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雁云居——收集“故乡的云”的乡村公共艺术装置

发布于 2021-09-24 21:23

绿水青山大数据
和你一样热爱脚下的土地,寻找1001份乡愁。
4篇原创内容

▲《回雁云居》系列海报
▲"故乡的云"专题摄影展(构思)
空间
是人类意识的居所
是我们保存记忆的容器
记忆
是我们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凝结下来的"美丽化石"
无意识停留着
静止不动的
并且因为被空间化而变得更加坚固
01
艺术装置的缘起
今年年初发起“我在乡村做景观”活动,走了很多老家的乡村,目睹日益衰落消亡的乡村,总想为家乡为乡村做点具体事情。
暑假回到老家,和黄龙村的年轻村干部商量,为乡村的孩子办一次公益研学即黄龙村自然艺术教育夏令营。旨在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自然艺术教育实践,一来培养孩子的热爱自然和创新创造的能力,二来可以为村里阐述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方法和方案。活动得到村里的大力支持。
▲研学课堂
此次研学,除了日常课堂,还让孩子们以“美丽乡村”进行主题创作,增强孩子建设家乡的意识以及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集体制作了孩子的一件设计作品——《101个愿望》。
▲《101个愿望》局部
《回雁云居》公共艺术装置则是这次研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黄龙村通过艺术振兴乡村的一个实践作品,是村里的老年、工匠、青年学生、儿童共同参与完成的一个作品,为研学画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研学大合影


02
黄龙山地理环境
黄龙村位于湖南省衡阳县西北部的曲兰镇,这里是三市三县(邵阳的邵东、娄底的双峰县、衡阳的衡阳县)交界的地方,自古以来边陲小镇总会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和说不完故事,黄龙村背靠的黄龙山正是边陲小镇的见证者。
黄龙山山体沿双峰县、衡阳县边境绵延20余公里,主峰海拔485米。黄龙山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蕴藏着丰厚的旅游资源,是当地百姓期待开发的一块宝地。
▲黄龙山群山
黄龙村所属的黄龙山区域已经有黄龙林场、逍遥洞、金塘水库、真神殿,王船山故里国际滑翔伞基地等景点。我们希望通过《回雁云居》的建设,用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为黄龙山的旅游开发赋予新的内容。
▲黄龙村鸟瞰


03
设计原理:多功能、易实施、重立意
尽管黄龙山的自然环境很不错,可地处边陲,地区的知名度不高;项目又是自发的,没有专项资金。
我们需要在有限的资金下去尽可能完成一个有意义的作品,只有在黄龙山上做一个独一无二的具有标志性的景观,才能起到最大的宣传作用。
根据现场调研我们最终将作品安置在山顶的草坪上,即提供给游客休息观景的场所,也可供游客打卡纪念。
从功能出发我们想要一个具有休憩、观景、带天梯的挑台的魔法盒子,于是有了下面的造型推演,逐级往里缩放的结构形成上升的台阶,将一个整体的盒子分割成片状,然后出现了很有趣味的“回”字形结构。
▲推演图
为了低成本实施和方便建造,设计成一个木构装置,定制原件之后,现场搭建组装即可。作品的连接都是采用传统的榫卯结构,致敬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
▲爆炸图
《回雁云居》的名字的由来:结构是“回”字的造型,雁是指雁城衡阳,也是指游子,回雁指游子心系家乡回馈家乡建设家乡的夙愿;云是指作品在高山的山顶上,在云雾缭绕的云端,居不是指实际的居所的房屋,而是心灵的归属和寄所,也是我们收集“故乡的云”的容器!


04
村民集体参与建造,共建精神的传承
与大部分的建造项目不一样,这个作品完全是由村里的成员制作搭建完成,村民共建,是本次公共艺术作品制作的灵魂所在,作品是塑造村民共同记忆的场所。
村里的工匠负责原材料的加工定制,搭建则主要是村里暑假返乡大学生和今年参加完高考的高中生在两三个有施工经验的老年人的指导下完成。
▲村民共建
留守老人、中年工匠、青年大学生、高中生,各个年龄段聚拢起来都参与到这个项目中来,通过建造重新激发乡村的新活力,大家一起建设自己的家乡,是乡村共建精神的一种延续传承。
▲老少合作
▲接力
▲组装
▲最后一个框架组装
乡村振兴最基本的要义是人丁兴旺,乡村建设和生产离不开村民的集体参与,乡村的民俗文化离不开村民的传承,我们的乡村振兴应该是一个由村民组成的乡土社会的振兴。


