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会|“中美会•性别与公共治理超级分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于 2021-09-27 23:16
2021年9月25日下午,“第十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性别与公共治理超级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室中心第一会议室成功举办。论坛的主题是“女性、家庭与公共政策”,聚焦性别失衡与“三孩政策”的背景下公共治理中的性别议题,展现性别失衡与家庭转变带来的社会变迁与可能应对,分析性别、家庭纳入公共治理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探讨“三孩政策”在生育、养育、教育与就业等领域所需的配套支持措施。论坛同时开设了线上会场,线上线下约370余位专家学者和师生参会。
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柏瑛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杨开峰首致辞。他表示,2016年第八届中美会举办了第一次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的超级分论坛,此后一直希望能延续此主题的研讨。他期待今后能加强相关的研讨,性别与公共治理不仅是重要的政策领域,更是研究不同公共政策问题的视角和方法论,对研究公管的实践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未来,需发挥跨学科交叉的优势,集中更多的力量把相关政策议题推向深入,使研究更能适应国家需求。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鲍静随后致辞。她指出,性别与公共治理是涉及男性、女性个体的议题,也是对人类存在价值的追问。妇女解放是衡量人类解放的天然尺度,而人类追求解放和自由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走向文明的过程。我们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包括了男女平等的伟大事业与伟大实践。在新时代理解和丰富男女平等这一文明新形态,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开放、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她强调,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是男女共生的视角,推动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并使其渗透到公共治理,需要包括公共管理及其他学科同仁共同努力和参与。
中国妇女研究会秘书长、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妇女研究论丛》主编杜洁在致辞中表示,本分论坛有两个重要意义。其一,新冠肺炎疫情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女性的作用。女性医务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是公共治理的重要力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二,在中共建党百年之际,从公共治理的角度总结中国经验,恰逢其时。我国的治理理念、法律政策体系、治理的构架和机制、妇女参与公共治理的渠道尤其具有中国特色,值得更多的思考和总结。
主旨发言
主旨发言阶段,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主任张永英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杨菊华教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张艳霞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宋健教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郭夏娟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树茁教授等7位专家,分别围绕“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立法探讨”、“家庭作为重大治理议题”、“中国的家庭转变与政策应对”、“从性别和阶层的视角看学龄儿童课后服务改革”、“性别视角下的积极生育政策”、“‘三孩’对就业政策的挑战与应对”、“中国性别失衡社会风险与治理”等议题作主旨发言共7位专家做了主旨发言。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郭夏娟教授主持了上半场的主旨发言。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张永英主任围绕“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立法”这一主题,探讨了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和“三孩政策”的关系。她回顾了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立法的发展历程,提出从“社会保险的五大险种之一、优化生育政策的配套措施、妇女权益保障的重要内容、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载体”四个维度来认识生育保险制度,分析了目前生育保险制度发展存在的张力和问题,强调生育保险制度是优化生育政策重要的配套措施。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张永英主任做主旨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做了主题为“家庭作为重大治理议题”的发言。