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读五|老大难的国际传播,到底怎么答才能让老师“哇塞”?
发布于 2021-10-10 14:16
Hello~这里是「论文精读」栏目哦!
媒介技术专题
网络新媒体与用户专题
舆论专题
媒体融合专题
本周我们将学习“国际传播”相关的论文。
(一)前言
“国际传播”这个专题的重要性,应该不需要再废话了吧?不管是“国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困境、解决途径,都是常考常新的考点。尤其是经过疫情,“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被实践验证,国际传播的路径有了新的宣传点。
今天的两篇论文,都是2021年新鲜出炉的,分别结合了“后疫情时代”、“5G”这两个新鲜的学界热点,很适合作为金句语料的积累。
值得一提,近年来,由于出题也开始内卷,直问直答的形式已经out,复合式地结合“后疫情时代”、“5G”、“舆论引导”问题越来越多,这也要求考生对知识点有更强的融会贯通的能力。看相关论文积累语料就变得格外重要啦!
(二)论文精读
1、《5G时代国际传播的战略目标、实现基础与现实路径》刘滢
01
摘要解读
这篇论文很适合用来回答诸如“谈谈5G技术对国际传播的影响”等问题。技术视角下的国际传播,是近年来的大热门。而这篇摘要也很适合背诵,用作开篇段落的写作。
PS:回答复合式提问的开篇段落,需要巧妙的将两个概念串起来,流畅入题,如【摘要】第一句所示,然后再深度挖掘,层层剖析。
02
框架整理
这篇论文的思路是很清晰的,依次为:国际传播的时代背景、战略目标、实现条件以及现实路径。大家重点学习第四大部分“现实路径”,尤其是“细分全球舆论场,开展精细化传播”部分,是一个相当出彩的措施论点。
此外,第三大部分中,5G技术对于国际传播的作用,也做了详细的阐述,大家可以再详细看一下原文,积累一些专业论述语句。
03
答题语料积累
Q
1、什么是“锐实力”
《经济学人》称其为“专制政权胁迫,操纵外国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要、学者及媒体对“锐实力” (sharp power)概念的炒作将“妖魔化”中国的舆论推向高潮。有学者指出,这一概念旨在指责中、俄两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体现出“冷战思维的延续与升级”,本质上是新时期“中国威胁论”的翻版。
Q
2、平等的全球传播秩序具有哪些特征?
具体而言,平等的全球传播秩序应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对均匀地拥有世界上的传播基础设施资源,能够覆盖和触达同样范围的国际受众;
其次,传媒业发达国家和传媒业不发达国家平等地在国际舆论场上发声,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理念得到同等尊重;
第三,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和信息真正自由、均衡地在世界媒体平台上流动,不因意识形态、商业利益或传播渠道所有权而有所偏颇;
第四,建设性新闻和对话、合作传播成为主流和常态。
Q
3、我国对外传播面临着哪些挑战?
世界大变局背景和5G网络全球架设的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是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污名化”给传播效果提升带来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是跨文化融合传播中语言编码和技术编码的叠加难度。
为了应对挑战,在 5G技术的驱动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理性选择和控制,实现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的战略目标,减少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缩小不同国家间的数字鸿沟,抵达人类共同的美好未来。
Q
4、什么叫“细分全球舆论场”?
