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高考和考研政治都不及格,说明了什么?

发布于 2021-10-07 14:03

                                                                                                                    

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在当初被空降巴东县后,受到了当地原任官.员的百般阴损,工作一度面临混乱。他承受了极大的压力,一度患上了抑郁症。

妻子安慰他说,我们本来就一无所有,大不了再一无所有,我陪你回下湾村,你会种田,我会做饭,我们还可以很好地生活,所以以后你不要怕失去什么,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这一段温柔而有力的话,让陈行甲在康复后,开始猛力突围,见鬼杀鬼,见魔杀魔,碰到案子往死里查!

然而,他的强力反fu,致使妻子收到了相关人员的威胁电话。他大怒,撕碎了原有的讲话稿,重新一字一句写。他在县纪委全会上讲话时,整个大礼堂里鸦雀无声,地上掉根针都能听得见!

当时坐在台下第一、第二排的重要官.员,陈行甲亲自签字抓了9个。主席台上,坐在他左手边的县长,坐在他右手边的县委副书记,还有另外3个坐在主席台上的县领导都被他连根刨起送进大牢!

据抓来的干部交代,早先年时候,比如2006年底,下面干部给书记、县长拜年时送5千,2008年底升到1万,到2010年(换届之年)底变成了2万。而且这还不是什么买.官钱,这只不过是保.官钱而已。

在这样一个地方,陈行甲大力反fu,在网上给愤怒的网民实名回复,想方设法为民众服务,在精准识别贫困的基础上精准扶贫......五年下来,在某些官.员眼中的所谓“刁民”,大多成了陈行甲的朋友,巴东民风发生了180度的逆转!

那么,这样的优秀书记是怎样炼成的?

——我发现,教育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当然,我这里想谈的教育,不仅包括他自身所受到的教育,还包括了他对后代的教育。

1,妈妈对他的良好教育给了他大爱和悲悯

这种良好的教育,绝不是四处报班,到处补课——生于1971年的他,家里很穷,能念书已经不错了,何谈补课?他的人格人品的养成,主要来源于他母亲的教育。

小时候他穿的衣服即使是打了补丁,妈妈也要求他干干净净。如果身上弄得不干净了,是不能随便进屋的。这对于他人格的养成、以后他所主导的行政生态的“干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小时候,他邻居家有一个叫做王伯娘的,经常到他家来借盐,却少有见她家来还的。有一次陈行甲不解问起妈妈:她家总不还,为什么还借给她们?妈妈拉下脸呵斥他:人不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怎么会借盐吃?我们不借给她家,她家就没地方借了,以后不准你说这种话!

妈妈吃饭的时候总喜欢站着。一开始陈行甲不知道,直到后来才悟出来了。原来家里的白米、面和腊肉这些好东西不常有,妈妈每次都把好东西放在他和姐姐的碗里,但又不想让孩子们看到自己碗里没有,所以总是笑着说“站着吃肯长些”。多年后,陈行甲回忆往事,眼角依然会不禁湿润。

我想,怜悯、慈悲、善意等种子是怎么在陈行甲的心里播下的?其实,它们就是妈妈在一件件小事的处理中,潜移默化进陈行甲的性格里的。

所以,他说:“母亲不仅生养了我,还给了我柔软的心灵,以悲悯的态度来对待弱者。母亲对我的爱,让我学会了爱别人。”

2,他的言行把一种“共情”的底色传给了后代

陈行甲曾经亲自带头,要求全县每一个副科级以上干部和最贫困的百姓“结穷亲”。

他的儿子阿鱼曾在《父亲的礼物》一文中回忆,有一年大年三十,父亲带着他和表哥,领着礼物去看望山村的穷亲戚。小房子里“走”出来一个腰部以下不能动弹,用一块塑料布裹着,靠双手支撑上半身爬行的妇女——向妈妈。向妈妈残疾多年,以手当脚,所有地里家里的活儿,都是爬着完成的。

对她来说,活着已经是如此地艰难,但更令她难过的是,她被村里人看做为“怪物”。作为在基层有一官半职的人,陈行甲在春节去拜一次年,至少能让她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被其他村民欺负。

阿鱼说,他知道父亲并不是为了教育才领着孩子们做这件事的,父亲只不过是兑现结穷亲的承诺——对于亲戚,他当然要在春节去拜年的。

这一幕,在十多年后的阿鱼脑海中,依然历历在目。我想,最高层次的教育,大概是在教育之外的,是自然而然的,是润物细无声的。

陈行甲在读完清华大学研究生后,本来完全可以留在北京的。那时候北京的房价还只有四五千元每平,他的爱人已经在畅想着——攒钱在北京买一个小房子,然后让宜昌读书的儿子到北京来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熏陶。结果,陈行甲因为感受到了一种被湖北基层需要的使命感,硬生生决定回到湖北的县城。爱人的失落,最终还是被争气的儿子补上了——远在宜昌读书的儿子,还是凭着刻苦用功,考上了北大!

儿子阿鱼说:父亲带给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这种根基,让我们懂得,什么叫“共情”。

大音希声。真正的教育是无形的......

