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如何运用名言素材?

发布于 2021-01-15 17:40

名言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泽,具有一种恒久的魅力。如果采撷一些名言名句,并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可以达到十分出彩的效果。


小严大语文·三言两语系列

VOL.162 素材积累|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一、大家都说好

名言名句使用恰当,可以达到三种效果:

一是使文章更有意蕴,更显文采;

二是使行文摇曳多姿,在构思上达到“新巧”;

二、到底怎么搞

当然,我们都喜欢名句,愿意积累名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只是终究名句应该如何使用呢?运用什么样的名句,怎么运用,还是需要好好琢磨的。小严老师带大家看一看,瞧一瞧。

直接引用,彰显语言积累

直接引用,就是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选择好引用的时机,将名言名句不加修改地直接摘引用到作文中,即根据感情和主题表达的需要,在作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处引用名言名句。直接引用名言名句可以增强文章的知识性和深刻性,使文章更具哲理美和文采美。

(一)以名句开篇,先声夺人

文章开头以名言名句总领全篇,能够让阅卷老师立刻“窥视”到同学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以名句作论据,含蓄隽永

写作时可以引用蕴含深刻哲理的名言名句来充当论据,以支撑文章论点。这样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也能让枯燥无味的语言变得活色生香,从而增加文章的文化味。

(三)以名句结尾,画龙点睛

古人曾说:“结尾一句之灵,顿回一篇之运。”可见在结尾处巧妙引用名言名句收束,能起到一种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功用。

间接引用,为文章营造优美语境

间接引用名言名句,也就是化用名言名句,有句意化用和意境化用两种方式。

句意化用大多是用现代白话表现古典诗文的意蕴精华,而意境化用则是在充分理解古典诗文思想与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独特的领悟,选取适当的角度进行新的演绎,它是对古典诗文原有意境的着色与补充,以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为文章增添诗意。

三、示例这边找
名人名言运用(一)

1、别以为背靠着大树,你就是一棵大树。    ———白岩松

解读一:

路要自己走,要学会自立,依赖他人难以成长自己。

适用话题:独立、自立、依赖

解读二:

儿女总要离开父母的庇护,做父母的要让孩子离开庇护,父母的强大并不等于孩子的强大。

适用话题:家庭教育、拒绝呵护、孩子成长

示例:

孩子要拒绝父母的呵护,学会自立,要敢于独自经风历雨,央视主持人白岩松道:“别以为背靠着大树,你就是一棵大树。”

2、有人以为现代文明取消了牛马,代之以汽车。殊不知现代人要先做牛马,才能坐上汽车。———李敖

解读一:

要先经历生活的砥砺与磨难,才能享受美好生活。

适用话题:磨难、挫折

解读二:

何谓现代人?现代人不是享受现代生活的人,而是经历磨难而获得成功的人。

适用话题:现代人、享受生活、生活给予

示例:

西方对“享受与磨难”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有两种人吃葡萄:一种人是先吃甜的,然后吃酸,这样的人的日子最后就是越来越苦;而另一种人是先吃酸的,然后吃甜的,这样的人,日子最后就是越来越甜。生活要先不畏磨难,然后才有美的享受,正如台湾李敖所说:“现代人要先做牛马,才能坐上汽车。”

3、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庄奴《又见炊烟》

解读一:

我心乐观,生活的热情依旧,便不觉生命“黄昏夕阳”的落寞与暗淡,而感觉黄昏也是生命的一个时段,没有白日热烈的喧嚣,倒给人诗情画意的感受。

适用话题:乐观、热情

解读二:

不要认为只有明媚的白天才是美丽的,用心感受生活,你会发现夕阳黄昏各有自己独特的美。正所谓“世上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适用话题:美在生活、发现美、感受生活

示例:

有一颗乐观的心,瞩目“天苍苍野茫茫”,你会发现“风吹草低见牛羊”;面对夕阳黄昏风渐冷,你会感受“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

4、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张晓风《我在》

解读一:

