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期|湿地新闻|把七里海打造成全国湿地保护与修复典范 等
发布于 2021-10-08 19:09
001 # 天津日报/2021年9月26日
把七里海打造成全国湿地保护与修复典范
9月23日,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构建七里海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着力打造全国湿地保护与修复典范”新闻发布会,宁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全力组织开展《七里海湿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编制工作,逐步构建“一二四”生态评价指标体系,旨在把七里海湿地打造成全国湿地保护与修复典范。
据介绍,《指标体系》编制工作,紧紧围绕宁河区“一河一海一城”发展格局和“大水大绿大美”生态目标,逐步构建“一二四”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即一个定位、两类指标、四个目标层。“一个定位”是指要打造全国湿地保护与修复典范;“两类指标”是指设置的控制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四个目标层”是指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环境质量功能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创新绿色共享四个方面工作要求。
《指标体系》还包含生物多样性、湿地健康、生态功能等10大准则和24项详细指标,重点指标有:鸟类种数地区占比、水生动物丰富度、湿地植物多样性指数等。《指标体系》合理确定了指标数值及具体要求,提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监测方法。宁河区将启动《指标体系》任务分解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持续实施“十大工程”,强化七里海湿地核心区清淤、芦苇复壮、苇海防火,有力保护野生动植物、恢复湿地功能。启动缓冲区生态修复、实验区人工湿地工程。推进保护区规划范围调整,谋划建设湿地监控中心,探索创立国际一流湿地保护修复指标体系和行业标准,逐步实现信息化、现代化监测管理,作为首创的单个保护地的监测指标体系,为全国湿地监测管理方面提供样本与参考。
近年来,宁河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多方筹措资金 100多亿元,大力实施水源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生态移民等一系列修复工程。对12.4万亩芦苇、土地水面实现集中保护管理。重建七里海南站,新建3座橡胶坝,疏浚河道37公里,恢复植被2万亩,湿地水域覆盖面积增长50%以上。七里海鸟类品种累计增加到258种,每年停留的数量增加到近50万只,生物多样性呈现良好态势
002 # 成都日报/2021年9月25日
高新西区首个湿地公园建成开放
不只是公园还能每天净化6万吨水
目前,成都高新区第3个湿地公园、高新西区首个湿地公园——西区中水湿地公园已建成开放。
据了解,西区中水湿地公园位于高新西区芙蓉大道和西源大道交汇处,是西区污水处理厂的配套湿地公园,占地面积约 8.79 万平方米。该公园是集“海绵公园、科普教育公园、功能性公园”为一体的城市综合绿色基础设施,能够实现“雨洪调蓄、废水净化再生、生物多样性修复、科普教育和艺术化体验”等多重价值,一个颜值、功能兼备的“城市绿心”尽显生态魅力。
据悉,公园采用下流式预埋微生物垂直流人工湿地方案,利用砾石、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进行处理并以岷沱标准为出水标准。
未来,西区中水湿地公园将为清水河等沿途水系绿地链项目提供大量优质环境景观用水,更为成都高新区节能减排、水环境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003 # 合肥晚报/2021年9月27日
合肥完善环巢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
作为市级重点建设项目,自十五里河下游河口生态治理工程投用后,对十五里河入巢湖水质发挥了重要的净化功能。
十五里河下游河口生态治理工程北起紫云路,南至环湖北路,河道长约2.6公里,湿地面积约为1000亩,处理水量为30万-40万m³/d。工程采用水利工程、环境工程和生态工程相结合的手段,创新性借鉴都江堰鱼嘴分流原理,利用闸坝调控系统,保证非行洪期间水质净化,行洪期间河道行洪,同步实现了湿地水质净化、调蓄洪水和美化环境的三重功效。
工程还首次将多塘湿地工艺应用于环巢湖大型河口湿地,采用预处理塘、兼性塘、曝气塘、生态塘和水生植物塘组成的多级塘-湿地系统,并辅助实施水下曝气、水下推流、水下生物膜、水下森林构建等,完成了湿地水质净化和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目标。
目前,湿地氨氮污染物削减率约为30%,总磷和 COD污染物削减率约为20%,十五里河入巢湖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水标准。建立起了完善的环巢湖河口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挺水植物面积54亩、沉水植物面积 197亩、鸟类栖息地10.7亩,构建了十五里河入巢湖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
