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积累|记住这群最可爱的人
发布于 2021-10-07 12:29
国庆期间,《长津湖》整部电影表现出了相当不错的水准。同样的,在志愿军战士们的真实历史故事的感染下,无数的观众在影院中感动落泪。
有人说
《长津湖》电影结束后等了十几分钟没有彩蛋
走出电影院
看到外面灯火阑珊
高楼林立热闹非凡
想来便是最好的彩蛋
感人台词
图源自《电影长津湖》官方微博
★01. “祖国是什么?”“当我跨过鸭绿江,看见对面炮火的时候,我的身后就是祖国”
★02. 如今繁华盛世,如你所想。
★03. 让敌人看得起你,那才是本事。
★04. 几百万老百姓的儿子一接命令就出发,我为什么不能?——毛岸英
★05. 活着真好哇。
★06. 战斗,会非常艰苦,但我们要争取胜利。
★07. 他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从天而降吗?
★08.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完了,后辈就不用打了……
★09. 一枚蛋从外面被敲开,多半是被吃掉,如果自己从里面啄开,没准是只鹰。
★10. 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
图源自《电影长津湖》官方微博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3.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战狼》
4.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
—— 余光中《欢呼哈雷》
5.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辛弃疾
6.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7.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8.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9.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10 .凛冬已至,激情燃烧的青春舍生赴死。
11.所谓英雄,就是能打破逆境的人啊。
12.岂曰无碑,山河为碑;何用留名,人心即名。
13.去时少年身,归来甲子魂。山河亦无恙,巍巍葬忠魂。
14.峥嵘岁月,永不褪色;热血山河,赤诚赞歌!
15.愿你我努力而向上,不负时光不负己心,不负英雄不负祖国!
16.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满分段落
(一)
《长津湖》被专家称为新时代战争影片标杆之作。它以恢弘的笔调,史诗般地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战役,讲述了一个志愿军连队在极度严酷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的感人故事,塑造了将青春、热血与生命化作守护祖国的铜墙铁壁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群像。饰演男主角的吴京说:“影片中有一句台词:‘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这凝聚了先辈们的心声。”抗美援朝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影片传递出的精神和信仰,就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我们的军队才能激发出无往而不胜的强大力量,战胜强敌。观众通过影片也记住了这些为了后辈而牺牲的先烈。(人民网)
高考角度:崇敬英雄,青春奉献。
图源自《电影长津湖》官方微博
(二)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是为了不忘英烈们的追求与遗志,不忘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伟大牺牲,不忘他们用热血与赤诚铸就的崇高精神。今天,我们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信心和能力。传承英烈精神,汲取奋进力量,书写新的恢宏英雄史诗,正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伟大使命。(人民网)
高考角度:奋进力量,伟大使命,民族复兴。
(三)
《长津湖》电影海报上的这几个字,就已经点燃很多人的泪点。这是对英烈的崇尚,是对英灵的致敬,更是对抗美援朝这一“立国之战”的不忘。对于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而言,在“内卷”“佛系”“躺平”等字眼流行的今天,观看一场主旋律电影,不仅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文化体验,也是让整个国庆假期“燃起来”的重要载体。中国在百年之间发生了巨变,在这个长河之中,国庆假期的繁华如斯正是其中一个精彩的“浓缩”。当更多人在电影院的光影叙事中看懂了我们如何从“筚路蓝缕”走到“玉汝于成”,我们更会对“国庆”二字有触动内心的震撼与共鸣。(光明网)
高考角度:致敬英雄,奋斗为国。
精彩评论
图源自《电影长津湖》官方微博
《长津湖》告诉我们什么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陈海锋 有删节
近日,电影《长津湖》在人们的期待中上映了。
千里刀光影,万里赴戎机。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之战为背景,讲述了志愿军7连官兵为了争取胜利,用青春和热血捍卫军人荣耀的感人故事。
长津湖战役是中国“钢铁军人”与美国“钢铁部队”的较量,结果“气多”战胜了“钢多”。连长伍千里、指导员梅生、狙击手平河、炮兵排长“雷公”、火力排排长余从戎、战士伍万里……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志愿军官兵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无畏斗志、胜战智慧、牺牲奉献展示了“最可爱的人”的壮美形象,彰显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书写了中国军人不可战胜的英雄传奇。
透过影片,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71年前长津湖之战的残酷与伟大、牺牲与不朽。1950年10月底,长津湖地区遭遇50年不遇的严寒,白天气温零下20多摄氏度。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大部分是从华东调来的部队。由于紧急入朝,有的官兵连过冬的服装都未换上,大部分官兵穿着华东地区的薄棉服(装1斤半棉花),充饥解渴的是冻成冰疙瘩的土豆和漫山遍野的冰雪。当时,志愿军第9兵团物资供应极其困难,平均下来每个班只有两三床棉被,夜间官兵们只能互相搂抱着取暖,有的人冻得耳朵一碰就掉。而美军不仅有军大衣、鸭绒袋,还有棉帐篷、热火炉、营养丰富的热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志愿军第9兵团全歼美军一个3191人的整建制团——“北极熊团”,打垮了美国王牌陆军第10军,迫使美军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战后,人们才知道,志愿军战士在水门桥旁高地上埋伏的那一夜,温度低至零下54摄氏度,我军由此产生了一个震撼天地的英雄称谓——“冰雕连”。可以说,长津湖战役的胜利,是我军钢铁意志的胜利,是志愿军战斗精神的胜利。正如冻死的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在一首诗中所表达的:“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经此一役,美军惊呼:“他们不再是同一批中国人了!” 英国牛津大学战略学家罗伯特·奥内尔战后评价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如果中国人没有于1950年11月在清长战场上稳执牛耳,此后的世界历史进程就一定不一样。”
不管是现实中的长津湖之战,还是艺术化的电影《长津湖》,都深刻地告诉我们:“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的确,中国军人的荣耀永远不死、永远不可撼动。电影《长津湖》的历史顾问王树增认为:作为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军面对的最大考验就是严酷的气候,“他们在没有完整御寒装备的情况下毅然奔赴战场,面对美军最强悍的部队,用血肉之躯作战,最终取得胜利,靠的是不怕强敌的民族风骨,是前赴后继的英雄主义精神,影片展现的正是这种精神,至今依旧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也正是无数英雄的血性拼杀,让侵略者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文章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