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本次会晤,有3个特色!
发布于 2021-10-08 01:11
本次中美会谈已经结束,仔细观察,有3点特色:
1, 会谈地点有讲究
本次会晤地点不在中国,也不在美国,而是选择在瑞士苏黎世,这也应该是有讲究的。
观察地图就能知道,它距离中美两国的距离都在8000公里左右,有一个“对等”的含义。
▲车队抵达 视频截图
虽然前面有BCI事件,瑞士的意识形态也偏向西方,但它既不属于北约,也未加入欧盟,相对来讲它比较中立一些,也是国际公认的“中立国”。
2, 会谈身份比较特殊
本次会谈的美方人员是总统国安助理沙利文,比较有特殊性。
别的职位如国务卿、贸易代表一类的,是要经过美国国会认可的,而“国安助理”一职是总统自己说了算,这相当于是总统的私人班底。
国安顾问能够直接向总统建言献策,有时候甚至能够绕开美国国务院,以特殊手段搞定棘手问题,还能够通过国安会的影响力,影响美国重大决策。
3, 双方都想取得积极成果
根据凤凰卫视记者张博谛的的现场报道,与安克雷奇那次相互“强势”不同,这次双方都未邀请多少媒体到现场,说明彼此都还是想谈出些成果。
从美方一些表现来看,更是如此。
首先,如上所说,这次绕开了布林肯与美国国务院,派遣的是具有国家影响的总统“私人班底”,甚至有代表拜登亲自出马的意味,说明不是走官方过场,而是真想取得点成果。
稍早之前,美国方面也释放了一系列积极信号:
释放孟晚舟;
不断表态美国无意遏制中国发展、不想挑起新冷战;
戴琦也有不与中国脱钩、再挂钩、坦诚对话、长久共存、加大关税豁免等表态;
本次会谈,也确实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
双方谈了6小时,应该是有意谈、且谈了不少才会用了这么多时间,要不然,20分钟就结束了;
双方同意采取行动,推动中美关系重回正轨;
双方的新闻稿,少了对对方的负面描写与批评,对于有分歧的地方,用语也比较含蓄温和;
双方还讨论了两国元首在今年年底前进行视频会晤的可能性;
美国方面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总之一点,虽然本次会晤依然存在不少分歧,但较阿拉斯加那次少了很多火药味,更多展现了“积极”信号。
对于本次中美会晤,怎么看?
作者认为有2点:
一, 别听美国怎么说,要看美国怎么做
总体来讲,美国这段时间释放了相对缓和的信号,但它对中美关系的基本定义,以及遏制中国的战略基调,并未改变。
美国嘴上说的都很好,但行动上一会儿一个反华同盟,科技上依然在遏制打压,只是在贸易上如今有种无可奈何天的味道。
只有让美国无能为力或遭到失败,它才会在某些方面反思。
二, 中国前面的路走对了
美国这段时间之所以有如上所述的“缓和”,主要原因应该是美国疾病缠身,想找中国帮忙。
能帮美国解决“三高”的大体上只有欧盟、中国、日本这些重量级选手,日本已被美国薅秃了,欧盟自己也有点风雨飘摇,当前经济最稳定的似乎只有役情控制得最好的中国。
另一个原因,是其缺少应对中国的有效手段。
军事上不敢,贸易战已然失败,科技上目前能卡一下中国的大概只有芯片,这早晚能突破出来。
反而是美国,如今只能靠滥发美元来刺激经济,然而这样做又不是长久之计。
地缘政治上,美国更是出现了一个搞笑场景,以前都是别的盟友借美国狐假虎威,如今反而是美国借同盟来虚张声势,今天一个四方机制,明天一个三国集团AUKUS,向别人传达一个信息:“看,我盟友很多噢,我很强的,你怕不怕?”
所有上面这两点原因,其实都传达出一个重要信息:中国前面的路走对了。
中国前面的路,什么路?
作者的理解是2点含义:一是做好自己的事,练好内力;二是在原则问题上、在核心利益上不让步。
正是中国坚持做好了这两条,它们的效果如今在慢慢显现出来。
作者始终认为,中国的崛起依靠的是内生动力,即14亿人的努力,不依靠外部因素就导致了外部因素难以干扰;同时,以如今中国的体量与实力,也无人敢强行压制。
在此两点之下,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做好上述2点,中国的崛起就是必然,如果别人非要找尴尬,那尴尬就只会是别人!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