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地理主观题模板(101-120)
发布于 2021-01-12 20:47
101.人口迁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迁入地(城市)的影响
(1)提供大量劳动力;
(2)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
(3)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4)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
(5)促进城市周边地区农业和副业的发展
(6)对城市住房、交通、卫生、教育等方面产生压力;
(7)加剧城市环境污染;
(8)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
(9)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困难。
对迁出地的影响
(1)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
(2)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
(3)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
(5)制约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6)加速农村衰落。
10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1)资源(正相关);
(2)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
(3)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
103.城镇形成发展的区位因素(3方面)
(1)自然:①地理位置好(位于……沟通……连接了……)
②气候
③地形
④土壤
⑤河流水源
⑥自然灾害:少
(2)社会:①工农业基础好
②交通
③资源
④商贸
⑤开发历史
⑥政治
⑦军事
⑧宗教
(3)新兴因素
①科技
②旅游
104.山谷地形对城市的不利影响(3点)
(1)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
(2)使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城市大气污染;
(3)使城市的空间发展受到限制;
105.迁都的主要原因(13点)
(1)新首都地理区位适中;
(2)旧首都发展空间有限;
(3)旧首都“城市病”严重;
(4)扭转政治局势;
(5)发展内地经济,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缅甸迁都内比都);
(6)调解民族关系;
(7)返回旧都;
(8)摆脱恶劣的自然条件;
(9)纪念开国元勋;
(10)平衡国内地区权益(澳大利亚定都堪培拉);
(11)地方政治势力的消长与转移;
(12)国家军事安全;
(13)国家领导人的意志。
106.城市化的表现或某事物对城市化影响(3方面)
(1)人口城市化: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
(2)地域城市化: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占用原农村土地耕地
(3)产业城市化: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增加,第一产业减少
107.城市或城市群对经济发展的意义(10个)
(1)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创造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4)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5)推动工业化进程;
(6)带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7)带动城市化,辐射地区发展;
(8)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和产业的集中有利于污染物的处理;
(9)城市化带来生产要素的集聚,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
(10)有利于城市与乡村的交流,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11)促进生产方式、聚落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
108.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5个)
有利影响
(1)地形趋于平坦;
不利影响
(1)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
(2)岩石圈: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占用大量耕地;
(3)大气圈: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影响气温(“城市热岛效应”)、降水(“雨岛效应”)、雾、日照时数、风速和风向等;
(4)水圈:使降水、径流、蒸发、下渗等水循环环节产生再分配;使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如地下水漏斗)。
109.快速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措施(4个)
问题
(1)环境质量下降,环境污染严重;
(2)交通拥挤;
(3)住房紧张,居住条件差;
(4)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加;
(5)用地紧张;
(6)社会秩序混乱;
(7)城市规划不合理;
(8)城市建设滞后;
(9)城市之间产业同构化现象严重。
措施
(1)环境污染整治;
(2)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建设高效、清洁的交通运输系统;控制城市规模;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改善居住条件,缓解住房压力;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4)加快经济发展;
(5)加强城市的美化和绿化。
110.逆城市化产生的原因、表现及对策(4个)
原因
(1)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2)乡村地区和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中心城市与乡村地区和小城镇之间的交通便利程度提高。
表现
(1)城市人口向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回流;
(2)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3)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4)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对策(再城市化的措施)
(1)进一步优化城市的功能分区;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区域;
(3)改善中心城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111.农业区位因素条件(3方面)
(1)自然(5)
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水热条件组合(雨热同期或不同期)、昼夜温差、无霜期、生长期、积温
②土壤:肥力状况、厚度、疏松程度、酸碱性
③地形: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集中连片分布;排水条件好
④灌溉水源:水量(地下水、河流、湖泊、绿洲、高山冰雪融水);水质
⑤土地:森林(林业)、草场(畜牧业)、水域(渔业)。
(2)社会经济(10)
①劳动力(丰富、廉价、素质高)
②机械化
③市场
④交通
⑤地租
⑥科技(良种;灌溉技术;机械化水平;耕作技术;运输技术;大棚;保鲜冷藏;无公害农药;农业信息化;精准农业;处方农业)
⑦政策: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最低收购价、农业税、农业保险
⑧种植历史
⑨饮食习惯
⑩生产经验
(3)灾害与生态问题
自然灾害:旱涝灾害,大风,干热风,寒潮,暴雪,低温冻害,病虫害等
生态问题:土壤盐渍化,风沙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12.南方地区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8)
(1)水系发达,河湖众多,水域面积广;
(2)水质好;
(3)气温温暖,水面不封冻;
(4)国内市场需求量大;
(5)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6)交通便利;
(7)当地居民有食用水产品的饮食习惯;
(8)生产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
113.内蒙古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8)
(1)地形平坦辽阔,草场面积广;
(2)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3)国内对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4)国家政策支持;
(5)距东部地区(或华北地区、环渤海地区)近,便于畜产品输出;
(6)生产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
(7)当地居民有食用水产品的饮食习惯;
(8)生产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
114.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措施(6)
(1)划区轮牧,围栏限牧,进行人工草场建设;
(2)改善牧区交通条件;
(3)发展乳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加牧民收入;
(4)加强牲畜品种的改良和疾病的防治;
(5)推广冷藏、保鲜技术;
(6)开辟水源,保证人畜、牧草用水。
115.某地区农业特点描述(9)
(1)农业地位;
(2)农业类型: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和混合农业);按投入多少分(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按土地利用分(耕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按地域特色分(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河谷农业、坝子农业、立体农业等);按农业地域类型分;
(3)主要农产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纤维作物)、乳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
(4)主要农业分布地区;
(5)农业耕作方式:旱作、水田;
(6)农业耕作制度(一年几熟);
(7)农业经营方式:国营、私营。
(8)农业现代化水平;
(9)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
116.某农业地域类型生产特点描述(11)
(1)生产规模;
(2)经营方式;
(3)商品率;
(4)机械化水平;
(5)科技水平;
(6)专业化程度;
(7)信息化程度;
(8)经济效益;
(9)生产资料投入多少;
(10)单产;
(11)水利工程量。
117.热带种植园农业的主要特点(11)
(1)集约化,专门化;
(2)生产规模大,占地面积大;
(3)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投入大;
(4)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
(5)商品率高;
(6)机械化程度低;
(7)受历史因素影响大。
118.某作物品质优良原因(如东北水稻、新疆瓜果)(8)
(1)昼夜温差大,糖分积累高,营养丰富;
(2)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使用少;
(3)光热充足,光照时间长;
(4)农作物生长周期长,积累的有机质多,品质好;
(5)雨热同期;
(6)土壤肥沃,土层深厚;
(7)品种优良;
(8)生态环境优良。
119.农产品畅销(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高)的原因(物美、价廉、品种好、知名度高、时机好)
(1)农产品品种优良,品质好,种类多
(2)农产品价格优势(取决于生产成本——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技术成本、生产资料成本等);
(3)上市时间:同一种农产品,上市时间早或反季节上市,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
(4)产品生态环保,绿色无污染
(5)农产品知名度高;
(6)交通运输便利;
(7)产品质量轻,易保存,便于长途运输。
120.农产品单产高的原因(6个)
(1)自然条件优越(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2)自然灾害少;
(3)生产资料投入多(化肥、地膜、施肥等);
(4)精细管理(精耕细作);
(5)农业科技水平高;
(6)农作物品种优良。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