3,他对教育的倾情支持,映射出了他对教育的重视是言行一致的!

陈行甲在前期任水月寺镇镇长的两年任期中,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时候,哪怕曾经拖欠过一到两个月的干部工资,他也不曾拖过一分教师工资。

有一次,在他刚上任镇长半年左右,水月寺农工商总公司和枝城二三八厂的债务纠纷,导致镇财政账户和镇长办公室被宜都市人民法院异地执行查封。陈行甲找到法庭庭长沟通,请求暂时解封财政账户,因为第二天是发工资时间,让他无论如何先把全镇教师工资发了再被封,并承诺一定想办法偿还债务。

陈行甲一边说,一边急得差点哭出来了。庭长被他的态度打动,对账户临时解封,让他先发教师工资。之后,陈行甲把自己的一辆镇长专车——浅白色的切洛基公开拍卖,偿还债务;并取消了每个镇领导班子成员都有的专车待遇,以此节约财政。他和其他镇领导从此外出开会,没有专车,只坐当地的“盒盒车”——车上中间加几个小板凳,可以坐十三四人。节流之外,他再想办法开源,最终硬是让水月寺镇走出了困境......

在任巴东县委书记期间,他认了一个艾滋病孩子小航做干儿子,结果发现,自己作为一个县委书记,连送干儿子上个普通学校都无法做到——因为其他家长的歧视和恐慌。这件事情,让他心痛。后来他还是想办法送小航进了一个公益机构开设的学校。

在他辞去县委书记、转场公益后,他更是创办了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致力于贫困地区儿童的大病救助和教育关怀。他说:儿童是未来的顶梁柱,所以我希望让那些贫困的孩子可以得到更好地教育!

那些患白血病的孩子,治疗周期往往很长。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如果不能保持和社会的连接,保持对学校的热爱,那他们康复之后的重返课堂将会是一个难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陈行甲排除困难,四处借钱,尝尽人情冷暖,创办了阳光病房学校,专门为大病儿童点亮了人生希望......

他这种对教育的大力支持,映射出了他对教育重视的真实程度!

结语:

行文至此,来一点冷幽默——当年陈行甲高考之前,对政治考试中的多项选择题和判断分析题极为头疼,总也开不了窍,高考政治只考了52分,及格都没有!而工作几年后,陈行甲考研时,在所有报考北京一所比较好的商学院的考生中,他的总分排名第6,而该学院招生名额是10个。但由于陈行甲政治这科只考了44分(及格为45分),导致他被排除在录取线之外——第一次考研告败!

而这位曾经政治不及格的他,后来却成了一个如此突出的优秀县委书记,真是好幽默......看来,这再一次证明,教育中分数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和影响,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家庭教育和影响,才能更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是一个具有什么特质的人!

这本《在峡江的转弯处—— 陈行甲人生笔记》以既朴实又吸引人的文字,呈现了一个真性情、不遮掩的陈行甲。陈行甲从童年岁月写起,写母亲,写爱人;写了从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九年多的生活经历;回顾了作者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的工作和生活;讲述了作者转场公益几年来的经历和感受。

读完全书,我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与爱情的美好,感受到了陈行甲在官.场上反fu的殊死搏斗和惊心动魄,感受到了那种外人难以理解、却根植于他心中的慈悲与大爱、现实与理想!

这种慈悲,既可以“一身正气、一身杀气”的严厉反fu形式呈现;也可以心系巴东、全力宣传巴东的网红形式呈现,也可以对自己结对的穷亲戚“说出只要你还在,只要我还在”的永久承诺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在他转场公益后忙于对各类弱势群体的援助奔波的形式呈现......

业界的很多大佬都看了这本书,读完之后无比惊艳,他们对于陈行甲的直来直去,刚正不阿,不加修饰的人生无比敬佩,而这正恰恰是陈行甲所追求的。

现如今陈行甲虽然已经不是以前那样年轻,但是岁月却从来没有侵蚀他的精神,他骨子里永远都是朝气蓬勃的那个少年,像一个永动机,不停工作,也像是天空的太阳,永远都散发着热量,人生道路当中有着数不清的诱惑和困难,但是只要是自己还是那个充满活力的自己,就不会被困难打倒。

陈行甲保持一心为民的初心,他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在了这本《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当中,在这本书中写了陈行甲在人生道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我们可以从这本《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当中看到陈行甲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了进去,从他的童年开始、默默支持他的妻子、指引他前行的母亲、为官数年的感慨、踏入公益的思考,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本耐读的书。

有人抨击陈行甲过度宣传自己,以公益之名消费荣誉,而陈行甲却不以为然,他要做的是让更多人明白:人在任何时候都要走正道,哪怕是遭遇不公,也不要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一旦放弃原则和底线,将彻底地滑向深渊而无法自拔!

陈行甲在发行这本书的时候就承诺该书所有售卖金额全部用于公益事业,用来帮助贫困地区的重病儿童,让我们一起向陈行甲致敬,让我们一起为公益事业贡献一份爱心吧!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不代表本平台立场,仅供读者参考,著作权属归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