如今,十五里河河口湿地形成了横贯合肥西南部的美丽亲水景观廊道,项目实施后取得很好的水环境治理示范效果。经湿地处理后,十五里河入巢湖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对巢湖水体水质发挥正向贡献。随着水环境达标变好,通过环境质量的改善又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合肥坚持“生态立市、环保先行”原则,把水环境治理放在大建设的突出位置,全力推进,多措并举,开展了一系列治水项目。尤其在黑臭水体整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方面重点发力,精心做好水文章。
004 # 商丘日报/2021年9月30日
就《商丘市黄河故道湿地保护条例》
答记者问节选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黄河故道是商丘市湿地资源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面积大、类型多、生态区位重要、生态景观壮美,是美丽商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丘的后花园。《商丘市黄河故道湿地保护条例》的制定,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障生态安全的大事。近日,商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新立接受商丘报记者专访,就《商丘市黄河故道湿地保护条例》制定的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Q1 《商丘市黄河故道湿地保护条例》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条例》共5章36条,主要规范了以下内容:
(一)建立健全了湿地保护制度。为切实加强湿地保护和管理,《条例》在制度建设方面主要作了以下规定:一是《条例》第五条第一款明确了政府责任,规定市、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工作负总责。第六条规定将湿地保护和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二是《条例》第五条第三款、第五款明确了生态环境、水利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及湿地所在地乡镇政府职责。三是《条例》第二条明确了黄河故道湿地的具体含义。
(二)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为加大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力度,《条例》规定:一是要定期调查,设立保护标志;二是要编制《商丘市湿地保护规划》;三是《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了黄河故道湿地保护范围内禁止的行为;四是第十七条对农业生产作出规定。五是针对湿地保护执法涉及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公安、自然资源等多部门以及部分地段涉及山东省,为达到及时执法,提高执法效果,《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市县(区)人民政府对黄河故道湿地管理要建立联席会议,开展联合执法,及时互通信息;第二十七条规定市县(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逐步建立相应跨行政区执法协作机制。
(三)规范了湿地利用内容。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条例》规定可以有限度地利用湿地资源:一是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确立了利用原则。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可以科学、节约、可持续地利用湿地资源。二是第二十一条规定明确了利用方式。湿地利用可以根据湿地资源的不同功能定位和自然条件,采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对湿地内的经营行为作出了严格规范。三是第二十三条、二十四条对涉及黄河故道湿地的建设项目用地作了规定。
(四)明确法律责任,《条例》第二十九条至三十三条对具体的违反湿地管理的行为,规定了具体处罚标准及执法主体。
(五)对该《条例》具体事项进行明确。
#Q2 请介绍一下我市黄河故道湿地的基本情况?
答:商丘市黄河故道穿越民权、梁园、虞城三个县区,全长146公里,其中故道内湿地东西总长为92.44公里,民权县段51.7公里、梁园区段34.8公里、虞城县段5.94公里,最宽处1600米,最窄处30米。故道湿地总面积30.93平方公里,其中民权县段24.94平方公里,梁园区段5.26平方公里,虞城县段0.73平方公里。
黄河故道湿地是我市最具规模、物种最丰富、最具保护价值的湿地,也是我市重要水源地,对我市生态保护、物种多样性、饮水安全、生态安全、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该区域内已经设立了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梁园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梁园国家森林公园三处自然保护地,其中民权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于2020年9月被评为国际重要湿地,填补了河南省的空白。
研究总结
城乡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
设计理论与方法
旨在
将人居与湿地
进行系统性整合规划与设计
实现
人居建设与自然生态
双赢共存
和谐永续发展
END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