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辈》的背后故事以及素材应用
发布于 2021-10-08 10:27
上方文字
国庆档,另一部《我和我的父辈》也是非常经典的,晶晶老师今天也要带着大家进入这部电影背后的故事。《我和我的父辈》是继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2020年《我和我的家乡》后,“国庆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祖国”是通过时间来给我们讲述我们的祖国母亲逐渐强大,“家乡”则是通过不同的空间给我们讲述我们的家乡一步一步腾飞,“父辈”就是通过不同世代给我们讲述我们的国家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我和我的父辈》是由《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这四个单元组成,每个部分的父辈,代表着不同时代下的父辈,以及不同的精神品质。这部电影的核心是传承,在电影里面看到的是父辈和子辈之间的传承,也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对先辈精神的传承。
《乘风》以革命战争年代冀中骑兵团的战斗经历为创作素材,人民子弟兵为保护群众撤离,拼死抵抗日军,表现了人民军队勇于牺牲自己救民于水火的无畏无惧的牺牲精神。
一开始可能会有人纳闷,我们中国那个时候有骑兵嘛?这个故事真实嘛?然而这个单元确实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电影中的骑兵团的团长马兴仁以及儿子马乘风都是我们抗日战争的英雄。
“快快地跳上战马,挥动着皮鞭,带着战斗的心,勇敢地冲向前,翻过高山,越过平原,赶上最前线,侦察警戒,步步留心,来到敌后方,打击敌人进攻,保卫边疆,勇敢无敌的,勇敢无敌的,我们的铁骑兵!”这是抗战时期流行在冀中地区的一首抗战歌曲,名叫《我们的铁骑兵》,描写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转战在冀中平原的冀中骑兵团战士。
冀中骑兵团是马仁兴带领的第1支英雄部队。从1940年8月要晋察冀根据地组建 ,到1942年8月在冀鲁豫根据地撤消番号,仅存2年。2年中,这支英雄部队驰骋冀中,威震敌胆,屡建奇功。1942年,“五一”反“扫荡”这支部队是唯一受命在日军包围圈里战斗的的八路军主力。辗转十几个县,历时70多天,东拼西杀,把冀中搅得天昏地暗。1200人最后打到仅剩下不到300人,7月底冲出重围到达冀鲁豫根据地。余部编入南进支队骑兵营。他们是冀中百姓心中的丰碑,实战形成的作战理论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葩。
团长马仁兴把自己的长子马乘风送到了八路军参加抗日,后来马乘风在“五一”反扫荡中英勇献身。战争就是这么残酷,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无数像马仁兴父子这样的为了胜利奉献了自我,也是有了这些先烈,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和平和幸福的生活。
素材关键词:英雄 传承 牺牲自我 无惧无畏 和平 铭记历史
《诗》以我国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的故事为背景,从一个普通科技人员家庭为切入点,展现老一辈航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反映了“两弹一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
航天人,航天精神,我们熟悉认识的也是有一些的,而我们这个故事的原型则是我们不熟知的幕后英雄—火药雕刻师、航天特级技师徐立平,他坚守岗位30余年,曾获得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多项荣誉。
"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就像手中的刀,二十六年锻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这是感动在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的颁奖词,徐立平当之无愧。
在1989年时,我国生产的重点型号的发动机出现了故障,必须将弹筒中已经填注好的火药剥开检查。徐立平主动申请这次任务,这是在火药厂有史以来第一次需要钻到火药堆里去挖药,挖药量极大,他说:"在里面除了铲药的沙沙声,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在装满火药的发动机机身之中,狭小的空间只能留一个人采用半跪半躺的姿势将火药一点一点地挖开。在历时两个多月的艰难险阻中,徐立平和队友们终于挖出了300多千克的火药,成功排除了这一次发动机造成的故障。
