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解读 | 聚焦老年人权益保护:维护和谐家庭关系,继承宽恕让法律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发布于 2021-10-11 16:04

  [普|法|热|点|知|识|关|注]

-《民法典》解读-

继承

宽恕






继承宽恕

什么是继承宽恕?设立继承宽恕的目的是什么?

本期《民法典》解读,为大家介绍继承宽恕的相关规定。




什么是继承宽恕?





继承宽恕制度是《民法典》中规定的一项新的制度,是指在继承人做出一定的违法行为从而丧失继承权后,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经被继承人表示谅解、宽恕以后,重新获得继承资格的一种制度,其旨在最大程度尊重被继承人的意思自治,同时挽救确有悔改的继承人,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


继承宽恕的达成条件



甲、乙夫妻有一独子丙,从小娇生惯养,整日不学无术,对甲、乙二人也是态度恶劣,在二人上了年纪后更是经常恶语相向,甚至拳脚相加。街坊邻居忍无可忍,在丙又一次打骂其父甲时选择报警。公安机关迅速出警,并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丙处以15日行政拘留的处罚,甲、乙向人民法院请求确认丙丧失继承权,人民法院支持了甲、乙的诉求。拘留期间,经过警方的批评教育,丙痛哭流涕悔不当初,表示出去以后一定努力工作,好好孝敬父母。之后,丙确实痛定思痛,找了一家企业上班,并且每周都要回家看望父母几次,帮他们洗衣做饭,父亲甲生病时更是在医院连续陪护几天没合眼。经过几个月后,甲、乙觉得儿子确实改变了,又加上是家中独子,于是选择了原谅儿子,在遗嘱中重新将儿子丙列为唯一继承人。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五条:


继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丧失继承权:
(一)故意杀害被继承人;
(二)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
(三)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
(四)伪造、篡改、隐匿或者销毁遗嘱,情节严重;
(五)以欺诈、胁迫手段迫使或者妨碍被继承人设立、变更或者撤回遗嘱,情节严重。

继承人有前款第三项至第五项行为,确有悔改表现,被继承人表示宽恕或者事后在遗嘱中将其列为继承人的,该继承人不丧失继承权。

受遗赠人有本条第一款规定行为的,丧失受遗赠权。


 继承宽恕的设立目的 




《民法典》设立继承宽恕制度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和谐的亲子、家庭关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一家人血浓于水,是血缘和情感上最亲近的人,所以即使继承人在一段时期内迷了心窍,做了一些错事,只要之后幡然醒悟、努力补救,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也是可以获得谅解的。实际上,这一制度也给了继承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在保护被继承人权益的同时,也最大程度体现了对被继承人意愿的尊重,让法律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END

来源:北京市检二分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