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工作,到底是种什么体验(下)
发布于 2021-10-10 09:29
一个好的团队是什么样子的?
从2020年10月12日到2021年4月,我选择在国合院做一名实习生,其目的很简单,只是不希望自己变得惶惶不可终日、变得怠惰。其中在11月请了一个月的假备考国考,却因甚至比第一次分数都低的结果作罢。我曾反思过,这是为何?是努力程度吗?还是从方向上就是错误的。在国合院实习,由于人数少,从来没有人把我当实习生来看,工作强度和正式员工基本无差别。入职第一天就随队到河北出差,六点从未准时下班。深入相处下来,让我深入思考的一点就是,一个健康的团队应该是什么样子。
1.一个让人信服的领导。我常常想,一个让团队欣欣向荣的领导到底是什么样子?我实习过几家事业单位,也接触过一定级别的领导老师,我觉得一个真正适合做领导的人,首先其自身的品格足以让下属钦佩。你不需高风亮节,但要洁身自好;你不需大肚能容天下事,但要胸怀宽广;你不需与员工平起平坐,但领导架子并不会成为平台加分项。其次,领导之所以不是员工,就在于其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理念和技巧,你不需要面面俱到,更不必亲力亲为,但你是主心骨,是团队的灵魂,当需要有人做决定的时候、当全部的员工都把目光聚焦到你身上的时候,你是否能给员工吃下定心丸?是否有足够的魄力让员工信服?是否有足够的担当和责任意识?
2.凝聚力。团队成员在生活中是个体,但在工作中是整体,每个人都是项目组的零部件。一盘散沙的团队是无法形成凝聚力的,反而会互相推诿、互相扯皮,多人负责变成无人负责。一个明争暗斗的团队是我十分摒弃的,遇到问题不是首先说明这是xx负责的,或者急于辩解“这不是我负责的”,而是我们团队遇到这个问题了,我们该怎么办。在《觉醒年代》里有一个场景,青年毛泽东向北大的工人兄弟们推广夜校,字里行间,毛爷爷用的词语都是“咱们”、“工人兄弟们”这类字眼,拉近距离的同时赢得信任,事半功倍。如何把握竞合的关系,是我们要继续学习的职场命题。
3.平等对话。每一项决议的出台,不是独裁,而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有一种声音,允许发表不同意见是团队得以成立的前提。9月27日我参与了新单位第一次项目推进会,讨论中,我们积极输出自己的观点,其前提在于项目老师和成员都在认真听取并及时记录,更重要的是会及时给予反馈,这带给我们非常重要的正反馈效应。
4.对事而不是对人。工作中最烦听到“我就知道是这样,我跟你说,他这人就是xxxxxxx……”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我一般就选择性闭麦关耳朵。说白了,大家是同事,因共同的追求聚集在一起,因共同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任何时候都要以任务为导向,至于其他,不伤大雅即可。像是何炅,他的待人接物赢得全娱乐圈的赞赏。虽然我不相信他就没有个人喜悲?总是觉得这也太装了吧,但是,如果一个人能装一辈子,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是强者。
5.摒弃荒谬的内控。奖惩措施是治理公司、管理团队的必要措施,这不可否认。但过度重视惩罚而忽视奖励却是万万不可取的,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度才是值得思考的地方。之前某研究院发了一份员工守则,写满各种变态和可笑至极的惩罚扣钱措施,我把小册子翻了又翻,才在犄角旮旯里找到关于奖励的只字片语。试想,当一个工作的地方四周都是栏杆铁锁,而几乎没有丝毫希望,每天除了郁郁寡欢地想逃离还剩什么?这样的平台如何留住你想要的人才?人才想要的,最起码是自由、公平、舒适的学术环境,如果这点都做不到,梧桐树下不会有金凤凰停留。
关于选择
让市场说话:没有最好只有合适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总会面临类似艰难的选择。就拿就业来说,如果你正面临催签约或等待更好的offer的情况,请首先问自己:如果我想要的没等到,你是否愿意去现在到手的这个单位,如果不愿,可表示婉拒;如果愿意,不如先保底。我们固然要替他人着想,但在自己都照顾不好的情况下,如何顾及他人?单位没有我们,还可以招聘他人,活总有人干,我们如果失去了一个机会,是否有足够的底气和自信说以我的能力还会有更好的?如果有,我敬佩你是位勇士,您可忽略上述言论……
(现在我在写下这段文字时,正在将命运悬在最后的这半天,希望我的手机能接到通知。昨天面试x研院,老师的反应总是让我摸不着头脑。xx日报和x研院是我最后的两根稻草,我不知道如果我没能抓住这两根稻草,我还剩什么,我还有什么骄傲的资本。周二给xx日报的人事打电话,她承诺我本周内无论是否通过都会给我回复,可是到周五下午了,我的电话迟迟没有接到任何消息。x研院你说我不想去吗?可能我做梦都想去,如果今天下午未接到通知我实在没有底气和心情去度过这个周末,这就意味着周六的笔试我还要去参加。我真的累了,好的工作已经都拒掉了,剩下的都需要激烈的竞争,我不由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选择又是错的,也许本来一开始就是错的,我却非要坚持到底,那么现在这个时候我是否还要坚持呢?)