她从家庭立场分享了对公共治理、社会治理以及社会政策的看法,期待更多情怀驱动的研究,回应普通人的悲欢喜乐。她提出,应重建家庭问题的公共性。尽管养老、生育等问题已成为公共议题,但仍有许多家庭问题需要被建构成公共问题,比如儿童照看、家务活的劳动价值、单身者权利、老人居家保护、家庭闲暇等等。中国的公共治理存在三个层面的家庭缺位,而家庭缺位导致的重大社会治理问题,是以家庭作为重要社会支持单位的中国转型之痛,将带来普遍的、延展的、不可逆转的“人人之痛”。她呼吁进行基于家庭发展的治理创新,并坚持更善的回应、更少的伤害、更小的代价这三个理念。何教授强调,转型社会的家庭发展问题是重大的公共问题;更好的家庭是更好的国家,是更好的增长,也是更好的增长点。好的制度应具有风骨和品格。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何艳玲教授做主旨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杨菊华教授的发言主题是“中国的家庭转变与政策应对”。她基于实证数据展示了中国婚姻家庭的变迁特征:从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变、从复杂家庭向简单家庭转变、从同质性家庭向多样化家庭转变、从年轻型家庭向成年型家庭转变、从稳定性家庭向动荡化家庭转变。她指出,婚姻家庭的变迁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挑战,增加女性在就业质量与职业发展上的困难:育儿过于精细,工作和家庭的张力突出;“啃老”现象普遍,代际资源分配不公;养老压力加大,家庭抵御风险能力降低;婚姻日渐失稳,家庭社会和谐之基动摇。最后,杨教授提出加强政策支持,积极应对挑战的系列建议。
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系杨菊华教授做主旨发言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张艳霞副教授进行了主题为“从性别和阶层的视角看学龄儿童课后服务改革”的发言。她指出,学龄儿童的课后服务改革问题的研究总体上缺乏家庭的视角。她先介绍了社会照顾(Social Care)概念及儿童照顾“公共化”发展的历程,分析了课后托管实践的阶层分化和性别意涵,介绍了北京市的教育“双减”和“三孩政策”下的课后服务改革,提出了课后服务完善和优化的对策建议。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张艳霞副教授做主旨发言
下半场的主旨发言环节由张艳霞副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宋健教授以“性别视角下的积极生育支持”为主题做了发言。她回顾了中共中央关于人口问题的几次重大决定,指出2021年是我国首次提出积极生育支持概念。积极生育支持是对新时期人口形势的回应,对当前中国有重要的意义。宋教授分析了世界典型国家的积极生育体系及其效果,提出积极生育支持体系总体上分三类:时间支持、服务支持、经济支持。她强调,缺乏性别视角的公共政策会造成负面效果,应避免“三孩政策”对女性的伤害,提出了重塑社会婚育文化、男女两性共同参与。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宋健教授做主旨发言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郭夏娟教授基于育龄女性视角,探讨了“三孩”对就业政策的挑战与应对。她分析了“三孩政策”的目标与措施,介绍了对生育主体的“三孩”生育意愿的初步调查结果,指出育龄女性面临着多重困境:职场显性与稳性生育歧视依然严重、生育对女性收入与晋升负面影响、男女不同龄退休政策对职业女性的挤压、育龄女性追求品质生活与养育过程的自我牺牲。她提出,就业政策应兼顾普世性和特殊性,既要坚持男女劳动力一视同仁的平等,也要建设有差别的平等;应针对不同女性群体,建立弹性退休制度,遵循激励和自愿原则;正确认识晋升中的差别对待。郭教授呼吁优化生育政策的逻辑,将生育政策与女性职业发展相联系,通过就业政策调整释放友好信号,营造生育友好型文化环境与价值观。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郭夏娟教授做主旨发言
最后一位发言人是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树茁教授。他发言的主题是“中国性别失衡社会风险与治理”。他从农村大龄男青年的婚恋困境、“天价彩礼”、婚俗改革试验区等现实问题切入,分析了我国的性别失衡态势,认为我国已进入性别失衡社会,性别失衡社会的后果将在个人、家庭、社区、国家、国际层面全面呈现。李教授提出构建性别失衡社会风险治理体系,并表达了对推动研究的本土化、国际化发展以及探索全球治理模式的展望。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树茁教授做主旨发言
总结
杜洁秘书长对每位发言人的分享做了简练的点评,认为诸位专家的发言具有深度、广度,开拓了与会者们的视野,提升了大家的认知水平。鲍静秘书长表示,专家们的发言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期待未来有更多关于女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最后,何艳玲教授表达了对与会者的感谢。她表示,本次论坛建立在女性和家庭问题具有普遍性的前提之上。研讨会聚焦的不仅仅是女性,而是家庭和社会;出发点不仅仅是保护,而是均衡;讨论的不仅仅是救济,而是发展。均衡、发展、更具整体性的社会将推动我国建立更具有前瞻性、风险预防性的治理体系。
本场论坛聚焦性别、家庭相关的重大公共政策议题,回应新时代的新问题,从多视角启发与会者思考,反响热烈。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兼《中国行政管理》主编解亚红研究员应邀出席会议。
往期推荐
人 大 公 管
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引领者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http://spap.ruc.edu.cn/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