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节”案例 |《童年-花》

发布于 2021-10-11 07:27

《童年-花》吴淑媚

Childhood-The Flower

2014年第三届南方“公共艺术节”

Poetic Public of The Third Southern Public Art Festival in 2014 

创作团队:吴淑媚 彭婷婷 李丹 李雪 孔祥桦

Creative Team:Wu Shumei Peng

Tingting  Li Dan  Li Xue  Kong Xianghua 

作品尺寸:10*13*20cm(约3000个)

Work Size :10*13*20cm(3000)

作品材料:铁丝,绒线

Work material, iron wire, wool

作品类型:装置

Work Type:Installation

童年-花》灵感来源

《童年-花》参展2014年第三届南方“公共艺术节",并刊登于艺术杂志《设计之都》。该作品位于汕头大学(旧 )体育馆门前,由近3000个带有铁丝的绒线编拧,形态各异的七彩“花”。在展览的过程中,作品意外被“破坏”的插曲却成为该作品组成的重要因素,将公共艺术的社会性、参与性、互动性、交流性、公众性展现于观众。

在与艺术家吴淑媚访谈中,该作品灵感来源于艺术家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的一个儿时记忆 ——“在很小的时候,一家人生活在农村,房屋边上是片片稻田。母亲管教严,出门工作基本就把我‘锁’在家里,小孩子哪能被管教住,自然是想尽办法偷走出去,和小伙伴们一起‘撒欢儿’。躺在草坪上,已经快分不清是梦境还是现实,只记得当时好像被花朵簇拥,花的梗很高很长,淹没我小小的身体;而花的颜色和形状都变得模糊不清,但那种幸福的感觉很真切很深刻,安静且自由”。

《童年-花》现场拍摄

Live shooting of Childhood-The Flower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童年-花》手稿

Childhood-The Flower  Manuscript

在作者求学(大学)期间,所接触到的人与事物让其有一种“挣脱牢笼”的自由感,并在此期间大量接触儿童艺术与绘本创作。受其影响,创作想法也相对纯粹、简单却不失趣味,作品创作手稿也具有一定的童趣,使用油画棒绘制。

对于此作品,作者以童真的手法,展现出“花”轰轰烈烈自由生长的状态。作者最初构想其体量是庞大的,就像作者脑海中的画面:“高高的花梗随着风微微摇曳”。这对于将自己视为孩童的作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灵的补给。但经过团队、老师等人建议之下,将大型的花朵分解,形成片片花海,所然构成作品当下状态。

童年-花》趣闻

据了解,布展是在该年(2014年)“公共艺术”节前的某个周末,每到周末校园人流量便会增加。在安装作品现场中,有不少家长和孩子主动参与布置的过程,大人的手与小孩子的手将朵朵七彩”花“种植在绿茵之下,作者在那一刻,内心突然充满温暖,感触良多。

 

2014年《童年-花》儿童与家长种“花”现场纪实记录

2014 Childhood-The Flower 

而展览过程中,也发生另一趣事... ...

不少儿童与成人被“花”的美丽、童趣所吸引,径相将“花”拔取。作者表述:“当我第一次听到作品被“拔”走的情况时,是有负面情绪产生。但后来,一位朋友告诉我,她看见一位阿伯将我的作品带回去,并插在他自己的菜田里,随风舞动。”公众并不是在破坏作品,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将“花”的 生命进一步延续;这也是艺术家吴淑媚从事艺术教育的开端。

展览结束后,《童年-花》最后以一种分享的方式拆解了这一片“花海”,大部分的“花”承载着这段回忆,以各种形式送给不同的人,将公共艺术与公众相互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对缓慢的,且不可控的双向探索,而公众主动介入与参与的形式,正是公共艺术与公众之间所在探索的微妙关系。这是《童年-花》对于公众与公共艺术关系间的认证之一。

《童年-花》儿童种“花”现场记录

Childhood-The Flower 

艺术家“谈”

Q1:在孩童作为受众的时候,您觉得公共艺术在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A:如果说艺术是打开孩子新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那公共艺术就是在此基础上给予孩子更多的思考,给该年龄段增加一些打破常规的思考方式。其实很多人,包括成人,在对艺术的理解上,只停留在相对单纯的概念。

但我想表明的是艺术创作与孩子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是相类似的。

首先并不是迫切的想要用某个东西或方式去表达,而是会想,我需要表达什么,那种细腻的情绪,都通过创作传达出回来。其次,实际在都市生活中,大家的脚步都太匆忙,忙着生存,从而忽略生活中的细节,无意识放大负面情绪,无疑阻断了创作灵感契机的出现。

《童年-花》儿童采“花”现场记录

Childhood-The Flower 

Q2:当时的创作与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行业是有必然的联系吗?

