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亲密关系中保持安全感?
发布于 2021-09-23 13:45
很多题主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到底怎样才能在亲密关系中保持安全感?
他们会描述很多关于对方的行为,潜意识里是希望对方可以给自己带来安全感,但事实上,要想在亲密关系中保持安全感,我们需要向内求,去改变自己的内在模式,不断尝试、练习以及习惯去信任你自己,花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和发展你自己,最终你对于自己的信赖,才是你在任何关系里安全感的来源!
当一个单亲的妈妈在情感上受过伤痛,那么她在养育她的孩子的过程中就会无意识地或者刻意地告诉女儿这些话语,比如:不要相信男人,女人一定要靠自己;感情中不要投入太多,如果结婚前他都对你不好,结婚以后还得了……
这将直接对女儿成人后的亲密关系有着重要影响,会变成她的世界框架。那么长大后,她会不断地猜忌、证明。即使她遇到一个可靠的男人,如果她毫无筛选地继承了这样的信念系统,那么在潜意识里她就会不断去试探,测试对方是不是真的爱自己,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挑战这个男人的耐心,各种作、各种猜忌,每一次都希望对方无条件地来哄着自己,包容自己,然后直到消耗掉对方所有的爱和耐心。
到最后那个人离开,她的心里就会印证了那个想法:你看吧,我就知道,男人都是靠不住的。信念创造出与之匹配的现实,而现实又强化了这个信念。
我们的人格模式其实也是我们的整个信念体系,它们是彼此交互的。你的人格模式会强化你的信念体系,然后你的信念体系呢?又会重新来塑造你的人格模式。
如果我们的内在模式一直不改变,那么,我们就很难跳脱出这样的轮回,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那么,我们的内在模式是怎么样形成的呢?——这与我们儿童时期形成的依恋模式直接相关。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也就是著名的儿童陌生情境实验,儿童在婴幼儿时期,一般表现出三种主要类型的依恋模式:
1,安全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能安心地玩玩具,不会总是依附于母亲,当母亲离开的时候,会表现出苦恼,但当母亲回来,会立即寻求跟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并继续玩游戏。
2,回避型依恋。这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开时,不会感到太多的紧张或忧虑,而母亲回来,他们也不怎么理会,可能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表现出忽视和躲避行为,这类儿童对待母亲的安慰和陌生人的安慰没有太大差别。
3,焦虑型依恋。这也是一种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他们会对母亲的离开表示强烈反抗,母亲回来,寻求跟母亲的接触,但同时有显示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安静下来玩游戏。
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他们往往会感觉是对方对他们不好,认为对方是关系的破坏者,而自己却很少主动去做出改善关系的行为,而是很容易陷入焦虑和恐惧当中。
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去改造对方,而是改变我们自己的内在模式,让我们自己成为安全型依恋的人。
要想成为安全型依恋的人,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内在模式。
我们如果可以冷静下来,审视自己内心的需要,你会发现,我们的很多情绪其实都是来源于童年时期被压抑的对安全感的渴望。而亲密关系会让我们退回到自己的童年,那份未被实现的童年渴望便成了我们的需要。
每当我们情绪来了的时候,就去觉察,自己为什么会生气?自己哪部分需求没有被满足?是不是期待对方的认可,还是对方无条件的接纳?自己有没有存在错误的信念?……
慢慢地,你会发现也许你每次生气都是由于同样的原因,那么这个原因就是你的核心问题。
比如,我以前总是会因为别人的一些行为生气,因为孩子做作业达不到自己的期待而生气,因为老公打麻将很晚回家而生气,因为婆婆对自己的一些管控而生气……
后来我发现,其实要改变的不是他们,而是我自己的错误认知,我一直在用我自己的标准衡量他们,当他们不符合我的标准,我就会不舒服,但是,他们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和想法我们是掌控不了的。当我接纳了他们就是这样的存在,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他们的期待,如果他们做不到,我也不用自己的标准再去衡量他们,而是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我的内心就轻松了很多,和他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2,接纳自我,学会自我关怀。
