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爆红到「无人在意」,他真的要消失了吗?
发布于 2021-09-23 23:23
从爆红到「无人在意」,他真的要消失了吗?
本文授权转自:K社
ID:theKeytheKiss
不久前《披荆斩棘的哥哥》中的一幕,真的又好笑又心酸。
47岁的张晋被拉着同年轻人PK,小春哥在一旁不断碎碎念:“小心点啊,小心点啊”。
他会这么担忧,大概也是因着张晋的一身伤。
某次高瀚宇在表演结束后,含泪向现场观众讲到,其实张晋每次上台都需要先「手动麻醉」自己——
找一堵墙,狠狠地撞几下肩膀。
伤,是多年拍打戏的后遗症。
甚至不止是肩膀,因为旧伤较多,一次采访中张晋提到,他几乎无法安稳睡觉,时不时得翻翻身。
否则,第二天整条胳膊会疼到抬不起来。
张晋在片场受伤
看到这段的观众,忍不住感慨到:
武生真的一身伤病,怪不得后继无人了。
的确,几乎每位打星都与伤病结缘极深。
尤其是像张晋这样,龙虎武师入行的动作片演员,受伤更是家常便饭。
提到「龙虎武师」,可能很多年轻观众就要开始发懵了。
什么是龙虎武师?龙虎武师是什么?
硬要说的话,「龙虎武师」其实是个极具年代感的词。
曾经香港动作片称霸一时,靠的就是打斗场面够真实够硬,够刺激,不靠特技,硬桥硬马,拳拳到肉。
真摔
真跳
一路火花带闪电
而在这个时期所造就的特殊工种,即龙虎武师,指从事替身、特技、龙套,功夫指导等武师行当的人士。
我们看到的动作,都是他们在没有过多保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所以洪金宝回忆起当年的武师们,用了十个字形容:
重伤没关系,不死就行了。
这也造成很多人的刻板印象,功夫片演员,只会搏命。
真的如此吗?
近期有部关于香港功夫片幕后故事的纪录片《龙虎武师》上映,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
龙虎武师,其实是最早一批靠内卷改变香港电影格局的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戏曲行业的没落,动作片在港岛掀起风潮。
以前青衣花旦这些角儿,统统不吃香了,反倒是武生和打下手的,一股脑都顺利进入新行当,做起了龙虎武师。
当时最有名的一批,来自于占元先生的中国戏曲学校。
他们,就是之后的「七小福」——
洪金宝(元龙)、元奎、元华、成龙(元楼)、元泰、元德、 元彪。
七小福在之后多年里,各个都是有名的武指,同时,还兼演员、导演、监制、编剧等等身份。
而这其中,又以成立了「洪家班」的洪金宝,与建立「成家班」的成龙最为出名。
班,即班底。
班底的由来,是武行内卷造成的特殊现象。
港片兴盛的年代,一年几乎要上映几百部动作片,观众们极为专业,看得多了,演员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份量。
假使演得不好,当场便会嘘声四起。
于是每次新片上映,导演与武行都会去午夜场围观,看完回来就开会。
干嘛?
来讨论套路,如果这个镜头人家能做到,那我们就要做的更好。
比如,这部片里演员从八楼摔下来,摔倒水池里。下部别的剧组就会赛着拍,演一出「九楼跳火海」。
要求高,危险系数也极其高,渐渐地,外面的武行没人肯接这些戏。
这时,班底就派上了用场,自己人无论如何都要顶上——
大哥说你能做,你就要能做
你受伤了我养你
曾经从龙虎武师一路走到现在的动作指导们,几乎都逃不过「内卷」二字。
从动作设计到剧情到拍摄手法,一大群人卷来卷去的后果就是卷出了一批动作设计大师。
而且不仅在国内卷,还卷到了国外——
这批人,几乎包揽了金像奖金马奖奥斯卡等等国内外动作设计大奖。
以洪家班为例。
或许观众对洪金宝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灵活的胖子」,能打且好笑。
但其实,洪金宝不仅是动作片巨星,他也是中国最佳动作片导演之一。
风格之多变,令人难以想象——
《东邪西毒》《东成西就》《叶问》《神探狄仁杰》《黄飞鸿之西域雄狮》这几部的动作设计,竟然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东邪西毒》
《东成西就》
并且,以洪金宝为首的洪家班成员,如今来看,几乎都名声在外。
