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泰《每日刑法》解读:特殊累犯
发布于 2021-10-10 07:43
释法如日 鉴法如月

1.罪种要件
犯罪分子所犯的前罪和后罪只要是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中任一类罪,就构成特殊累犯。规定特殊累犯制度的目的在于严厉打击一些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犯罪,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以及国家安宁,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都属于危害极大的犯罪,因此无论犯罪分子所犯的前罪和后罪是否属于上述三类犯罪中的同类罪,都应当以累犯论处。
(1)危害国家安全罪
刑法条文中有专门章节对危害国家安全罪进行了规定,即刑法分则第一章第102条至第112条规定的三类共12个罪名均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具体包括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武装叛乱、暴乱罪、颠覆国家政权罪、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投敌叛变罪、叛逃罪、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资敌罪。犯有以上任何一罪或者一罪以上的,均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罪。
(2)恐怖活动犯罪
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恐怖活动犯罪”的概念,也没有对恐怖活动犯罪规定专门的章节,因此,在审判实践中,必须准确界定哪些犯罪行为属于恐怖活动犯罪,以正确适用特殊累犯制度对其进行处罚。对于什么是“恐怖活动犯罪”,顾名思义“恐怖活动犯罪”,应是恐怖活动中构成犯罪的部分。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3条对恐怖活动的概念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本法所称恐怖活动,是指恐怖主义性质的下列行为:(一).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造成或者意图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活动的;(二宣扬恐怖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或者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的物品,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的服饰、标志的;(三)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四)为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实施恐怖活动或者恐怖活动培训提供信息、资金、物资、劳务、技术、场所等支持、协助、便利的;(五)其他恐怖活动。”
因此,上述恐怖活动中,构成刑事犯罪,需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自然就属于恐怖活动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79条规定:“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恐怖活动,宣扬恐怖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非法持有扬恐怖主义的物品,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的服饰、标志,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为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实施恐怖活动或者恐怖活动培训提供帮助的,依法追究刑事任。
这与《刑法修正案(九)》修改完善、增加规定了恐怖活动相关犯罪的内容是相对应的,具体到罪名,对应《刑法》中第120条规定的“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第120条之一规定的“帮助恐怖活动罪”、第120条之二规定的“准备实施恐怖活动罪”、第120条之三规定的“宜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第120条之五规定的“强制穿戴宜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服饰、标志罪”、第120条之六规定的“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物品罪”六个罪名。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罪名中后三个罪名是选择性罪名,包含了宜扬恐怖主义和宣扬极端主义犯罪两类犯罪,根据第4条规定:“国家反对一切形式的以歪曲宗教教义或者其他方法煽动仇恨、煽动歧视、鼓吹暴力等极端主义,消除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的精神,极端主义是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二者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本书认为,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虽然二者联系密切,刑法也将宣扬恐怖主义和宣扬极端主义相关的犯罪写入同一条文,但二者仍有一定的区别,并不能等同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第29条、第30条也将“恐怖活动罪犯”和“极端主义罪犯”分开表述,两者是并列关系,说明极端主义犯罪并不能被恐怖活动犯罪所涵盖,不能把极端主义犯罪纳入到恐怖活动犯罪的范畴。因而,从严格意义上讲,特殊累犯所规定的恐怖活动犯罪不应包括极端主义犯罪,换言之,只有犯罪人构成第120条之三规定中的“宣扬恐怖主义罪”“煽动实施恐怖活动罪”、第120条之五规定的“强制穿戴宣扬恐怖主义服饰、标志罪”、第120条之六规定的“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物品罪”的具体罪名时才属于构成特殊累犯的恐怖活动犯罪所涉罪名。
(3)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
黑社会性质组织是我国特有的法律概念,实际上是黑社会组织的初级形态,指某些犯罪集团已经具有黑社会组织的性质和主要特征,但在组织规模和程度上又未完全达到黑社会组织的标准。审判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哪些属于特殊累犯中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即涉黑犯罪是否都属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
《刑法》第294条规定了三种涉黑犯罪,即“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成员罪”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其中,前两个罪名均属于黑社会组织犯罪,将其纳入特殊累犯的范围没有异议。实践中对于“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是否属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则有争议。本书认为,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虽然与黑社会性质组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从其行为主体和行为性质来看,显然不属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只能成为涉及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因为所谓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和黑社会性质组织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其犯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而不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成员,如果某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成员,那么只能构成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根本无法构成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管理秩序和国家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明知其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予以包庇、纵容,而不要求有加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意愿;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包庇黑社会性质的组织或者纵容黑社会性质的组织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行为。其具有的社会危害性和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都小于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本身,也和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不能将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纳入特殊累犯的范围。
另外,特殊累犯中的“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一定是以构成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为先决条件的,如果行为人未犯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或者入境发展黑社会组织成员罪,而是被黑社会性质组织临时招募,或者受蒙蔽参与实施了某些涉黑犯罪也不宜纳特殊累犯的范围。
2.刑度要件
对于特殊累犯而言,我国刑法采用了和一般累犯不同的规定。对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被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再次犯该三类中任一类罪的,无论前罪和后罪被判处或者应当判处何种刑罚及其轻重,即便是仅仅被单处附加刑,均不影响特殊累犯的成立,即前后罪的刑度不受任何限制。对特殊累犯刑度不加限制,主要是区分对待了当前社会中不同社会危害性的犯罪,考虑到加强对国家安全、公众安全这种特殊法益的保护。
3.时间要件
刑法对特殊累犯成立的时间条件与一般累犯一样采取的是执行完毕或赦免说,即犯罪分子所犯的后罪应当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放免后。但特殊累犯制度的前罪与后罪的时间间隔要求与一般累犯不同一般累犯要求犯罪分子所犯的后罪发生在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五年以内,而特殊累犯后罪发生时间,可以是前罪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之=之后的任何时间,不受五年内再犯期限的限制。
4.主体要件
《刑法》第65条对一般累犯的主体规定了但书,即“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将未成年人排除在一般累犯的主体之外,但这一规定应当只适用于一般累犯,不再适用于特殊累犯。虽然立法中遵循了“恤幼”的传统,对未成年人制定了宽缓的条件,将其排除在一般累犯的主体之外,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但从《刑法》第17条的规定来看,对于一些侵犯重大法益的犯罪类型,即便是对于未成年人,也是需要区分对待,处以相应的刑罚。基于特殊累犯制度的立法精神和国家安全、社会重大法益保护的需要,《刑法》第66条并没有沿用第65条的规定,如果犯罪分子在未成年时曾因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受到刑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再犯上述任一类罪,无论其成年与否,均需要承担特别累犯的后果。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