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件实事”杭州公共服务的大IP

发布于 2021-09-22 21:02

一座好的城市,除了要赋予人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权利,还要尊重个体在社会事务中的参与权、发展权,观照每个人对于所属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日前,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一府两院”工作报告会。会上,市政府报告了2021年上半年以来的民生实事项目推进情况。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民生实事项目进展总体顺利。

数据是最真实的回答。比如,今年以来,杭州已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提升132个,总体进度88.8%。已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53所,新増学位5.3万个,总体进度94.6%等。这份民生实事进度表,体现了杭州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展示了杭州的民生事业持续在高水平发展的大道上前行。

翻开成绩单,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民生实事的“高质量”。一方面,十件实事瞄准民生痛点、社会热点、机制堵点,在关键的点位上,精准提升公共服务的供给,实事落到实处,让市民得实惠。如新增婴幼儿照护服务社区成长驿站,就能帮助不少家庭解决托幼难。另一方面,十件实事具有相当的产业前瞻性、生活引领性,它既是惠民举措,也是在培育新兴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同时正在积极应对未来老龄化城市、数字化城市的到来。

一座好的城市,除了要赋予人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的权利,还要尊重个体在社会事务中的参与权、发展权,观照每个人对于所属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前不久,杭州城管部门邀请了残障人士做无障碍“体验官”,对经过无障碍环境改造后的武林商圈道路提意见。75条道路、35座人行天桥、25座人行地道、50座公厕的无障碍环境提升改造,是今年杭州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预计10月底前完工。市城管局把残障人士和专家们请来共同探讨,让城市道路上的无障碍设施更完善,将更好地满足市民出行需要。

“改好了”更要“改得好”,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逻辑链,开展民生工作,就不仅要提升“物”的供给水平,更要重视“人”的价值和诉求,不是仅仅制定一些适合大部分人的政策、再推动它落地就足够了,而是要真正尊重人民需求的复杂性,尊重人民需求的差异性,创造尽可能丰富的供给,“实事”能不能真正“办好”,要害往往在此。

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办好使市民群众受益的实事,是杭州历届市委、市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并且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了下来。我们期待“十件实事”越办越好,成为杭州公共服务的大IP,城市的亮丽名片,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市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热爱这座城市。

郑莉娜  

杭州日报评论员

图片源自于网络

若有侵权请联系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