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当公共艺术的感性邂逅城市规划建设的理性,会发生?
发布于 2021-10-07 20:01
学雕塑 、雕塑家分享、尽在当代雕塑
中国雕塑文化领域垂直互联网推广平台
公共艺术的底色灵动、充满感性
城市规划与建设往往以科学、理性见长
两者看起来好像并不会产生密切的联系
但实际上
这两种在气质上看似不同的思维活动
是完全可以融合到一起
并且能达到1+1>2的效果
▲上海瑞虹新城悦庭(图片/奥雅设计)
▲武汉华侨城东湖湿地公园(图片/奥雅设计)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空间规划
往往十分注意对存量空间的价值保障和提升
也就是说
城市规划建设除了要满足
人们工作、生活及娱乐的功能需求
更应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
向人们传递城市的个性与精神
提升人民的城市的情感认知和归属感觉
而公共艺术擅长以艺术为符号媒介
在物理空间和社会感知之间架设桥梁
为城市形态和市民情感建立沟通渠道
▲南平小镇(图片/山水比德)
因此
公共艺术适的介入
将有效凸显其为空间内涵
让大众感知、为空间赋能的特点
搭建公共交流平台
塑造城市形象
传播城市美学
吸引公众参与
引发个体共情和群体共鸣
▲列车新城(图片/山水比德)
一些给人印象深刻的公共艺术作品总是经过艺术家、规划师的精心布置,与周围的环境组合在一起,也就是以视觉要素的形式出现。
例如斯图加特这座城市的公共艺术。
斯图加特是一座山城,地形有着很大的起伏,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巧妙的把道路上的雕塑和导向系统融为一体,既有实际的道路指引作用,又能展现这座城市的丰富的文化特色。
▲斯图加特艺术博物馆(图片/德国国家旅游局)
▲斯图加特艺术博物馆(图片/欧洲旅游委员会)
▲奔驰博物馆(图片/欧洲旅游委员会)
除了以视觉要素出现,公共艺术深化城市原有建筑风格的案例也不少。
比如,泰特美术馆。
北欧建筑艺术家穿透泰特美术馆墙体,设置多个五彩棱镜,让参观者从中观察伦敦街景。随着我们角度转变,镜头的移动,一个二维静止的平面变成了三维的灵动空间。人本来是不属于这个装置艺术品之内的,但是镜面的反射将我们也变成了艺术品的一部分,一个参与者。
泰特美术馆前如此所营造的亲和力,几乎消除了美术馆围墙的冷漠。
▲泰特美术馆(图片/行走中的建筑学)
规划展览馆是一个城市的缩影,也是推进公益规划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城市规划展示馆。实际上,那些在展览和运营方面引入公共艺术视角的城市规划展示馆,往往更受到观众和市民的欢迎。
▲天水工业博物馆(图片/风语筑)
以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为例,它是由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展览馆两部分组成,相互独立又有机统一。它也是一个具有深圳特色的城市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展示空间,充分体现深圳作为“设计之都”、“先锋城市”的特质。深圳特区40年的发展被视为全球城市史上的一个奇迹,规划,是“深圳奇迹”的重要推动力。而在这里,数字屏幕科技、交互多媒体、艺术实验装置、5G全覆盖、大数据……多种元素的使用,实现万物共生、城市共建、愿景共想。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展览馆(图片/路维文化科技集团)
事实上,城市规划学科本身就包含了艺术要素,一些做得好的城市规划和设计更是在出现之初就具有艺术性的基因,只是随着人们对城市的空间品质诉求不断增强,大家对城市规划可以包含的公共艺术内容愈发重视了。
▲南昌城市大脑 展示和运营中心(图片/风语筑)
公共艺术是中国新一轮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建设为城市带来持续发展的动力
公共艺术能有有效
为城市塑造品质
给城市带来财富
增加城市的记忆
讲述城市的故事
满足城市人群审美的需求
提升城市生活的品质
展示城市魅力
▲西安中大国际商业中心雕塑《Hello!》(图片/上海奕木艺术设计)
差异化战略是品牌城市发展的道路
公共艺术能为城市塑造个性化品牌形象
为特色城市建设提供核心能量
当城市规划设计
能够真正携手公共艺术
将会为城市建设打开新的界面
真正实现“诗意的栖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