在新旧媒体更迭交织、“西强我弱”格局延续的态势下,国际舆论生态纷繁复杂。美国皮尤中心2019年的调查显示,不同国家民众对中国的态度差异较大。(为什么要细分)
因此,当务之急是根据这种差异性细分全球舆论场,一方面强化对中国的积极印象和正面态度;另一方面剖析消极印象和负面态度的成因,并加以适宜引导。(宏观措施)
具体操作层面应针对不同国家实施“一国一策”的传播策略,在深入了解各国传媒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开展传播活动。更进一步,在一个对象国内根据不同层次、背景受众的媒体接触习惯进行受众画像,开展“一国多策”的精细化传播。
Q
5、如何利用5G建立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
5G 网络为“四全媒体”提供了赖以传播的基础设施,国际传播体系的全面升级换代势在必行。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也应围绕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个方面展开。
从传播过程的角度看,应朝向传播全过程智能化、360 度报道新闻事件全过程、超越国界和地域全球传播的方向努力。
从传播形态的角度看,5G与VR、AR、MR、AI、人脸识别、语音识别、图像处理、大数据等技术的结合可生产全息影像、浸入式新闻等多种新颖的富媒体内容产品形态,超越人们对现有媒体形态的认知和想像。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的建立,应着眼于创造新的全球传播生态环境,让媒体全面渗透进传播对象国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从传播者和受众的角度看,二者的边界被进一步打破,国际受众参与到新闻生产传播的各个环节中来,不仅可以贡献素材和内容,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互动参与的增多能使国际传播的可信度得到大大的提升。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的建立应有利于政府、媒体、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不同传播主体与国内、国际受众的深度互动。
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以 “视频+”为主要应用模式的5G国际传播将为受众带来更舒适和人性化的视听体验,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的建立应以效果为核心,注重对个体感受变化的效果监测,再由微观效果扩展至中观和宏观效果。
2、《后疫情时代“国际传播”与 “全球传播”之辩再思考》韩德勋
01
摘要解读
近年来,“全球传播”与“国际传播”的辨析题时常在真题中出现。这其实代表了一种研究风向。“全球传播”跟“国际传播”相比,其民族国家主体意识更弱,更符合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但与此同时,民族主义与家国分界依旧分明,甚至渐有强化的趋势,因此辨析思考“全球传播”和“国际传播”的关系变得十分有现实意义。
此篇文章结合“后疫情时代”,更是符合当下的学界热点,值得一读。
02
框架整理
这篇论文的框架可参考价值不高,做简单了解即可。这篇论文的学习重点是,掌握其中的专业语料,及其“全球传播”的重要思路,在之后回答“国际传播”、“讲述中国故事”等论述题中,可作为一个升华角度,给老师一个“哇塞”的惊艳之笔。
03
答题语料积累
Q
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区别是什么?(简答题背诵)
国际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往来,包括首脑互访、双边会谈以及其他相关事务;狭义上指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
Q
2、西方的公共舆论如何被媒体左右?(结合传播学理论分析)
西方的公共舆论一般受媒体左右并由媒体建构。由于长期接受“中国威胁论”之类负面报道的“涵化”,再加上中国对外传播影响力有限,西方民众深受本国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影响,对中国的好感持续走低。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6月发布的一份“情感温度计”调查称,当前67%的美国人对中国持有“冷感”,2018年这一数字只有46%。(案例数据背诵)另一方面,CNN、BBC和《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采用双重标准对华进行了大量失实、歪曲报道也激起了中国民间的对立情绪。
各国的国际新闻报道既反映了自我与“他者”在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也形塑和强化了这些不同,最终在对内强化刻板成见的同时,对外传播的公信力和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国际传播显示出在深化国家间沟通和理解方面的“短板”。
Q
3、国际传播要注重“民间对话”——可使用的话术
如果说国际传播更多的是政治和媒体精英的舞台,那么全球传播则使得传播权力“飞入寻常百姓家”。
吉登斯曾提出“对话民主”的概念,他着眼于重振人际交往,强调在纯粹关系中重建积极信任,进而将这种来自生活世界的对话、信任和平等敞开扩大至社会运动和社会组织、民族国家层面,直至全球秩序,这就使得“自我和身体与全球范围的系统联接在一起”。
民间叙事不是国家叙事的补充,更不是附属,它同样是一种“他者”话语,是能够与国家叙事平等对话、相互观照的外位性存在。某种程度上,国家叙事接受民间叙事的外位性反观,双方彼此成就,对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实营构有着更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要从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思维出发,从以我、以政府、以主流官方媒体为主的单向度传播,转向各方共同参与、共建共享、共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复调大合唱。
Q
4、什么是“弱利他性”?
心理学与生物学的研究表明,虽然人类难以实现强利他的理想状态,但还是具有弱利他性。
利他的基础是个体的共情能力,它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情绪的感染和投射,即个体的情感状态引发另一个体相同或密切相关的情感状态,而使之发生作用的则是个体直接感 染性的情绪刺激。利他有助于产生个体之间的连接与互动。
Q
5、后疫情时代如何进行“全球传播”/“国际传播”?
