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第4天,「峰爆」背后的故事藏不住了:这个消失的兵种,不该被遗忘

发布于 2021-09-21 12:32

文/王耳朵先生       编辑/MBA智库琉琉



1

前两天,我去看了电影《峰爆》。


两个小时的时间,收获了久违的感动。


这是一部灾难片。


一座修建十年的隧道,在即将竣工之际,受全球地质变动的影响,岌岌可危。


24小时,地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呼啸而至。


2小时内,巨大的山体滑坡将会脱离滑床,山脚下的云江县城危在旦夕。



16万县城百姓,命悬一线。


天灾降临,能做什么,要做什么,敢做什么,成了横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


危急时刻,以被卷入灾难中心的老铁道兵洪赟兵,和任职爆破研究室主任的儿子洪翼舟为代表的基建人,逆天而行,展开生死救援。



印象最深的,是在一处悬崖峭壁上。


丢失了装备的洪翼舟只能徒手攀岩,暴雨冲刷岩壁,本就缺少着力点的岩壁更加湿滑。


体力不支加上攀爬受阻,迫使救援时间无限拉长,云江县城那十六万老百姓更是命悬一线。



紧要关头,老洪沉默着,做下决定。


他要给儿子当脚点,让儿子踩在他的肩上借力,跃过这最难的关卡。


不顾儿子的不舍和劝阻,老洪决然下令:


“听我命令!一,二,三!”


泥石流马上来袭,拯救全城生命时不我待。

洪翼舟狠心踩上父亲的肩膀,搭上崖壁一块突出的石块,再回过头,父亲已经仰面坠落。


时间似乎在此刻静止,缓缓下坠的父亲,似乎是用了一生的力气,扬起嘴角,缓缓地朝儿子敬了个礼。


他是退伍的老兵,舍小家为大家,是溶于血刻于骨的使命。


《峰爆》电影海报


走出影院,多数人的眼眶仍残留着悲伤的情绪。


而看到电影讨论区的最高赞点评时,才发现,原来最动人的情节,源自最真实的共鸣。


时间百转千回,不变的永远是军人心中那份坚定的信仰。





2

以前从未了解过铁道兵的故事,看了《峰爆》后才知道,老洪饰演的老铁道兵,是和平年代牺牲最多的军队。


从1948年组建至1984年正式转业前,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先后参与修建了多项国内大型铁路工程——鹰厦铁路、青藏铁路、襄渝铁路……


其中更有被誉为“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的铁路线路——成昆铁路。


然而,这条北起川西平原,全线贯穿地势险峻、地形多样、地质复杂的山川河谷,途径崎岖陡峭的山岭重丘的铁路线,是由血肉之躯筑造的。



桥隧密集,工程艰巨。


一听到号召,30多万筑路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跋山涉水而来,迅速集结在西南的崇山峻岭之间。


@央视新闻·新影像《成昆奇迹》


塌方成山,流水成河。


修建难度最大的工程段之一,是金沙江畔,总长约4600多米的悬崖峭壁之上。


江水涛声震天,可铁路不仅要飞跃两岸天堑,还要稳稳镶嵌在峭壁之中。


没有平地,筑路战士只能悬在半空,顶着随时垮塌山石的风险,用钢钎和铁锤,一锤一锤凿出炮眼。


@央视新闻·新影像《成昆奇迹》


从1958年7月正式开工,到1970年7月全线开通运营,历时12年,靠的就是铁道兵们艰苦卓绝的努力。


铁道兵5师25团5营22连战士孙剑明,在九道拐隧道制立模板时,遭遇大塌方。


他和两名战友被巨石砸中,不幸牺牲。


此时,距离成昆线通车只有两个多月。



当孙剑明牺牲的消息传到家人那,大家才知道原来他是四川省民政厅厅长的儿子。


老父亲忍着悲痛,对外孙女段海燕说:“咱们家第三代当兵的,就是你了。”


于是,当时只有16岁的段海燕,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为祖国修建铁路的行业。


她要走父亲的路,誓死践行祖辈的信念。


@央视新闻·新影像《成昆奇迹》


近1100公里的成昆线,为了跨越地形障碍,全线建有991座桥梁,427条隧道。


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铁道兵们劈山架桥,用血肉和信念,在横绝之地开出坦途。


@央视新闻 曾报道,在成昆铁路沿途,几乎每个新建火车站,都有一个烈士陵园或墓地,有2000多人因筑路牺牲,平均每公里,就有两名烈士默默守护。


在灾难面前,西方人的传说是诺亚方舟,我们祖先的故事,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中国人只相信自己的奇迹,一代又一代的铁道兵,以凡人之躯,为这些奇迹,划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3

电影中,工程总经理丁雅珺和洪翼舟有这么一段对话:


“洪翼舟,你知道你上去很有可能下不来了吗?”

