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家 | 赵世玉:解读李清照的“好酒”

发布于 2021-09-26 11:31

到泉城游玩,我的首选去处是趵突泉。游趵突泉,除了倾听泉水叮咚、观赏泉水喷涌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到李清照纪念馆,拜会著名词人李清照。

相对而言,建于1961年的稼轩祠坐落于大明湖南岸一个最不起眼的角落,游人罕至,破败不堪,目不忍睹,不忍再去,单从这一点来看,李清照比辛弃疾幸运多了。

手头有一本《宋词三百首》,书中选用了李清照的五首词。品读之后发现,这五首词都与酒有关,现摘录如下。

第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第二首《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第三首《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第四首《念奴娇》:“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第五首《永遇乐》:“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南大学教授杨雨在其作品《莫道不销魂——杨雨解密李清照》中,颠覆了人们心中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李清照形象。在这位教授的眼中,李清照虽然长得漂亮又有才,但也有很多“劣行”,比如好赌、好酒、好色。对于这位教授的观点,本人非但不能认同,反而从中发现了李清照的诸多可爱之处。这里,单谈一下李清照的“好酒”。

杨雨批李清照“不是从来不醉,而是一喝必醉”。是否可以这样解读:李清照酒量不大,很少喝酒,只有和几位好友在一起时才喝。酒逢知己千杯少,好友相聚,欲罢不能,未曾喝酒醉三分,不喝醉就不尽兴,醉过更知酒浓、情重。

这正如我对于饮酒的观点:酒量有限,情意无限;真性情中人,要么不喝,要喝就喝个痛快。

杨雨批李清照“爱喝烈酒,常常不省人事”。是否可以这样解读:既然酒量不大、很少喝酒,只有与几位好友在一起时才喝、喝必喝醉,那么就干脆直接来点烈性的吧,不就是一个醉嘛!只有志趣相投之人,才能把酒言欢、无所不谈。可以是有说的有听的,也可以是自说自话,还可以是不管实话、胡话、玩笑话,也不论是大声说话、小声说话、一言不发,都是其乐融融,无人计较、不怕笑话。

这正如我喜欢高度酒,只需一杯酒下肚,那话匣子就打开了。在缺衣少食酒肉匮乏的时代,有几人舍得拿出大量酒招待客人,有几个客人能够好意思和主人喝得不省人事呢?在衣食无忧酒精泛滥保重身体为先的时代,有几人舍得糟蹋自己的身体与你喝得“常常不省人事”?问世间你有几位知己,又有几位知己肯陪你喝得一塌糊涂?

杨雨批李清照“赏花写词,不忘喝上两口”。是否可以这样解读:李清照赏花,是融入自然;写词,是才情流露;喝上两口,是浪漫情调。真可谓风花雪月,诗情画意,豪迈胸怀。

这正如我欣赏懂得生活的人。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爱与美食不可辜负”,精神的,物质的,一样也不少。

李清照的“酒”在我面前展现开来的是这样一幅画卷:本真,率性,自由,欢快;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美丽,美好。这正是我孜孜以求的。一个人,可能酒量不大也不嗜饮酒,可是某一时间突然就产生了独酌的念想,或者是遇到某个人时突然就产生了大喝一场的冲动。爱好有高雅、低俗之分,有些时候也未必需要分得那么清楚。婉约的女词人李清照赏花、写词、“好酒”,何“劣”之有?

当然,对于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件事的评判,很多时候是见仁见智,不必强求。我一直认为,才华横溢的李清照,通过“酒”这一媒介,使其丰富细腻的情感得到了渲染,意境更加爽朗开阔。这些有关酒的风景和情境,让我们穿越时空,仿佛回到了大宋王朝。呵,真想约着三五知己,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李清照把酒共饮,不醉不归。(2011年4月6日)

                                                                                              


赵世玉,70后,山东省青年作协理事,日照市作协会员、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编辑 | 卿 云    版式 | 林 丽

 联系我们:rzqnzx@163.com


聚集有趣味的人 | 分享生活美学

一点一点接近秋天

急不躁

读书  | 看画 | 听音乐 |看电影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