在后疫情时代,个体需要培养一种全球传播素养以保证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它是交流性的,而非宣传性的;是双向的,而非单向的;走向的是文化互惠,而非文化输出。真正良性的关系,应当是“自我”与“他者”互相建构, 在差异中明确自身,形成的不是优越感,而是相互尊重与理解。
(结尾段升华总结可用)虽然文化差异客观存在,但在最基本的伦理要求方面,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伦理体系却大体一致,探寻适用于所有人和所有文化的普遍伦理规范成为可能。只要全人类都践行平等、自主的全球伦理准则,秉持宽容、互重的全球伦理理念,一定能实现全球文明共存和共赢的全球伦理目标。
(三)考点链接
1、真题直击
(1)结合真实案例,论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2020年北京外国语大学941真题)
(2)疫情时代背景下,结合健康信息,论述跨文化传播的路径和难点。(2021年北京外国语大学941真题)
(3)新媒体时代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理念及策略。(2020年中国传媒大学334真题)
(4)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建设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在文化和制度层面加以解决?请进行分析和阐述。(2020年北京大学334真题)
(5)为什么要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其立足点和核心是什么?(2020年北京大学653真题)
(6)从英国货车事件谈谈中国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2020年上海大学334真题)
(7)请论述国际传播中如何化解冲突与争端。(2020年华侨大学334真题)
2、答题思路
国际传播和媒介融合专题一样,套路也是很明显且可以被准备到的。无论是“跨文化传播”,还是“国际传播”、“一带一路”、“讲好中国故事”,都是在探寻中国世界话语权的方法策略。大家可以从宣传语态、宣传主体、宣传理念、宣传形式、宣传渠道等角度思考其困境与破解方法。
一起来看看真题吧!
后疫情时代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华东师范大学2021年专硕)
疫情的发生不仅使国内的新闻传播格局发生变化,对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总起扣题)一方面国际舆论场反智主义盛行,民族主义言论激化民族国家矛盾;另一方面,美国等西方国家基于政治经济利益,持续污名化中国防疫成果。后疫情时代,中国国际传播困难重重,(困境简述)唯有积极转变宣传理念、宣传方式、宣传语态,扩充宣传主体,才能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措施概述)
一、后疫情时代中国故事传播遭“冷遇”
(一)反智主义盛行,民粹攻讦引发“对抗阅读”(民间舆论场)
(二)新冷战思维下,帝国主义拉开“数字铁幕”(官方封锁)
二、后疫情时代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
(一)理念转变:民族主义转为新世界主义
(二)语态调整:从庙堂之高转为江湖儿女
(三)主体重塑:从官媒为主转为官民共振
(四)平台搭建:从“借船出海”转为“自造旗舰”
综上所述,后疫情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正面临危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大国担当尤为重要。唯有官民共振,完善联动机制,改变传播语态,才能更好地说好中国故事,广交国际朋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共塑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国际传播专题的准备大家不必慌张,多积累诸如“锐实力”、“二次编码”、“文化折扣”、“依附理论”等名词理论,多积累相关的正反面案例和话术,即可应付80%的论述题。
考考大家吧~
大家现在能立刻想到哪些可用于“国际传播”论述的案例呢?快在评论区用一句话概述一下吧~
作者:迟迟
审核:小小
编辑:不苦
热点透视
|成都49中学生|
|张国立深夜发文被吐槽|
|《阿凡达》《指环王》重映|
|二度回应,这次翟天临会被买账吗|
|科普视频追成连续剧?如何看待破圈传播?|
|又是一年高考季,大家“围观”高考了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通过!|
|如今舆论反噬的林生斌|
|阿里|
|营销号 |
|奥运|
|吴亦凡|
|扫黑风暴|
|西安地铁|
|郭老师被封|
|反诈主播|
备考计划
|424分复旦第一|二战清华第一上岸|
|一战成功上岸上交|
|二本三跨一战辽宁大学|
|双非一战山大初试第一|
消息写作坊
25| 导语写得单薄,不知如何下手?我们来给你支招啦!
26|消息标题写得又又又像评论标题了,我们来告诉你这两者区分究竟哪里不同!
27|为什么你的消息正文还是不会写?因为你没看我们的问题梳理!
28|导语≠信息堆砌,可从时间中体现关联
29|第一次写微博新闻,你的格式对了么?
评论写作坊
论述写作坊
01 | 9月到来,你开始训练论述答题了吗?
02|论述题的结构你掌握了吗?
03|大数据的误用你中招了吗?
04|小标题序号你都写对了吗?
05|快来看看这次优秀作业,有你吗?
