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你在做梦吗?-奇妙的清醒梦
发布于 2021-09-21 22:31
奇妙的清醒梦
你知道吗,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用于睡眠,而这其中,约有1/4的时间沉浸于各种各样的梦境之中。在梦境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中,人们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经历各种奇妙的体验,而这些体验之所以如此真实,如此有代入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多数处于梦境中的人们是无法察觉自己在做梦的。
然而,有一些人却宣称自己可以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甚至可以像影视作品中的造梦师一样有意识的进入这种状态并控制梦境的发展,这听起来似乎十分不可思议,但事实上这种现象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科学家们还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字“清醒梦(Lucid Dreaming)”。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种奇妙的现象吧。
早在数千年前,人们就开始注意到了“在梦中保持清醒”这种状态,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年代,人们已经试图探讨清醒入梦的方法,各个宗教教派也曾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心灵的探索。这一概念首次在科学上引入是在1913年,荷兰医生Frederick Van Eeden在《精神研究会学报》上发表的名为“A Study of Dreams”的论文中将其形容为“有着完整回忆以及自由意志的梦”。这一概念首次在科学上进行探索是在1970年,英国超心理学家Keith Hearne试图利用眼球运动记录清醒梦的开始时间。随后在1981年,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Stephen LaBerge试图进一步通过眼部信号技术证实清醒梦的存在,他还建立了“清醒梦研究所”用于不断推进对清醒梦的研究,例如利用光线来诱发快速眼动睡眠中的清醒梦等。此后的几十年中,许多有关清醒梦的研究陆续发表,除了进一步证实清醒梦的存在之外,这些研究还试图阐释清醒梦的发生原因、进入方式和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就在今年,发表于《当代生物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处于睡眠状态或处于清醒梦状态下的人们也能够回答问题、甚至进行简单计算。
为什么会出现清醒梦这种现象呢
要想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清醒梦”这种生理现象,首先就要理解“梦”是如何产生的。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提到睡眠时大脑的运动,众所周知,睡眠主要分为非快速动眼睡眠(NREM睡眠)和快速动眼睡眠(REM睡眠),在REM睡眠阶段,控制身体活动的脑区会发出抑制信号来减少我们的身体运动,而另一部分脑区则会相对活跃,这就可能解释梦境的发生。此外,由于这一阶段控制眼球运动的肌肉则会变得活跃,引起快速眼球运动,这也是许多梦境研究的基础。
目前普遍认为,清醒梦是一种介于清醒和睡眠之间的意识状态,研究发现在清醒梦中,脑电波中高频率的β波(15-40Hz)乃至γ波明显增多,背外侧前额叶明显激活,而背外侧前额叶主要负责逻辑推理、工作记忆、认知、计划等功能,这种不同的脑区活动就可能使大脑进入一个类似清醒的状态,从而意识到自己在梦境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两种与清醒梦极易混淆的情况,假清醒和睡眠麻痹,假清醒指的是睡梦中的人们梦到自己从睡眠中醒来,神奇的是许多情况下,假清醒状态中的人身处的地点可能与现实是相同的,但他们仍处于梦境的状态之中。而睡眠麻痹则是因为大脑的睡眠状态和运动抑制不同步,意识已经醒来,而身体还在沉睡,从而体验到的一种类似“鬼压床”的表现,这种情况下人们能够清晰的意识或控制梦境中的体验,但并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正在梦境之中。
那么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出现清醒梦呢
虽然清醒梦这一现象听起来匪夷所思,但是它并不是某种超能力,而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根据一项发表在《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杂志上的研究,大约55%的人一生中会做一次或多次清醒梦,23%的人每月至少会做一次清醒梦。与成人相比,清醒梦在儿童阶段出现的频率比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儿童期的睡眠结构与成人存在差异。同样,发作性睡病的患者似乎也更容易出现这种现象,部分原因可能是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在睡眠期背外侧前额叶脑区较正常人更为活跃,从而增加了经历清醒梦的可能性。此外,一些经常进行正念冥想或者回顾梦境的人也更容易察觉和体会到清醒梦的发生。
由于清醒梦所带来的奇幻非凡的梦境体验,许多人开始试图用一些方法有控制的进入这种状态,虽然种类繁多,这些诱导方法大多以哈佛医学院的心理学家Deirdre Barrett的“清醒梦四原则”为基础,即“知道自己身处梦境;对真实世界有记忆;了解客体会消失以及其不会遵循客观物理规律。”下面我们就为大家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
1.清醒梦记忆引导法(MILD):这种方法由清醒梦的先驱者Stephen LaBerge教授创造,是以一种设立目的的意志去实现清醒梦的一种常见技巧。想要尝试这种方法,你需要在入睡之前回忆一段梦境,并保持提醒自己正在做梦,同时想象自己正处在那个梦境的情景,这样,就有可能以清醒梦的状态进入到那个梦中。