很多时候,我们的纠结恰恰来自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也许是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经常会进行自我批评,认为自己总是不够好。但是,如果我们总是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我们就没有办法走出内在模式的困境,找回自己的力量和勇气。
只有当我们学会自我接纳,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放下,放下童年时期那些对父母的不满和愤怒;只有当我们学会了自我关怀,自己照顾好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们才能建立起内在的力量和安全感。
而自我关怀的能力是需要我们不断练习才能获得的,自我关怀包含以下三个要素:
觉察自己,不急于摆脱痛苦或与其斗争,而是学会接纳。
当我们觉得痛苦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不是急着去摆脱痛苦或与其争斗,而是要带着接纳和承认的态度,去感受此刻我们体内正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压力与负担。
我有一个朋友,她在小时候经常被父母忽视,每当她特别想去联系对方的时候,都会很自责,觉得自己无可救药。我建议她每到这个时候就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包括童年时担心被抛弃的恐惧和内疚,全部写下来,逐渐去了解自己习惯的依恋模式下的真实感受,尝试理解这个感受的来龙去脉,体会这个模式给自己生命带来的情绪感受,发掘这个感受背后被压抑的自我愿望与需要。但一定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去评判,只是去观察。
通过不断地觉察,我们就会越来越了解自己,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痛苦,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连接共同的人性,在内心建立连接感和归属感。
人生不可能没有痛苦,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避免要去经历一些艰难的时刻,这是我们共同的人性,也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修的一门功课。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重新在内心建立起必要的联结感与归属感。
我有一位朋友,最近由于工作上跟不上公司的进度,一直和老板有冲突,她觉得老板对她的要求太高,她已经尽力了,但就是达不到老板的期待。而老板呢,却看不到她有在努力,在业务上存在很多纰漏,因此,非常生气。而她并没有想着要去积极解决,而是想着自己的能力就是这样的,实在不行就走人吧。
她对老板的期待是理想化的,她希望她的老板不会因为她没做好而生气,不会因为她现在跟不上公司的进度而给她降工资。每次开会,当老板指出她的错误和不足,她就会很抗拒,觉得她自己没有问题,她不想去承认自己的不足,也抗拒去成长。
直到有一天,她接触到其他公司的同行,发现别人的生活比她过得辛苦很多,拿的工资还没她高,她释然了,她觉得她以前的格局太小了,不应该为了一些工作上的小事情和老板去抵抗,她也明白了老板的良苦用心,老板并不是刻意给她难堪,故意去伤害她,而是为了让她能够更好地适应公司的发展,不断去成长,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当她看到这些,她的认知和韧劲就都被激发出来了,她主动去成长,去提升自己,她的内在充满了改变的动力,她终于找到了内在的联结感和归属感。
对自己友好,用友善的态度和自己打交道。
自我关怀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认识到,自己正在经历某种令人压抑的痛苦体验,同时也有能力去感知这种体验带来的感受,并且还有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用足够的爱与善意来照料自己,照料的方式可以是精神上的、情感上的、身体上的,也可以是通过某种特定的行为。也就是说,你自己来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自己照顾自己的内在小孩。
比如,当你因为一些事情自责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如果你是你的一位非常好的朋友,你会怎么安慰她。那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给自己同样的安慰:“我看到你在认真对待自己的需要和底线,但你的意愿是最重要的,小小的一次偏离目标没什么大不了,这种情况每个人都会遇到,但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希望你对自己好一点、耐心一点、宽容一点”。
当你通过不断地自我关怀练习,找到一些积极体验,你会越来越自信,当你把自己的情感和其他需要都照顾得足够好,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成长,你的能力和能量就会不断上升,你的内在模式也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如此,你的内心也就会充满安全感和价值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