06|关于媒体融合你知道得可能还不够
打卡计划
Day1:新闻 新闻本源 新闻来源
Day2:新闻要素 突发性新闻 延缓性新闻
Day3:第四权力 普利策新闻奖 公民新闻
Day4:新闻学 新闻理论 新新闻学
Day5:精确新闻、数据新闻 发展新闻学
Day6:黄色新闻 廉价报纸 有偿新闻
Day7:亲身传播 群体传播 大众传播
Day8:宣传 舆论 信息
Day9:硬新闻 软新闻 全息报道
Day10:文化帝国主义 软实力 国家形象
Day11:媒介生态环境 走转改 新闻媒体的公共性
Day12:健康传播 新媒体 社交媒体
Day13:CGC UGC PGC
Day14:网络直播 短视频 物联网
Day15:可视化新闻 VR AR
Day16:媒介融合 算法推送 信息茧房
Day17:众包新闻 迭代新闻 融合新闻
Day18:受众 媒介素养 参与权
Day19:知情权 表达权 监督权
Day20:新闻生产 新闻生产场域 新闻选择
Day21:新闻价值 宣传价值 新闻专业理念
Day22:新闻自由 新闻法规 新闻体制
Day23:新闻职业道德 合理想象 媒介审判
Day24:媒介管理 媒体公信力 透明性原则
Day25:新闻真实性 后真相 中央厨房
Day26:舆论引导 舆论监督 舆论场
Day27:杜威 库利 帕克 米德
Day28:话语分析 文本分析 民族志
Day29:调查研究法 内容分析法 控制实验法
Day30:个案研究法、焦点小组、抽样调查法
Day31:批判学派 经验学派 媒介环境学派(技术学派)
Day32: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工业 政治经济学派
Day33:文化研究学派 哥伦比亚学派 芝加哥学派
Day34: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媒介霸权理论
Day35:英尼斯的媒介偏向论 詹姆斯·凯里的媒介“仪式观” 梅洛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Day36:技术决定论 麦克卢汉 施拉姆
Day37:拉斯韦尔 卢因 霍夫兰 拉扎斯菲尔德
Day38:拉斯韦尔 拟态环境 刻板印象
Day39:新闻建构理论 把关人 潜网理论
Day40:信息社会 信息匮乏 信息过载
Day41:符号 符号互动论 索绪尔与结构主义符号学
Day42:媒介依存症 电视人 容器人
Day43:编码·解码、意义、象征性互动理论
Day44:他律性欲望主义、网瘾症、电子乌托邦
Day45:传播权 知晓权 媒介接近权
Day46:分众理论 个人差异论 选择性理论
Day47:魔弹论 有限效果论 适度效果论
Day48:概略理论 信息流 使用与满足理论
Day49:伊里调查 政治既有倾向 选择性接触
Day50:两级传播 意见领袖 新意见领袖
Day51: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 “休眠”效果 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
Day5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属性议程设置 媒介间议程设置
Day53:媒介的铺垫作用 培养理论 创新与扩散理论
Day54:知沟理论 上限效果 数字鸿沟
Day55:第三人效果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Day56:沉默的螺旋 意见环境 多元无知
Day57:媒介框架理论 认知基模 诺利·诺依曼
Day58: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Day59:控制论 信息论 系统论
Day60:信息爆炸 信息污染 信息侵略
Day61:集权主义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
Day62:民主参与理论 观点的自由市场 哈钦斯委员会
Day63:国际传播 全球传播 跨文化传播
Day64:新闻采访 隐性采访 新闻体裁
Day65:新闻价值 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政策
Day66:报道思想 新闻线索 新闻角度
Day67:新闻语言 新闻背景 专访
Day68:人物通讯 风貌通讯 灾害新闻
Day69:解释性报道 连续性报道 深度报道
Day70:特写、批评性报道、报道定位
Day71:独家新闻 追踪采访 新闻发布会
Day72:报道平衡 新闻跳笔 调查性报道
Day73:新闻主体 新闻结构 三度重复
Day74:通讯 引题 副题
Day75:短评 据事说理 论据
Day76:整合营销传播 数据库营销 精准营销
Day77:市场细分法 4P理论 4C理论
Day78:危机传播 新闻发言人 "3T"原则
Day79:5S原则 艾维·李 伯内斯
Day80:创意产业 注意力经济 帕累托效率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