如曾志伟、午马、元彪、元华不用说大家都太过熟悉。
《富贵列车》《黄飞鸿与鬼脚七》
很多人不知道,已故的僵尸片开山祖师林正英,也是洪家班的一员。
龙虎武师入行,在李小龙逝世后加入洪家班。
林正英是一个很坚强的人,有一回他跟我打架时总被我打倒,但他还是不死心,总重新站起来跟我打。
——李小龙
自他73年进入洪家班后,连夺几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
而那个在b站鬼畜区占有一席之地的《西游记后传》,出自洪家班的曹荣之手。
大家最眼熟的憨憨杨戬,钱嘉乐,实则是洪家班最全能的龙虎武师之一。
他从《A计划》开始担任武师出道后,一度是香港的「替身之王」,许多动作片经典场面,背后,都是这个毛头小子。
如果这个动作钱嘉乐都做不到
那就不要设计了
近年来,56岁的钱嘉乐大多从事幕后工作,他拥有了自己的「钱家班」,在时装功夫片上钻研极深——
他是《泰囧》《港囧》《使徒行者》系列、《寒战》《门徒》等电影的动作执导。
同时,还牵头成立了香港动作特技演员工会。
在当时,与洪家班并分天下的,还有洪金宝师弟成龙的成家班。
二者几乎在同一时期称霸,不过现在来看,在走向国际方面,似乎成家班更略胜一筹。
除了有成龙这位拿下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国际巨星。
成家班出身的动作片演员、动作指导、导演,也数不胜数。
《地狱男爵2》《海扁王》系列、《环太平洋》《王牌特工》系列,《游侠索罗:星球大战外传》的动作指导Brad Allen,是成家班第一个“白人弟子”。
遗憾的是,他于今年八月骤然过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部动作设计作品,是《尚气与十戒传奇》。
《战狼》《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则出自擅长大场面的李忠志、黄伟亮之手。
《湄公河行动》
《唐人街探案》《邪不压正》《让子弹飞》的动作导演分别是成家班的伍刚、成钧、薛春炜。
《让子弹飞》
其实在洪、成时期,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
他或许名气并不如二位大,成就却不亚于他们。
那就是,后来被称为「天下第一武指」的袁和平。
说来袁和平也曾在于占元的戏曲学校学习过。
不过比起受过完整京剧训练的龙虎武师而言。他的一身北派功夫及套招的特色,可能更多的来自于父亲袁小田。
袁小田先生《醉拳》
家学渊源可能也是袁和平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他一共经历了三次香港功夫片的低潮期,却几乎每次都能做到「力挽狂澜」。
第一次是1973年李小龙骤然过世后,使香港功夫片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77年洪金宝的《三德和尚与舂米六》才开拓了功夫喜剧路线。
而将功夫喜剧彻底打出名堂的,成为风潮的,则是78年袁和平指导的《蛇形刁手》与《醉拳》。
这两部,也令主演成龙声名鹊起。
第二次,是90年代后期大批影人出走好莱坞。
当时的香港,黑帮片、无厘头喜剧盛行,一直以来火热的功夫片反倒式微。
这样的局势下,92年,徐克指导,袁和平动作指导,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之二男儿当自强》横空出世。
唤起了久违的功夫热。
在这期间,不难发现,袁和平的作品,总是在挑战更高的审美世界。
动作、美感、力度,都要十全十美。
93年直到现在,他指导、动作设计的电影,几乎都是功夫片里顶尖美学的表现。
比如,袁和平曾向功夫片里从未涉及过的太极领域发力。
在他的设计下,动作片里第一次出现了意象美,以树叶来表达气流,以水来表现太极的柔美、刚强。
这部《太极张三丰》上映后,被美国娱乐周刊评为电影史上19部最伟大的功夫片之一。
他最牛的地方就在于此,动作设计能与影片风格,叙事主题融为一体。
如果导演没想法,我就给他想法,而如果导演有想法,那我就尽力完成他的想法。
比如同李安合作的《卧虎藏龙》。
李安偏向于文艺片一些,许多硬桥硬马的架势,不适合出现。
而这部承载着他打入国际市场梦想的电影,袁和平又担心轻功的出现会导致外国人看不懂。
最后怎么设计的呢?