上述文字是我在2020年9月底写下的一段文字,现在我可以给我自己做出回答:你应该坚持。心向往之,行必能至。曾经我也无数次思考,为何会想要义无反顾选择媒体行业。身边无数的人都提醒我,这是夕阳行业。但当一个理想主义者遇到一点点市场肯定的时候,他就像黑暗中看到点点星光,会继续鼓起勇气往前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理想的力量强大到你可以努力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月亮和六便士,理想与饭碗,到底该如何抉择?
相信在人生马拉松里,坚持的力量。
但也请注意,仰望星空同时,请务必脚踏实地。以前有位十分敬重的老师不止一次的批评过我,想那么多干什么,脚踏实地做什么了,天天做梦?前段时间看《琅琊榜》,沈追给我印象很深,入仕以来他一直兢兢业业的做事,不结党,不谋私,只安心做一名小小的官员,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认真做事的人总会被人看到,在誉王和太子争权夺利挑选属于自己战队的官员的时候,皇上更想找一个能够认认真真做好事情的人,于是他才有机会。在任何时候,工作都需要兢兢业业,无论是否与你匹配,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恃才傲物,不好高骛远。
不要听信各种大饼
在确定工作后,又有一家公司给我发了面试邀约,带着端正和尊重的心态去面试,听他们某个事业部部长画了一小时的大饼,问都做过什么项目,他能把唯一做过的一个项目描述的不仅天花乱坠还十分具有专业性。听他说,似乎我前途无量似的。一个知识管理的岗位,竟然就是搞员工培训,没必要说的这么晦涩难懂的其实……问hr能解决户口的比例,还是坚持以前的说辞说“有机会”,后来在追问下,才知道往年能解决的时间也被HR模糊化处理,今年提交上去的也不符合要求没解决。问单位的属性,支支吾吾的说出是某国企的某个事业群的下属公司,大概就是三级或者四级的样子……现在想来,我能微笑着、应答着听完这一小时的大饼,已经很佩服我自己了。
不光面试,在生活的任何时刻,都存在博弈。既然有博弈,就有主动权和被动地位的区分。最近小鱼在面试,我可能说的最多的就是要把握主动权,当主动权在我们手上,意味着我们处于相对稍显强势的地位,那我们可以进行谈判。如何把握主动权,在于充分展示自己的比较优势,让别人意识到,虽然绝对程度上这个人不是最优秀的,但她是与岗位最相匹配的,激发用人单位进一步想了解你的欲望。此时,舞台给你,尽情展示吧。
面试是个十分主观的过程,虽说是双向选择,但对于学习人文社科的大部分普通的孩子都是处于被挑选的地位。对于面试官来说,短短几分钟,他们也只能管中窥豹,所以他们为了尽可能减少出错误的概率,选择从硬性条件着手进行筛选。当硬性条件通过后进入面试阶段,意味着其实你们几个人都算是比较符合,这时候要做的就是:1.展示你对单位的了解程度非常深;2.我的能力与岗位要求十分匹配;3.我很想来并能留下。
变被动为主动: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数
(首先周六参加笔试;下周一询问的同时,找xx研究院,同时看x研院能否有实习的工作,或者编制外人员/助理研究员;参加美丽中国的支教活动。
不能慌,冷静的应对,只要没收到坏消息,就是好消息。)
这又是我在迷茫无措的时候写下的文字。我曾无数次歇斯底里问自己,是谁让我丢掉本应属于我的机会,是谁偷走了我一年的青春,没有答案。
因为盲目听信他人的言论而寄希望于他人,让我做出了目前来看几乎完全错误的决定,走向几乎背离初衷的方向。这次的经历对我来说并不是鸡汤里什么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也不是我应该在其中去收获什么的所谓上天的礼物,更不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最好的安排,这次给我最大的教训就是:任何人答应你的都不算数,自己说的算的才算数。这是大明王朝里崇祯皇帝教给我的,也是现实教给我的。
牢牢抓住自己所拥有的才能努力去追求想得到的。如果自己一无所有,连走上谈判桌的砝码都不配。这是我们自己的事,请务必自己做主。
什么人最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说一点题外话。因研究相关和所处环境,谈一下北京户口的问题。(此讨论默认此物为具备稀缺性的商品并默认户籍制度的存在性)在此之前,请先想明白你想要、你需要这一张纸背后的什么?过去一年,我太拘泥于这一张纸,不停的在大门口徘徊,畏葸不前。不停的想象大门后面是什么情景,将大门内的困难无限放大,却不知道自己应该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先拿到入场券。当你有了入场资格并进入舞台中央,很多事情慢慢有了转机,慢慢有了出路。如果连最差的结果都完全可以接受,请问还有什么能将你打倒。而我只需要,热爱自己的事业,践行理想不忘初心。什么人最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因为无欲,所以无求。无欲,方为大欲。
事情兜兜转转一年,很多事情冥冥之中自由安排,包括读研,包括工作。我们都是按照既定剧本表演的演员,只有我们自己不知道。所以,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后,相信自有安排。事情固然在人为,但天命有时不可违,时机也是事成的关键一环。
最后,
感谢小心翼翼,感谢醉翁之意,感谢全心全意。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