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功利化!我们的孩子幸福吗?

发布于 2021-09-26 05:25

     最近一直在做关于教育本质的研究,下一次读书会我作为主讲人,推荐的也是美国人柯领的《追问教育的本质》。在研究教育本质之余,结合最近孩子身上发生的事情,心中踊跃出一股悲凉感,或者说挫败感,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

     柯领是一位理想主义的学者,他认为全世界的教育都陷入了功利主义,以追求功利为目标,把人培养成了追求功利的机器,以至于演绎出了当代世界的三大危机:

  1. 地球的危机:科学技术非人道化应用造成的生态危机。

  2. 国家的危机:无灵魂的教育造成的人的素质的危机。

  3. 个人的危机:无意义生活之痛苦的精神危机。

    他认为教育应以探索人的幸福为出发点,通过教育的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与职业取向,发现自己的生存意义,从而确定自己的学习、工作与生活方式,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的统一。

    让我来详细解读下柯领的观点,我们先提炼出两个关键词“效率”与“幸福”。

    近代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以“效率”为中心的培养适应工业化与商业社会的人的价值体系。

     结合咱们中国来说,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国速度,靠的是什么?工业化教育系统培训出来的工人和工程师。

     我们的教育是有一套明确完整且有标准答案的大纲,老师严格跟着大纲来,将每个知识点或者说考点提炼拆分,以最效率的方式让我们学会写出标准答案,我们只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能考到高分。而高分意味着能走向一条提前被规划的正确的路线,即考上好大学获得好学历。

    这一体系教育出来的人拥有良好的服从性(听老师的话)与纪律性,具有一项很重要的素质——不要出错(标准化答案的长期训练)。这个特质对于流水线上的工人和工程师都是非常重要的。

      工业化教育起源于普鲁士教育,德国三度崛起的秘密,正是它拥有一群工业化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人才。这里我并不探讨宏观层面,这样的教育体系好坏与否,因为作为工业大国的中国,我们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这种体系是有正面价值的。或者说,我们从这套教育体系中获得了经济的发展,政府的高效。

(普鲁士教育讲究整齐划一,强调纪律和规则)

    然而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借用东北师大曲正伟的观点:

     来到21世纪的今天,提倡教育以“幸福”为中心替代“效率”为中心是教育界非常重要的声音。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孩子获得幸福的终极能力。主张教育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艺术的感觉、哲学的思辨、科学的实证’”三大核心素质。与之相对应的是近代以来以“笛卡尔-牛顿机械时空观”主导下制定的以“语文、数学、科学”(即以“读、写、算”为中心)这三门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回答教育功利化这个主题,我认为中国当今教育“重知识,轻实践”,“重记忆,轻思维”,“重继承,轻创新”。

     为什么如此?因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教育观是以“是否有利于孩子取得好成绩(高分)考上好大学”作为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的。

    “孩子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上,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动手能力听上去很美,但是落到纸面上,能让孩子高考卷面上分数提高多少呢?”这是中国很多家长的心声。

     因此,不难理解,即便世界教育界达成的共识——“音、体、美”的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只要高考不考,永远都要给“语、数、外”让步。

     万维钢在《智识分子,做个幸福的现代人》一书中认为,中国家长羡慕美国的教育其实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中国现阶段的流水线教育的默认生产目标,并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打磨和挑选“器具”。

    下等的器具,是某种实用工具,对应一般家长要求孩子有一个“容易找工作”的学历和技能。

     而上等器具,则是工艺品。工艺品未必能用来做什么,但是具有收藏和升值的作用。工艺品的价值可以用一系列指标衡量,如材质是不是黄金的、镶有多少克拉的钻石等。

      工艺品对应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各种素质教育:会弹钢琴、学习成绩好、会英语。身体棒、长相漂亮,等等。你拥有的素质越多,别人就越觉得你好,值得拥有。

      为什么说是工艺品而不是艺术品呢?因为艺术品是不能用任何指标来衡量的。真正的艺术品追求独一无二,跟任何已有的东西都不一样,根本就没有标准。而不管是实用工具还是工艺品,都以“符合XX标准”“跟XX一样”为追求。这种“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便会弹琴,也只不过能把曲子弹”对”而已,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弹“好”。

      大多数家长并不要求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新颖特性,只求符合各种工艺指标。当他们说“素质教育”的时候,无非是把追求从下等工具提升到了上等工艺品。


     认真思考万维钢的话,我们是否有把我们的孩子,往“艺术品”的方向去打造呢?

      需要指出的是,我提出的“重知识”里的知识,并不是知识本身。如柯领所说:人类的知识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塑造自我灵魂的知识(价值形态的知识),如:艺术、哲学、美学、道德伦理、生态文化、宗教等;

第二类是放大我们手脚的知识(工具形态的知识),如:科学、技术、工艺技能等;

第三类是扩展我们视野的知识(事实形态的知识),如:一般常识、历史、地理、风土民俗等。

      这种三位一体的知识结构可以形象的比喻为一颗树,那么,价值形态的知识就是他的根,工具形态的知识就是它的干和枝,事实形态的知识就是它的叶,根深、干初、叶茂才是健康成长的象征。

      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在“实用主义”、“唯物主义”与“经济中心中心主义”的主导下,是轻视第一类教育的,而能成就为“”艺术品”,第一类教育必不可少。

