、“务本”、“四知”、“绍兴”、“瑞 本”、“绍先”、“河东”、“栖霞”、“秦和”、“鸿仪”、“安阳”、“鸿山”、“新杨”、“道南”、“信海”、“北山”。?
宗族特征 1、辉煌显赫千余年,竞相贵显各争先。从秦汉魏晋时期的四世三公(杨款、杨震、杨彪)和西晋三杨(杨骏、杨珧、杨济),到隋朝杨姓成为国姓,再到唐朝杨姓成为一个宰相辈出的姓氏(共有十一位宰相),再到宋朝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其杨姓风光不言而喻。2、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宋代诗人杨万里,自撰家训写道:“……片瓦条椽,皆非容易;寸田尺地,毋使抛荒。懒惰乃败家之源,勤劳是立身之本。大富由命,小富由勤。男子以血汗为营,女子以灯花为运。夜坐三更一点,尚不思眠;枕听晓鸡一声;全家早起……。”谆谆教诲,跃然纸上。
【家风流韵】
“忠厚”与“诗书”,可谓是中国古人心目中理想的精神特质与身边之物了。不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精髓,不仅仅在于“忠厚”与“诗书”,更在于“传”与“继”,在于“久”与“长”。古人渴望这种精神特质与生活方式能够世代相传,作为标记血缘与骄傲的符号,就犹如包括人类在内生物的本能,要将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一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认为“家风”传承的重要性,不亚于血缘传承。
人们曾总结出我国历史上的十大名门望族,弘农杨氏位列其中。
汉时之弘农郡治所位于今河南灵宝境内,辖华阴等地。秦汉初期,杨姓子孙分布以弘农最为集中,影响也最大,至今犹有“天下杨氏出弘农”之说。
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其“清白”家风令人感佩。汉代大儒杨震,50岁才开始为官,后多次升迁,官至太尉。一次,他赴东莱太守之任,途经昌邑,时任昌邑令的王密乃为其所荐,听说杨震路过昌邑,就前往拜见,到了晚上临别之时取出十斤黄金送给杨震。
杨震说道:“我了解你,你却为什么不了解我的为人呢?”王密劝说道:“天黑了,没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杨震回答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走了。
后来杨震转任涿郡太守,因为官清廉,不接受馈赠,所以子孙过得很清贫,经常要以步代车,更无肉可食。从前的一些朋友想为他们置些产业;但杨震却不答应,说:“让我的后代被人称为‘清白吏’的子孙,把这个传给他们,不是很好吗?”
杨震的子孙们受其言传身教,博学而清廉。弘农杨氏以“四知”为荣,并以“四知”为堂号,以“清白传家”为门额,遗风至今可见。杨震的十四世孙杨坚建立了强盛一时的隋朝;北宋杨家将的创始人杨业是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裔,精忠报国,满门忠烈,可见其家风传承之功。
送给朋友们! 喜欢的,请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