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设计 | 让手艺成为艺术(泥人张)
发布于 2021-01-13 07:52
传统与现代碰撞,有怎样的神奇与瑰丽
2006年,泥人张,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泥人张”的传统技艺和现代艺术的碰撞,会有怎样的神奇与瑰丽。
张錩,“泥人张”第四代传人,出生日期:1942。
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
雕塑教研室主任
装饰艺术系主任
中国文联第七、八届全委会委员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七届副主席
中国雕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等职
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
01 彩塑,新时代的艺术
泥人张,它是北方流传的一派民间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在我国汉族民间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当“泥人张”与现代设计结合,必然将提炼、夸张、组合、适形等手段糅入雕塑创作,以精巧与妙思形成喜闻乐见的形式,并与内容化而为一,作品呈现出具有装饰艺术学派的面貌。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3/1_16105034515691154.jpg)
张錩,“泥人张”第四代传人。他的“泥人张”艺术深深植根于民间,又有对“泥人张”家学的深刻领悟与体会。但在“泥人张”艺术的继承与发展上,他并不因循守旧,他认为艺术的发展当随时代,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尝试和创新,从题材、材料、形式、空间、色彩上,他反复实践,大力拓展。
他由早期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法入手,继而糅入意象装饰情趣,尝试不同材质特性,风格为之一转。近年又侧重于以传统为本,执中鉴西,形式美感、设计巧思均蕴含内敛,作品风貌又为之一变。
细细品味张錩的作品,传统为其源流,在传承转换中拓展家学体系,在创新交融中不断吐故纳新。在他的艺术实践当中,“泥人张”的传统技艺,融入了现代装饰艺术,又从自然与生活中寻找生动鲜活的素材,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形态,凝练出完满而富于变化的艺术形式,表现出大自然的形态之美、色彩之美、生命之美,更体现出艺术表达的简约之美、造物的智慧之美。
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所指出的,这也是“泥人张”近二百年历程中之所以显著地刻上张錩之名的重要因素。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3/1_16104963833562176.jpg)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3/1_1610498894163321.jpg)
非遗,是继承还是改变,张錩老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强调非遗的原生态保护是不可能的,艺术本身是人的表现,而人是社会的人,由于社会的各种影响和人的艺术追求,艺术家在创作中必然会流露其时代特质。“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看怎么变。”
在张錩老师的作品当中,既能够体会到传统“泥人张”技艺手法的神韵,又可以感受到色彩学、构成学、装饰艺术乃至许多国外视觉艺术的影响。
他在“泥人张”传统的具象艺术和现代抽象艺术之间,在古老技艺和当代生活之间,寻找到一座贯通的桥梁,通过现代设计手段,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织。
《西湖主》
《三娘子》
《黛玉葬花》
02 时代的审美
“在泥塑中如何夸张变化,如何变得可爱、有趣、浪漫,这是‘泥人张’不变的追求。”
——张錩
张锠老师坦言,彩塑的创新变化来自他对数字化时代的应对:“要追求单纯、简洁,利用简洁的对比方法,让形和色形成感觉上的丰富。”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3/1_1610499655544743.png)
《断桥》
《断桥》
是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故事
将直线、纵线和曲线进行有序组合
将白素贞、小青和许仙三个人物
组合在一个限定的长方形的构图空间中
追求一种简洁的造型和表现方式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3/1_16104987724238508.png)
《生死牌》
《生死牌》
取材于新编古装戏
以椭圆形构图将三人进行组合
形成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对比变化
强化动势的力度与情节的深度
故意省略某些细节
裙褶采用阴刻显形方法
单纯并富于装饰性
与青紫色系浑然一体
形与色的和谐组合创造了意蕴无尽的想象空间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3/1_16105050012819571.jpg)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3/1_1610503455997055.png)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是一组反映现实题材的作品
在已有的构思基础上
又经过新的设计
采取组雕三段式构图
分出、进与中心的交换三部分
作品运用夸张概括的造型
和装饰性的色彩语言
生动地表现出
丝路交流与沟通的文化内涵
造型高低、疏密富于变化
色彩在冷暖、纯度、
明度、补色对比中求丰富
03 技法创新,手艺传承
张錩老师还把前辈未曾使用的陶瓷、玻璃钢、不锈钢、铸铜以及各种石材应用到创作中,他还将泥塑烧制成低温陶,提高作品的强度,同时使用价格较贵的丙烯色,让其更加经久耐看,易于保存,不易褪色。
他的作品,不但继承了传统“泥人张”的精髓,还在创新路上加入时代的色彩,不仅符合现代审美,还利于保存收藏,是“泥人张”原有的彩塑之路,越来越宽,领域越来越广,被社会更多人士所认可、所喜爱。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3/1_16105039917841573.jpg)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3/1_16105015327072673.jpg)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3/1_16104965957403834.jpg)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3/1_16105032206434925.jpg)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3/1_16104981754285944.jpg)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3/1_16105012932496989.png)
1981年,张錩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教授“彩塑艺术”,他将“泥人张”彩塑艺术进行总结,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每一课结束后他都要亲自示范,给学生现场做一个泥塑,用传统的“泥人张”技法从头做到身体,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作品的比例、结构和体积,此外还会示范一个变化的、变形的泥塑。
张錩老师希望,“泥人张”不在只是一家之学,而是能够被越来越多人掌握。
因为,保护非遗,依靠的是全社会的力量。
本文章来源于:非遗解码
本周推荐阅读
▽
|产业文旅|文旅小镇|景区旅游|康养度假|节事活动|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1/2021-01-13/1_16105019698211317.jpg)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