“知道,但值得。”


谁曾想,剧里的一句话,就是剧外一个人的一生。


《峰爆》电影海报

1949年8月抢修陇海铁路八号桥,被誉为“登高英雄”的杨连第


他创造单面云梯,冒险登上45米高的桥墩,孤身连续爆破百余次。铲平墩面,使大桥提前20天修复通车。


却在三年后,于朝鲜清川江大桥指挥连队架桥时,被敌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


抢修部队在杨连第牺牲的地点写下誓言:“我们踏着英雄血迹前进!”



1965年嫩林线朝阳一号隧道施工现场,一块钢盔大的石头从隧道顶部掉下来,打在战士敦凤堂的安全帽上。


敦凤堂昏倒在地。这时候碎石仍在不断下落,这是要发生大塌方的迹象。


铁三师十三团十六连副班长张春玉,逆着人群跑进隧道深处,一个箭步扑到敦凤堂身边,用全身力气将敦凤堂猛地一掀,使他脱离险区。


就在这一瞬间,一块足有五吨重的巨石塌下来,紧紧地卡在张春玉的腰部。他的左腿当时就被压断,右胸五根肋骨也被砸折。


直到两个小时四十分钟后,张春玉才被战友们用七个大千斤顶,从巨石下抢救出来……


这位“硬骨头战士”,付出了终身残疾的代价,却轻描淡写:


“我终身无悔。”



在抗美援朝战场,执行侦查被炸的铁道线路任务的袁孝文,发现美机在铁路上空盘旋后投下几十颗炸弹,便迅速奔向被炸地点侦察。 


他双腿先后被炸断,晕厥苏醒后,想到线路右侧还没侦察,又滚到路基右侧。


用双手支撑身子,拖着被炸断的残腿继续向前爬行300多米,设置“响墩”,最终确保了军列安全通过。 


可他自己,最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壮烈牺牲


电影《铁血大动脉》袁孝文原型


老一辈铁道兵,用血肉之躯打造了一条又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他们远离家乡,建设荒原。一个地方建设完毕,就再次起航,去开辟下一处荒芜。 


他们知道,也许向前一步,就再无归途。可依旧勇往直前,如洪翼舟的回答:


“值得。”




4

导演李骏曾表示:“我们用敬意和怀念来完成这样一部电影,以让更多中国人知道,曾经有一支军队叫铁道兵,在和平年代奉献牺牲,为我们今天的生活,付出了献血和生命的代价。”


是的,1982年,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铁道兵建制,把铁道兵并入铁道部。


从此,作为陆军一个兵种的铁道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消失了。


可是,传承了铁道兵精神的中国基建人,即便脱下了军装,但军魂犹在。


他们在铁建的新岗位上依旧栉风沐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叫天堑变通途。 


无论是随处可见的公路、铁路、机场、地铁,还是特殊时期特殊任务保质保量完成的“雷神山”“火神山”,每一项工程的完工,背后都承载着无数基建人的努力和牺牲。


火神山医院建设 卫星前后对比图


外国网友佩服这“中国速度”,可这神一般的速度背后,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工作者,在奉献自己,去完成同一个目标。


祖国哪里需要他们,他们就奔赴哪里。


是先有了他们,才有的创造世界奇迹的魔力。


就像《峰爆》里那无数个无名之辈,穿上荧光衣,戴上安全帽,不论面前的路有多危险,他们都攻坚克难,坚守着唯一的信念:


敢忘热血浇枕木,筋骨锻钢轨,死生以之,长歌当哭:


竞看钲鼓催鸣镝,兜鍪冲矢石,前赴后继,远望当归。


灾难频袭的2021,中国人民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攻克了难关。


我想,《峰爆》这部电影,已经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就像导演李骏说的,“灾难面前,生命至上,无论是之前的地震,河南的洪水还是这次新冠,都贯彻了这一点。这也是这个国家温度的体现,我们需要这些,也感动于此,很真实。”



每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每一位负重前行的英雄,慢慢汇聚成了如今强大的中国力量。


从曾经车马慢的绿皮火车,到如今不断提速的高铁时代,我们从来只知道回家的速度越来越快,却从未想过:


这一切,都无数铁道兵和基建人的心血甚至是生命换来的。


很开心有这样一部电影,能够让这一支隐藏在普通人之中的队伍,被更多人知晓。


阖家团圆之际,他们依旧默默坚守在岗。


而我想,走进电影院,去感受如今出行的便利有多来之不易,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献礼。

-THE END-

● 作者:王耳朵。系原作者。
MBA智库好文精选:
● 买最贵的包,吃最好的餐,化精致的妆:当代女性,被困在“粉红税”里
● 董明珠“没有人骂你,也挺孤独的”:为什么我劝你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高考700分和700万,选哪个?”你活得这么努力,是为了更多选择的权利
 "13万人评分,超八成疯狂好评:《叛逆者》暴露的四个职场层次,你在哪一层?
分享
点收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