几十年过去了,陪在徐立平身边的工友们已经换了换了一批又一批,当他被问到为什么依旧坚守在这个普通而又艰巨的岗位上,他只回答了一句:"危险的工作总要有人干。"
徐立平在访谈中也曾经说过:"工匠精神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这种精神在他的工作生涯中也确实的一一体现。
在徐立平的几十年从业生涯中,曾不止一次地面临"超高危"工作任务带来的艰险。有过工友不幸遇难的消息,也有过自己亲身经历的迎头一击。
在一次突然执行紧急任务的过程中,由于航天固体燃料的辐射带来的伤害,他的双腿遭遇了难以忍受的剧痛,并且很久都不能够正常行走。徐立平的母亲满怀心疼和担忧,日夜陪伴着他做着高强度的恢复训练,母亲在这条路上一直都给予他鼓励和支持。
徐立平的妻子梁远珍,在徐立平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境遇下,也永远都支持着他。徐立平在家康复阶段没有办法去厂里工作,妻子梁远珍担心他会产生动摇自我价值,或者担忧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便将厨房的饭桌修改成了操作台,让徐立平在家也能够完成的自己的工作。
与此同时,梁远珍还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公公,每天起早贪黑地忙里忙外,没有任何的怨言。在她眼里,这个家就是温暖的所在。家人的时刻陪伴,谆谆教导,是徐立平前行路上的助推剂。国家给予的信任,家人给予的理解,使得他更好的在这条坎坷的前行。
徐立平,是专注,坚持,谨慎,勇敢的大国匠人。这份“工匠精神”则在电影中被赋予了诗意内涵。“我是个诗人,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天上写诗。”这句质朴的台词满载着航空人独有的浪漫情怀,也支撑着几代航天人在黄沙戈壁中苦中作乐,上下求索。“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这是电影人写给航天人的“诗篇”,也是航天人写给星辰大海的诗篇。
素材关键词:航天精神 工匠精神 支持 扶持 家与国 星辰大海 艰苦奋斗
《鸭先知》以中国第一单电视广告的拍摄播放为背景,以此致敬改革开放历史大潮中敢为人先的父母一辈。
“春江水暖鸭先知”,因为鸭子勇于第一个跳进江水中,所以小鸭子是第一个知道江水温度的。这是来源于这个电影的一句话,当时我们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在各行各业都需要一个像电影中的“鸭先知”的人。
1979年1月28日,农历正月初一,傍晚17点05分,这是一个“跨时代”的时刻: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第一支电视广告——“参桂养荣酒”广告。
当时,《解放日报》的总编辑这样评价,今天应该为上海电视台发一枚金牌,因为突破了我们国家的电视,新中国的电视从来不播广告的这个不成文的禁令。3月12日,人民日报也刊文《上海恢复商品广告业务》,肯定了上海电视台播放广告的做法。在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诸多思想禁锢亟待打破,广告也因为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产物而一度遭到抵制。在这样的环境中,拍摄和播出第一条电视广告,无疑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也可以说是电影中频频提到的“敢于第一个下水”的“鸭先知”精神。
素材关键词:改革开放 “鸭先知” 创新 敢为人先
《少年行》是以科幻穿越为创作手法,让机器人“邢一浩”肩负特别使命从2050年回到2021年,邂逅了怀揣科学梦想的少年小小,两人组成了一对临时父子。在机器人老爸的影响下,少年小小将坚定地追求科学梦想,少年强则国强,伟大梦想、科技创新精神在这对“父子”间实现传承。
这个单元,讲的是现代的中国以及构想未来的中国,没有什么原型,但是这故事一方面告诉我们中国的未来是要靠一个个有着“中国梦”的少年们,另一方面的告诉科技兴国的重要性。科技的传承,不仅是需要父与子的传承,也是需要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中国的强大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的是少年,尤其是怀揣着“中国梦”的少年。现在是少年的,未来也是少年的。
素材关键词:科技兴国 少年强则中国强 科技创新 中国梦 梦想
END
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