A:有的,那次创作,其实勾起了我对艺术教育的热情吧,特别是儿童艺术这一领域。

Q3:作为艺术教育行业工作者,您认为最吸引您来到这一领域的原因是什么?持续做下去的动力是什么?希望您能够分享一些有趣的事与经历。

A:刚开始入行时候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想做一个平凡且普通的女性。

但随着我越来越深入了解这份工作,不断的补足这方面的知识,走入孩子的世界,慢慢积攒下那份热爱,让我更能体会到艺术教育的意义。

现今,我开始下意识的去记录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童言童语,在与他们交往过程中一次次被治愈,体验不一样的角色,找到了更不一样的自己。在此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会毫无保留的把他们的信任给我,而我则在他们面前不会特别去强调所谓“老师”的姿态,大家就像朋友一样自在,并且将会更努力的让他们触及到更多更美好的事物。

艺术家简介

吴淑媚

WU SHU MEI

在校经历:

2012 年作品《童年——花》登上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2012 年作品《童年——花》参加汕头大学第二届长江公共艺术节并获“宏典奖”

 2012 年 4 月参加清水惠美行为艺术工作坊

 2012 年 1 月参加 Claus Bury 的艺术工作坊

社会实践经历

 2012 年 2 月至 2012 年 7 月于汕头大学小彩艺术工作室但任教学助理。

 2012 年 9 月至 2013 年 2 月于汕头大学小彩艺术工作室担任教师。

 2014 年 7 月至 9 月于深圳市都灵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教师。期间 7 月至 8 月于深圳市科学馆担任“亲

子实验室”教师;9 月于深圳市龙岗平安里小学担任科普教师。

 2014 年 10 月-2015 年 10 月于三次元文化有限公司担任教师。

 2015 年 10 月-2016 年 9 月于五颗星美育文化有限公司担任教师。

 2016 年 9 月-2017 年 1 月于圈子文化艺术中心暂任教学主管

 2017 年 4 月-2020 年 6 月创立 Handmade Mei 手作工作室,担任工作室主理人。负责设计工作室手工

刺绣及 macrame 编织产品,参加珠三角各地文化创意市集展示产品及售卖。承接公司团建手工活动、

社区手工活动,并担任活动主讲教师。

 2017 年 2 月-2019 年 12 月陆续于:春田话社、梦想+创意空间、众诚文化教育担任美术老师

 PUBLIC ART 

延伸阅读:

013

“公共艺术节”案例 | 《星舟》

014

“公共艺术节”案例 | 《浪》

015

“公共艺术节”案例 | 《白布诗》

016

“公共艺术节”案例 | 《花》

017

“公共艺术节”案例 | 《“动&物”系列二》
_
_

012

理论研究丨幂律分布视角下的四种公共艺术

013

理论研究丨公共艺术四种类型的演化迭代机制与公共艺术的“平均审美值”

014

理论研究丨构建新型公共艺术专业:汕头大学公共艺术专业模式与运行

015

理论研究丨不再公共

016

理论研究丨不再公共(续)

END

图文编辑 /  奚泳星、聂林坤

内容审核 丁佳奇

「“南方公共艺术研究院”简介」

      南方公共艺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中国首个民办非营利性质的公共艺术机构,通过学术研究、项目实践、专业教育等,探索艺术公益价值最大化的模式。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下,研究院秉承新型态公共艺术理念,在城市/社区/乡村的实践中拓展公共艺术概念,以期在前沿领域中促进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节”简介」

      “公共艺术节”2007/08年创立于汕头大学,以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形式与命题、高度容纳的观念、全球的视野,由“无边界”的多种艺术形式构成,塑造了“全领域”形象。“公共艺术节”秉承“融入”理念,一方面大范围拓宽了公共艺术概念的定义,同时鼓励所有人不仅能够欣赏艺术、也参与到艺术的互动甚至创作中来。 

PUBULIC ART FESTIVAL

Wechat ID丨pubil_art

联 系 我 们丨sipa_art@yeah.net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