      我作为一名教育学学者,同时作为一名家长,一个非常痛苦的点在于:

       在一个以“效率”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下,怎么让孩子“幸福”的自我发展。

       最早的冲突发生在小听二年级时,他刚转学到私立学校,期中考数学80分左右,家里人非常不满意这个成绩。于是期末考试前几周,我对小听采取了题海战术,每天都要刷卷子。

      效果立竿见影,小听期末考97分,被扣的3分是因为粗心,他原本可以满分。然而小听很认真的和我讨论:

     “我讨厌每天做卷子,这样做会让我不喜欢数学。”

      显然,“效率”和“幸福”产生了冲突。

       我认为学习对于孩子,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因为功利心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那么是得不偿失的。因此我最后尊重了小听的想法,再也没有给与他学业压力。

       2017年的数据,我们有三成小学、七成中学的孩子有厌学情绪。我这些年指导的教育学专业毕业论文,研究厌学的很多,研究结果里许多学生把学习当做沉重负担,就是因为将学习和做题、练习、分数、排名直接联系起来,这其实本质上就是教育功利化的负面结果。

      最近小听在学校很不愉快,因为开学已经四周,原本每周二、周四下午都有他喜爱的游泳课,但他四周一共只上成一次,原本游泳课的时间,全部被“语数外”主课占据。

      最让他伤心的是,他最最喜爱的美术课,因为被老师罚站了两节课,他没有上成。

      “我太难过了,那是我最爱的美术课!” 小听红着眼睛,向我表达的不是被罚站的委屈,而是错过了美术课的无助。

      作为家长的我何尝不挫折,上一周,在我明确向校长和老师表达了意愿:我不主张主课占用“副课”时间,我希望小听能上游泳课和美术课。

     校长和老师当场表达认同,然而周四下午,在我再次和校长沟通完出校门,发现小听孤零零一个人提着游泳装备站在校门,默默的擦眼泪。

    原来又被主课老师留下来订正作业,他错过了和大家一起坐车去游泳,等他拼命订正完作业,车已经走了,保安叔叔不让他出校门。

     保安叔叔也很无奈:“他们都已经走了一个小时,没有车,我怎么敢放他一个小孩出去。”

     我对小听说:“我们总得试一下,或许还来得及,我开车送你去游泳馆。”

     一句话小听就上前给了我一个拥抱,我载着小听飞速来到游泳馆,遗憾的是,正好遇到游完泳准备回学校的小伙伴们。

      那一刻,小听没有再哭,但是我知道他一定伤心极了。

       让我们抛开所有教育学的理论,只从一个孩子角度来考虑,我们为什么让孩子读书?

       我希望孩子幸福快乐。

       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下,我们孩子失去了什么?

       没有人比我更了解小听对于美术和游泳的喜爱。

       小家伙有一个厚厚的素描本,里面每一页都画了各种漫画小人,他没有老师教,自己摸索着画,也没有任何人督促,孩子只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可以日复一日的画。

      

     

      因为画画,孩子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妈妈,我最喜欢画画了!”

       小听被肯定一次画作所获得的成就感,比他考10次英语100分都强。因为英语不能让孩子获得幸福感,但是画画可以。

     抛开美育教育的各种重要性不谈,我只说我作为妈妈的担心,在未来孩子的学业会越来越重,挤压“”音体美“”时间的情况只会越来越多。那么,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还有没有生存空间?他强烈的好奇心以及灵气会不会被无休止的提分压抑而荡然无存?他能否还能有轻松愉悦的心情去体验和感知身边的美好?

        

  

       我并不会指责学校和老师。

      从学校的角度,如果整个教育的考核体系是"音体美”和“语数外”同等重要,利好的会是学校,因为全面发展本来就是私立学校的特色。放孩子们开心的去游泳,自由的去画画,去弹琴,去跳舞,让校园生活更多姿多彩,学校是更乐意看到的。

      无奈于,整个社会对一个学校的评价是学生考出来的分数,这个分数中不包含音体美,孩子们游得再棒,画得再好用处不大。家长们只把这些当做锦上添花的内容,关键在于语数外能考多少分。

     站在老师的角度上说,放孩子走,老师更轻松,盯着孩子订正更加辛苦。谁不希望孩子高高兴兴的,谁愿意当个让小朋友讨厌的“坏人”呢?但是有考核指标在呀!考出来分数低了,压力最大的是老师。遇到不通情达理的家长,还会埋怨老师没有把学生教好。

       大环境下,做到不功利很难!

       冲突在于,我对于小听并没有功利的期待。

       我和柯领一样,希望孩子的一生在充满情趣和幸福中度过。

      我希望小听在完成一幅缤纷绚烂的画作后会心的微微一笑,觉得这个世界好美,他的内心填充着慢慢的幸福感。

      我希望小听怀抱对世界的热情发现世界那么有趣,从而觉得生活是美好而有意义的。

       我希望小听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他能在学习中获取智慧,找到他人生的意义,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梭罗曾说:“一个人若能自信的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可以获得通常意想不到的成功。如果他的生活很简单,那么在他看来,宇宙的规律也就越显得简单,寂寞将不成其为寂寞,贫困将不成其为贫困,软弱也将不成其为软弱。”

        需要探讨的很多,不知不觉发现已经写到凌晨,明天会继续更新,欢迎大家一起探讨。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