生活给了我树、山、大地与岁月,给了我生命,我就已是非常满足了,我们要心怀感恩。

适用话题:感谢生活、生活美好、珍惜世界

解读二:

生活给了我树、山、大地与岁月,给了我生命,已经给我够多了,我们应享受生活充实生活,让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适用话题: 乐观、享受生活、充实生活

示例:

读到张晓风的一句话:“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我想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时刻感谢上苍丰厚的赐予。生命的情感就不再苍白,生命就充满幸福与诗意。

名人名言运用(二)

——你不知道的“名言后半句”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庄子·养生主》

释义:

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2、三思而后行

原文: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

释义: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很多次。孔子知道后说,考虑两次就够了。

3、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后面还有一句:“硁硁然小人哉。”意思就是: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固执的人啊,告诫人们还应变通行事。

4、相濡以沫

原文: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濡以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大宗师》

释义:

泉水干涸了, 两条鱼为了生存, 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才这样互相扶持, 还不如大家安安定定的回到大海, 互不相识的来得好。

四、小严出两招

我们如何化用素材来完成佳作呢?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试试——

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

很多素材范围很大、普适性很广、内容很丰富,选取其中的一个角度或者一部分内容就可以证明一个中心论点,这便是大材小用。这类“大材”多是人物、事物或内容较丰富的材料。

杜甫,既可以谈他的凌云之志,也可讲他的忧国忧民的责任担当,还可在他因身世苦难而造就伟大的诗歌成就上作文章,用在“国家不幸诗家幸”“文章憎命达”“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话题中。

事物也有很广阔的运用空间,因为很多事物常常因其本身的特性而具有象征意义,而且一种事物的特性不止一种,于是就有了多样发散思维的可能。

简材繁用或繁材简用

简材繁用又叫“添油加醋法”。要做好一盘鲜美的菜,还得加上油盐酱醋、各种肉类海鲜蔬菜甚至姜葱蒜香料。而在这简单的作文素材里可添加的有什么呢?

一是与中心论点有关的重要情节的叙述,这是最主要的内容。

一是向中心论点靠近的分析议论,可以用到假设法、条件法、因果法等论证分析的方法,其实也就是夹叙夹议法。

正材反用或反材正用

如优秀作文《让繁华与诗意同行》中的一段话: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奔波忙碌的社会,我们既不能像陶渊明一样隐居田园,也不能像李清照那样对花哀愁,更不能像李白那样创任性而为。

这也是正材反用的成功例子。

反材正用的素材比较好用的,是关于“苦难”“失败”和有争议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上。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一段精彩的议论: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将圣人的苦难作为正例使用,需要写作者有较强的信息理解、提炼能力。

一材多用或多材一用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则材料的用处也可以不止一个。就像面粉既可以做包子,也可以做饺子,还可以做面条或者煎饼;猪肉可以炒也可以煲还可做肉肠。在服装的搭配上,灰色系是百搭色,既可配冷色,也可搭暖色。

所以可一材多用的素材都是具有较强适应性和可塑性的。而这种适应性和可塑性具备的根本是它自身的多样性特征和功能。就如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可以融入很多不同的圈子,交到各种不同的朋友一样。

对于一则内涵丰富的材料来说,选取其中的一个角度或者和一部分内容就可以证明一个中心论点。而其他的角度或内容则可以作为另一个中心话题的作文素材,这便是一材多用。

温馨提示:此处忌讳的是生拉硬拽,切莫忘了事例的第一要务是“切题”。其实这也是更考验大家文笔的地方了。

多材一用的化用素材手法更是比比皆是,此法可以增强语势,使文气凌厉,令人信服。参见示例,可见一斑。

作文批阅交流

【小严大语文】提供

各类作文一对一批阅点评服务

END
往期精选

15 January 2021


●从罗振宇2021跨年演讲中,我们整理出26个作文素材

●一股清流,透着一股诗意:央视综艺好素材

●题好一半文,好的作文题目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翘首世界,守望麦田

小严大语文ID:xydyw910


转发,,,安排一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