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1期 刘亚专栏 | 好小说与教好小说
发布于 2021-09-22 03:56
诗意语文 总第3681期
教师专栏812期
编者按:
“小说,尤其是外国小说,不好读,也不好懂。学生的阅读积淀少,阅读习惯也不好,考试只要涉及到外国小说,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对于这个问题,刘亚老师是如何思考和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刘亚老师的《好小说与教好小说》。
——陕西 巧荣
好小说与教好小说
——小说教学碎想
文/刘亚
小说,尤其是外国小说,不好读,也不好懂。学生的阅读积淀少,阅读习惯也不好,考试只要涉及到外国小说,学生普遍反映读不懂。怎么办?高二选修外国小说很有必要,一则它是考点,二则人教版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编得相当有质量。本册主编曹文轩既是大学教授,本身又是著名作家,一个作家以创作者的角度看待文学作品,眼光有可能会摆脱规范的条条框框,可以用创作的实践心得来领会经典作品的独到之妙。而一个教授,也知道在有限的篇幅里应该给学生教哪些干货。类似的书籍还有毕飞宇的讲座集《小说课》,也相当好。
海明威的小说不好读,不好懂。必修篇目《老人与海》相对容易些,但真要耐心读下去,而不要“主题先行”,恐怕对读者来说也是一个考验。《桥边的老人》篇幅很短,但也有难度。可以联系2020年全国卷I《越野滑雪》,一起探究海明威“冰山理论”的特色。“冰山理论”和海明威所倡导的“电报式”的语言风格是相通的,少用修饰语,尽量用名词或动词,让名词和动词自己说话,这与海明威早年做过战地记者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中国古典文学和绘画艺术作品中的“留白”艺术和“冰山理论”类似。“南宋四大家”的马远人称“马半边”,夏圭被称为“夏一角”,他二人是“留白”的最佳注脚。当代不少短篇小说也有对“冰山理论”的借鉴,不信你把各种考试题上的小说拿来读读试试。
>>>
怎么去看海明威叙述语言的客观冷静?这种写法好不好?从阅读感受上来说,不带感情色彩烘托的故事也许不容易感染读者,因为人是最具情感的动物,比起客观冷静的分析和实事呈现,我们似乎更容易接受主观情感的渲染,所以我们常常说某某很煽情,很有感染力。但是作者的抒情会打断读者的观看节奏和独立评判,含蓄的表达则考验读者的思辨力。这种文学上的比较也可以延伸到电影里,一些中外现实主义的经典影片有助于理解文学这门艺术。
《桥边的老人》的结尾含蓄有力,带给人无穷的想象,老人最后走了没有?老人的命运如何?“仅有的幸运”是幸运吗?如何看待这样的结尾?单篇如果不好说明问题,那就来看看其他作品,让他们来帮助我们理解。
我觉得路遥的《人生》拥有一个伟大的结尾。小说的结局是并非结局,高家林回到了故乡,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此结局一出,便引起很大争议,有的读者骂路遥把高家林的归宿写得太好了,他是个坏人,就不应该有好结果;有的说这不算什么结局,要续写结尾。路遥则说,我没有能力指明高家林的人生道路,读者也没有,只有时代会回答这个问题。《桥边的老人》也是如此。小说中的“我”不知道老人的结局,读者也许可以猜到,战争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谁都无法把握,只有时代能够回答。
>>>
高二的小说教学,首先就是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习惯的起点是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出主要信息,如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主要物象等,初步思考小说由几个情节构成以及情节之间是如何过渡流转的,初步体会小说的人物形象特点、故事主题、手法技巧。有了这些基本的阅读意识,才谈得上接下来更深入的思考探究。可惜的是,学生是讲求性价比的,对于这种投入多、见效慢的事情,他们恐怕既无积淀,也无心思,更无时间去学习体会吧。
直接找出句子?
不,太直白。
你对哪些语句印象最深?
不,太笼统。
为什么把脱落的炮兽叫做“炮兽”?哪些句子体现出“兽”的特点?
对,就这样问。
只有细读文本,研读字句,才能体会用词特点。
如何问问题,是个技巧,也是艺术。比如场景描写的作用,直接去问或者干脆总结好让学生抄笔记,都太“粗暴”了。从问题中引出问题不仅能发现问题,而且能促进思考。我问学生:“为什么场景一写得更详细,笔墨很多,篇幅很长,场景二的斗争却反而更短?”由此引出场景的作用是什么这个主问题。
>>>
必修教材我们学习了两个小说单元,分别是必修三的《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和必修五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前一个单元侧重通过情节、环境和人物关系欣赏人物形象,通过品味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性格和作者的创作风格。后一个单元注重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尤其注重人物、情节、环境这小说的“三要素”。必修教材所选文本都是中外名篇,属于传统经典名家名篇,再加上必修属于阅读鉴赏的起始阶段,所以教学的内容偏向传统的守正。
选修教材突出“选”字,更注重艺术欣赏与视野拓展,体现出创新,所以《外国小说欣赏》所选篇目既有传统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品,比如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节选《娜塔莎》,又有传统的浪漫主义经典作品,比如维克多·雨果的《九三年》,也有现代主义作品,比如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所选作品基本上囊括了外国文学的主要流派、主要作家。
最重要的是,编者对这些作品的鉴赏体系非常独到,打破了传统的小说“三要素”之说,引进叙事学的主要概念,鉴赏的视野更宽阔。尤其是第一单元的话题“叙述”,不仅贴合文学作品,而且也不小心“预测”了高考小说阅读命题走向。
遗憾的是,教材变化之后,就不大好用这个体系来教学了。不过文学都是相通的,我们仍然可以在深掘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巧妙利用教材,教出自己的方法。
作者简介:
刘亚,文学硕士,高级教师,陕西省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任教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成员。荣获“语文报杯”优质课展评一等奖和微课大赛特等奖,全国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陕西省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等多个国家级、省级奖励。担任国家级和省市级名师公益课讲师,接受市级电视台和央广新闻采访。在《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月刊》《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中国教师》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指导学生发表习作多篇。教育追求:把学术当成志业,追求师生共同成长的语文课堂,用读书、写作、行走丈量人生。
本期责编:卜巧荣
执行主编: 王 勇
栏目负责人:李萍 谢发茹 耿荻秋
投稿邮箱:546473711@qq.com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