05
设计呈现:收集“故乡的云”的装置
“回雁云居”从造型上看,一个整体空间被分割成多个连续不断的空间组织,独立且统一,提供了一个独特巧妙的构成空间。这个空间将景框、天梯、休息亭三者功能融为一体又赋予作品独特趣味的产品内涵。
▲正面
▲正面
装置一面朝着乡村,一面朝着城市和远方。我们登高望远,“故乡的云”、田野、山脉以及远方的城市尽收眼底。
我们可以坐在大踏步上,望云卷云舒,路远水长!这是一个赋有诗意的空间!
在这个装置里面,每个时刻都会有不同摄影的主题。云彩、连绵的远山、遥远的城市灯火、飞鸟都将在“回雁云居”定格。
▲“故乡的云”
▲“故乡的云”


06
建造过程:亲自然、重传承、强体验
作品完全是可降解的木材料,且连接结构也完全是榫卯的方式,体现了十爻景观一直提倡的做自然景观、自然艺术的理念,我们的初心是希望作品能最终回归自然母体!
原件制作过程中没有打印工程图纸,全由工匠的空间理解能力推敲每一个连接点,为村里拥有这样的能工巧匠而高兴。
▲村里工匠加工原件
我们的主体框架材料是在室内完成的,到山顶上除了部分构建的制作,主要是以搭建组装为主。
这个作品有很明显的序列感,搭建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很像组装一个产品,一个方框一个方框的拼装之后,再一个接着一个的组装成最后完整的样子。
▲搭建过程
▲搭建虽苦但有趣
你能看见一个两个三四个这样的一个变化,感受不同数量方框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和连续的不断变化的空间感受。大踏步也一级一级的升高,视野一点一点的开阔,心情也会跟着舒畅,搭建是这个作品的组成部分。
▲搭建细节
▲搭建细节
▲搭建细节
▲小朋友已经忍不住爬上来玩了
▲框架结构(局部)
▲框架结构(局部)
▲框架搭建完工


07
装置互动:定格·穿越·连接
“回雁云居”完成后成了村里小孩最喜欢的游玩场所,这里有他们共同参与的记忆,每次成群结队上山游玩都会要在作品前拍一张大合影。
装置逐级升高的大踏步也非常合适的给他们提供了合影留念的位置,可以说老师再也不需要担心大家找不到合影的座凳了,游客来此也一样。
定格
将立体空间
压缩成二维画面
我们延续记忆的缠绵
四季变幻的黄龙山
离开又归来的人们
任时间流逝
那一刻
已然定格
穿越
以序列的通道
营造时空的穿越
我们穿越其中
或上或下
不知疲倦
像是越过每一座山丘
遮蔽的视野
在翻越后终究豁然开朗
连接
结构是具象的
而空间应是意象的自然写照
通道连接未来与过去
也连接着彼此
一边是远方
一边是故乡


08
我们共同的愿景:新的开始,未来可期
作品完成之后,可以说是公益研学留给村里孩子们的一件礼物,从此多了一处玩耍嬉戏的场所,当然这也是村里男女老少都喜欢的一件作品。
作品也是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休息观景的独特景观设施,成为黄龙山旅游开发的必不可少的配套。
不仅于此:“回雁云居”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文化性,他本身又成了黄龙山的标志性景观,具有别具一格的宣传效果,未来将为黄龙山吸引更多的游客。
对于当地来说这是第一个艺术振兴乡村实践项目,构建一处人文艺术景观。将与王船山(传统文化景观)、夏明翰(红色文化景观)、黄龙山(自然景观)形成一个多样体验的旅游产品组团,丰富本地的旅游内容。

— 后记 —

这是一次由村民自发组织的乡村公共艺术建造活动,村民是这件作品的建造者,也是作品的体验者、宣传者。

作品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部分,积极的融入乡村情景,即赋予作品地域性,这或许是未来乡村公共艺术区别城市公共艺术的主要区别所在。

地域性也会是我们守护乡土景观的重要阵地!

▲《回雁云居》系列海报

项目名称:回雁云居

项目地点:湖南衡阳县曲兰镇黄龙村

项目活动:十爻研学|黄龙村自然艺术夏令营

建造时间:2021.8

项目面积:16平米

主创设计师:十爻

制作工匠:江安芝、江造林、江众

建造团队:江立、江晓、邹翔、江媛、邹驰坤 、邹瑶 、邹攀 、邹如墉 、江盼 、邹昆、江思梅、邹榕、江笑、江勋、邹运韬

设计单位:北京十爻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活动组织:湖南衡阳县黄龙村村委会

摄影:黄绅达、刘春华 

本文来源十爻景观,由绿水青山大数据推荐发布

【推荐活动】


绿水青山分享群

我们的小目标

2年内,分享1001份乡愁

绿水青山大数据
和你一样热爱脚下的土地,寻找1001份乡愁。
4篇原创内容

完成:64/1001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