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解读 | 三大平台取消超前点播,你怎么看?
发布于 2021-10-10 19:38
【粉笔精选热点】
给你新鲜而深刻的热闻解析
为你的申论、面试不断垒分!
三大视频平台取消超前点播
讲规则才能赢市场
10月4日,继爱奇艺取消剧集超前点播之后,腾讯视频VIP、优酷也发表声明称,将取消剧集超前点播服务。
超前点播主要指消费者在视频网站会员基础上通过再次付费方式提前观看热播剧内容。如2019年12月12日,爱奇艺对大热的电视剧《庆余年》推出超前点播政策,原本已付费的VIP会员再交50元可以在每周更新日领先非会员6集基础上再多看6集。前不久,腾讯视频对热门电视剧《扫黑风暴》也采取了类似的超前点播套路,并受到上海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点名批评。
毫不客气地说,所谓超前点播模式根本没把消费者权益放到眼中,而是将其当做“割不尽的韭菜”肆意收割。如今,三大视频网站几乎同时取消超前点播模式,算是对消费者呼声和监管压力的呼应与配合。
为获得良好观看体验,减少广告时间,尽早观看更多影视节目,很多用户购买了VIP会员服务。消费者之所以愿意购买会员服务,自然是希望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和观看体验。譬如,对于非会员,一些热播电影需要等到半年或者一年才能免费观看,而会员则可以立即观看。
而且,很多视频网站向用户推荐会员服务时往往打着无广告、追新剧、看独播的噱头吸引消费者。从这方面讲,向付费会员提供热播剧应该是视频网站对消费者的服务承诺和广告宣传。故在没有强有力的正当理由下,视频网站不得单方面随意更改会员规则,不断给消费者挖坑,诱导消费者在已有会员的基础上不断额外付费。
有网友就称为观看某热播剧专门购买了会员,却发现为了提前观看还得再次付费,有种被戏耍的感觉。再如,超前点播往往是按集收费的,但是必须按照顺序付费解锁剧集,即消费者无法自由选择点播集数,如果想超前点播看23集,必须先买20、21、22集。
由此可见,所谓的超前点播是对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的变相侵犯和不断蚕食。如前所述,根据人们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判断,付费会员应该可以享受绝大部分的服务。而视频网站却凭借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不断颠覆着原有的常识和规则,以超前点播压缩付费会员权益,让消费者原有权益不断缩水。
这并非说超前点播经营模式不妥,而是指商家要想以超前点播方式向现有会员额外收费的话,必须尽到明确的提示和告知义务。而且该提示和告知义务应在消费者购买会员服务时进行,不能等到消费者购买会员之后再像“钓鱼”那样设置各种“套路”。
这类似于景区的门票政策,如果需要收取二次门票,就应在售票大厅明确告知消费者,或者在消费者购买大门票时予以告知或提示,不能待消费者购买大门票后进入景区游玩时才收取各种二次门票。或者像一些演唱会、歌剧的门票那样,提前告知人们不同座位收取不同的门票,而非人们购买门票后再收取所谓的“插队费”或者VVIP费用。
自觉取消超前点播模式,无疑是对现有会员的利好。商品网站应意识到,遵守规则和诚信才能既赢得市场,也赢得消费者信任。如果真的基于热播剧成本考虑需要收费的话,则应提前尽到告知提示义务,在不减损原有会员权益的基础上提供不同收费模式的会员服务,进而让消费者受到尊重和重视,享有不同的服务体验和更优质的服务体验。(via南方都市报)
集体取消超前点播
平台再大也要尊重用户
日前,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相继发布声明,取消超前点播服务。不少剧迷表示,“终于等到这一天。”
“左三元,右三元,想看花絮再三元。”超前点播模式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巨大争议。这一模式下,很多时候热门剧集会被一家平台“买断”,观众为了看剧必须充会员,可才看了几集又要额外付钱,说好的“超级VIP”转眼成了“超级提款机”。更何况即便花了钱,观众也没有充分选择权,完全得按顺序来点播,赶上节假日,平台还可能会少播或干脆停播。口口声声“特色服务”,实则处处折损用户的消费体验。如今,几大平台纷纷“下架”超前点播,亡羊补牢,也算为时未晚。
很长一段时间来,随着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某些平台不专注提升自身服务以求突围,反而在套路用户上绞尽脑汁。先承诺“会员免广告”,却又在剧前剧中大搞植入;先宣扬“会员影视资源尽享”,又搞出需要再付费的VVIP会员。套娃般的套路,花式打擦边球,侵犯用户权益的问题随处可见:用户开启软件前,先得勾选与功能毫无关系的“协议”“声明”;无意间碰了下屏幕,就会被强行跳转到商品网站;会员到期,没有显著提醒就被自动续费……短期来看,消费者可能会吃一两次“哑巴亏”,可吃相太过难看总会遭人厌弃。凡此种种损害的不仅是平台的商业信誉,更是对影视行业、内容领域发展的变相阻碍。
“为内容付费”是当今互联网运营的基本逻辑之一。音视频网站千方百计培养用户付费习惯,增加平台收益,完全可以理解。但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用户至上这一前提。尤其是大平台,不能仗着资源优势搞“店大欺客”那一套。不然,当用户信任被透支,自然会用脚投票。此外,也有不少人转而“报复性支持盗版”,盗版行业一度呈现复燃之势,令人遗憾。几年间好不容易涵养起的良性生态,就这么被搅乱了,长此以往,影视行业很可能陷入平台亏损、片方赚不到钱的恶性循环里难以自拔。
更关键的是,商家大张旗鼓“摆桌子收茶位费”,能端出像样的“菜品”吗?近些年,亮眼网剧虽也有之,但剧目高度同质化、剧集烂尾注水等问题十分严重,常有用户看到最后“骂骂咧咧”退掉会员。把做内容的心花在搞套路上,一而再再而三,还有谁傻傻埋单呢?
开门做买卖,尊重是前提。少些套路、多些诚意,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在企业利益与消费者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收获信任,赢得用户。(via北京日报)
粉笔思维
粉笔视角
日前,互联网三大视频平台相继发布声明取消“超前点播”,这让不少剧迷感到高兴,但对平台来说,这无疑是艰难的选择。此前,通过超前点播这一商业模式,用户的观看欲望被强烈刺激,产品的商业价值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比如开启这一付费模式的《陈情令》,30元解锁5集,让平台24小时就获利7500万元。但超前点播对消费者并不友好,尤其是一些消费者本就已经购买了会员,在此基础上还需另外付费,重复收费的痕迹太过明显。其实超前点播不是不行,而是要有明确说明,起码要让消费者的钱花得明明白白。在“为内容付费”的今天,消费者愿意为优质内容付费,但不会接受平台的套路。所以,各大平台取消超前点播之后,还需要把精力放在产品制作上,用好的作品吸引消费者,赢得更为长远的未来。
下方查看历史文章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