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考研丨你知道运动训练原则经历怎样发展吗?
发布于 2021-09-26 14:22
对比这四本《运动训练学》虽然版本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很重要的章节——运动训练原则。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运动训练原则的演变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是从哪些原则演变而来,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一下
运动训练原则是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而 发展的并随着人们对训练过程客观规律认识广度和深度的扩大和加深而逐步形成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包括区别对待原则、系统性原则、周期性原则三大训练原则。
这些训练原则通过多年训练检验,证明符合运动训练实践和竞技体育发展的主线,为推动训练并提高竞技成绩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我们从这些训练原则中可以看出:一个运动项目必须经历多年系统化科学训练,遵循运动员发展的自身规律,进行区别对待、系统性、周期性训练。
包括自觉性训练原则、一般运动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随着竞技体育发展和训练手段的不断改进、变化,现在的训练呈现出专项化趋势,而原来的训练原则不能更好地指导现在的训练。虽然一般性训练作为专项运动的基础,然而,一般性与专项性之间呈结构与功能的关联性,二者之间在衔接上如果没有把握好就不能使机体的功能发生改变。刻 意追求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反而使二者脱节,成绩非但不能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也不强。
包括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从 50、60 年代运动训练原则发展至今,竞技体育的发展训练原则也与时俱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 80年代提出来的,至今演变为适宜负荷原则。训练负荷的安排对训练效应有着重要影响,适应的负荷能使机体产生适应,如果负荷过小就不能引起机体必要的应激反应,反之负荷过大就会出现过度训练后组织的劣变反应。
2000年田麦久主编的 《运动训练学》中出现的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系统训练原则、周期安排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教练原则、适时恢复原则,确立了运动训练的九大原则。
2006年,首次提出应将运动训练中密切相关的两项行为准则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原则,进而提出由10个范畴两两组合的5项运动训练原则,即: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和梳理,将对运动训练活动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8个范畴组合为4项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即: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构成了用以科学指导运动训练活动的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
任何运动训练活动都包含着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负荷、训练安排等基本要素。科学地认识这些要素的内涵、结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成功地组训练至关重要。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人们将这些要素的关系和把握要素的操作准则概括为若干精练的表达,如“适宜负荷”、“区别对待”等范畴。
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体系中的每一项原则都把具有紧密联系而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矛盾的两个范畴组合在一起,分别从不同视角提示了在训练活动中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科学地认识每项原则中两个范畴的辩证协同关系,对科学组织训练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就要同时把“健康保障”作为重要的行为准则,以使得训练的要求严得合理,训练的难度加得适当,训练的负荷增加有度,运动员在健康的身心条件保障下,严格要求,刻苦训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