2.现实测试法:是一种通过测试梦境与现实存在差异来意识到自己处于梦境中的方法,你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观察现实世界中常见的事物,譬如反复确认人的面孔,所处背景的色调和环境的连续性,物体的形状,文字的内容和手表指针的位置,甚至计数自己手指的数目。你可能会发现梦境中貌似很寻常的事物其实并不符合逻辑,甚至十分怪异,从而意识到自己正处于睡梦之中。
3.清醒再入睡法(WBTB)和周期调校法 (CAT):这两种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睡眠周期诱导清醒状态,我们上文中提到过梦境主要是发生在快速动眼阶段,因此通过控制入睡的时间进入较长而深的快动眼睡眠期或者通过在这一时期中不断进行现实测试练习来激发睡眠中的清醒警觉性,也有助于睡梦中保持清醒状态。
4.外在刺激法:还有一些方法通过借助仪器或其他手段将一些外在刺激,譬如声、光、电刺激、触觉刺激等作用于人体,使其与梦境融合使人们意识到自己在梦中,从而获得清醒状态。
随着人们对清醒梦的了解日益增多,其诱导方法也被不断完善推广,一方面,一些心理学家或者治疗师开始试图利用这种可控的状态帮助人们克服心理障碍,修复创伤,促进心理成长和提高幸福感,而另一方面,许多人可能会担忧频繁出现或者刻意诱导清醒梦会影响正常的睡眠质量,甚至模糊真实与虚幻的边界从而对我们的身心造成一定的损害,许多研究也试图探讨清醒梦对人体的利弊,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Van Eeden, F. (1913). A study of dream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Societyfor Psychical Research.
LaBerge, S. et al. (1981). Lucid dreaming verified by volitional communication during REM sleep.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LaBerge, S. et al. (1990). Exploring the world of lucid dreaming: Ballantine Books New York.
Voss, U et al. (2009). Lucid dreaming: a state of consciousness with features of both waking and non-lucid dreaming. Sleep,32(9),1191-1200.
Dresler, M. et al. (2012). Neural correlates of dream lucidity obtained from contrasting lucid versus non-lucid REM sleep: a combined EEG/fMRI case study. Sleep,35(7),1017-1020.
Stumbrys, T. et al. (2013). Testing the involvement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 in lucid dreaming: at DCS study.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2(4), 1214-1222.
Konkoly Karen R. et al(2021). Real-time dialogue between experimenters and dreamers during REM sleep .Curr Biol, 2021, 31: 1417-1427.e6.
Stumbrys, T. et al (2012). Induction of lucid dream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vidence.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1(3), 1456-1475.
Voss, U., Holzmann, R., Hobson, A., Paulus, W.,Koppehele-Gossel, J., Klimke, A., & Nitsche, M. A. (2014). Induction of self awareness in dreams through frontal low current stimulation of gamma activity. Nature neuroscience, 17(6), 810-812.
Schadow, C.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ucid dream frequency and sleep quality:Two cross-sectional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ream Research 11 (2018):154-159.
Soffer-Dudek, Nirit. “Are Lucid Dreams Good for Us?Are We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A Call for Caution in Lucid Dream Research.” 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 13 (2019):n. pag.
END
本稿件由天坛医院神经精神医学与临床心理科/睡眠中心
潘鑫蕊整理撰写
并标明转载来源。严禁私自转载,违者必究!
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为基于文献的分析和解读,仅用于学术交流和讨论,不能代替在医院诊治的具体方案。各类药物使用时请严格遵守国家标准的药物说明书和有关规定,如您有上述困扰,建议您尽快到综合医院心理科门诊/睡眠中心进行专业就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精神与心理科目前开设有心理科专家门诊、睡眠专病门诊与普通门诊,欢迎有需要的患者前来诊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