以借力的方式,来寻找到轻功的落点,竹林追逐战成为了不少人心中武侠片经典镜头top。
所以李安形容他,每十年创一个新东西出来,而这个东西,可以引领下个十年。
此言不虚。
98年,张纪中三请袁和平,作为98央视版《水浒传》的动作指导。
这是袁和平第一次与大陆合作,也是第一次拍摄电视剧。他将功夫片拍摄的理念,传递进来。
后来,这部成为了大陆动作设计的黄埔军校。
事实上,他的辐射范围不止大陆,同年,沃卓斯基兄弟因欣赏《精武英雄》,邀请袁和平担任《黑客帝国》的动作导演。
于是,就有了直到现在都令人念念不忘的基努里维斯经典动作——
子弹时间。
这是袁和平以传统铁板桥动作为基础设计出的。
以至于之后看到有人说某某作品疑似有黑客帝国的风格。
都很想大声回一句,不,这是我们香港功夫片的特色。
这或许是袁和平经历的第三次香港功夫片复兴。
03年,受昆汀邀请,作为《杀死比尔1、2》的动作指导。
而周星驰的《功夫》、李连杰的《霍元甲》、冯小刚的《夜宴》《苏乞儿》《越光宝盒》《一代宗师》《叶问》系列的动作设计依旧是他。
风格跨度之大,令人咋舌。
《夜宴》
而对美学与风格的追求,其实并不是袁和平最厉害的地方。
作为功夫指导,他对套招的研究,更是多到成为一部行走的功夫百科全书。
08年,一部好莱坞式视角的中国功夫片《功夫之王》跨界出现——
一个美国少年痴迷武术,拿到金箍棒后,穿越至几千年前,被成龙、李连杰联手教功夫。
但没想到,上映后,两代功夫巨星联手,在国内的评分也才堪堪5.8。
翻看当年的短评,大部分人都表示不适应美式风格,故事糟糕透了。
而几乎所有好评,都给在了「打戏」上。
动作设计,毫不意外,又出自袁和平之手。
当时的采访中,两位功夫巨星表示,与袁和平合作多年拍摄太舒服了,他想好招,自己只准备演戏。
如果说洪金宝、成龙以及身后的洪家班,成家班,代表的是香港动作片70年代开始的辉煌。
那么袁和平则是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求变的百变大师。
可惜的是,即便如袁和平这样,经历三次起落的大师,却也依旧无力于如今的衰落。
19年凭借《叶问4》,袁和平拿到金像奖最佳动作设计奖。
很多观众评价却评价到,这是一篇香港功夫片的祭文。
《叶问4》基本是如今能拿得出手的最顶级配置。上回做出那么大阵势还是《一个人的武林》。一众武师托起了武痴封于修这个形象,他为见高山陷入疯魔,只有对决才似活着。这是武行人的心志。而叶问恰恰相反,拖着病体出拳,也映照了当下功夫片的生存状态。
无论是观众还是从业者都察觉到,香港功夫片,肉眼可见的式微了。
从前,是一股浪潮,如今却一滴浪花都不见。
但其实,当了解背后的故事后,其实能深刻共情到衰落这件事。
曾经龙虎武师的精神,就两个字,玩命——
有五成把握,一定去做,有三成把握,试着去做。
曾志伟回忆到,当时有外国人来参观他们拍摄,直言这些动作,谁做谁死。
受伤的武行们
但一众武师,当时就是敢玩命,真玩命,哭着也要玩命,一个赛一个的玩命。
玩命到有点不讲道理。
这种行为,来自于一种近乎自虐的“虚荣感”。
而当这批饱经磨砺,人人带伤的武师们逐渐老去。
这口气儿,就散了。
要知道武师的职业生涯相当短暂,所以很多时候,武行没受伤就是宝。
因为一旦受伤了就知道,其实自己运气没那么好,很多动作就会心生畏惧,不敢去做。
而没受伤就等于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敢拼。
钱嘉乐第一次受伤
而受伤之后,很多动作都无法完成的武师,该怎么办呢?
好命的转为了武指,动作指导,演员,去导戏演戏,总归有口饭吃。
不好的,转行做什么的都有,甚至去偷,去抢,以至于有段时间阿sir临检时,听到做武行,都要特殊检查一下。
这种落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武行的入门门槛低,上升渠道又小。
当年的龙虎武师们大多不是科班,例如整个元家班,都找不出小学毕业的。
龙虎武师,收留了那个时代的「盲流」。
很多武师自己都诧异,没想到教人打架,还能赚一辈子钱。
读不了书的那一批,最好做的,就是拼命而已。
反观现在,几乎很难找到同背景下,愿意入行拼搏的年轻人。
所以,功夫片消失的背后,又何尝不是因为香港功夫片特有的武师精神消失了。
几乎所有的影人都为此不解、惋惜、扼腕。
谢霆锋前阵子很直白的讲,现在功夫片里还能出现谢霆锋,不是因为谢霆锋戏好。
而是,没有其他选择了。
文首提到的张晋,在采访中也很疑惑,为什么没有人能拍功夫片。
观众想看为什么没有人能拍,我还健在,其他人也健在,我也不是打不动,我就很好奇这个原因。
但当记者提问,能否探讨功夫电影的现状时,他却回答到,这个问题可能不应该问我。
到底,为什么呢?
观众依旧怀念过去原汁原味的港式功夫片,曾经能打的演员,也依旧想继续「出战」。
每年,也依旧有无数打着功夫片名号,大投资的烂片上映,足以证明资本没有撤场。
然而,这其中也有一个令人无法忽视的恶性循环——
少有年轻人愿意做武行——龙虎武师精神无法传承——功夫片缺少人才——观众不愿为粗制滥造买单——投资逐渐减少——年轻人出头机会变少,更不愿意从事武行。
尽管某些坚持的人,还没完全放弃。
但,或许就像徐老怪所说:
传承不会断,不过,他们以前做的事情,之后没有人会做得到。
End
版权归作者所有,InstaNight整理发布
作者:LAN。本文系K社原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END -
With or without you, I carry on
即刻日记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