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2021备考之《衣尚中国》探寻传统之美

发布于 2021-01-15 23:19

写在前面: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越来越多,制作也参差不齐,所以评价也褒贬不一。凡事辩证看吧。娜私以为有比无强,你说呢?

01

为“国潮”追根溯源



备考话题:文化自信



“衣食住行”,“衣”排第一,它是文明的开始和文化的象征。《衣尚中国》的出现,唤起了大家再发现、再珍视的服饰文化,也可以说是穿在身上的“美而不自知”。

 

“中国审美是在民族文化的历史进程中积淀而成的,需要我们加以发掘、理解、驾驭和弘扬,《衣尚中国》将目光投注到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长河,提倡复兴中国审美,这不是简单的提倡复古,而是引领大家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的传统美学,从而形成我们今天的新的创造。”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节目第一期的主题选择了“锦绣之美”,织锦代表了中国丝织工艺的最高成就,是构筑起中国和西方联系的重要媒介,而且它就像是刻在我们身上的一个文化印记,可以喻美好,送祝福,更与“河山”“中华”等恢弘字眼紧密相连。

 

“锦绣”凝聚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极致呈现,它取灵感于世间万象,又用丝线装扮了万象世间,是中国人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不断到达,又不断超越的巅峰。

 

02

场景化的代入感



备考话题:文化变迁



“上元节新到的孔雀罗,快来看看!”一声吆喝,观众瞬间被带入“盛唐纺织”的篇章中来。而在最后极具殿堂感的时尚创演大秀中,观众又被拉回到热闹繁华的现代。两个空间,一头一尾,跨越千年,却互相交织,成为中国审美文化变迁最鲜活的对照。

 

在《衣尚中国》的节目中,传统文化的“场景化”叙事复现,创新地将时尚综艺的内容延伸到历史、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场景之中,增强了节目的代入感。

 

“山川变迁,花纹服饰之间历史走过的痕迹总是不易捕捉。这个舞台勾起一种来源于历史的震撼。”——某网友

 

“感觉我们独有的美又慢慢在流行到了生活里、而不是一个个故事或者影视剧里。”——歌手 周深

 

正是基于故事化的极致讲述,以及场景化的高度再现,《衣尚中国》不只是一台时装竞技秀,更是一档把时尚抽丝剥茧、把传统与现实、经典与流行串联起来的文化类节目。它不仅仅是从古至今一些时尚元素的集合,而是重新梳理了一遍融入到中国人文化肌理里的时尚基因。没有附庸风雅,而是遵从一套系统的艺术标准重新定义风雅,《衣尚中国》带来了新玩法。

 

03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备考话题:文化记忆



中国古称“华夏”,何为“华夏”?《春秋左传正义》疏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见服饰在中国古代的重要地位。如今我们回眸凝望这“服章之美”,不仅要看它华丽精美的外观,更要通过“服饰”这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物品,去了解过去人们的生活、礼仪、文明、思想、审美等。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中国是也!

 

如果问你:沈从文是_____?

 

大部分人的答案可能都是:作家!

但他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你可能不那么熟悉的身份:历史文物研究者。他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被誉为“古代服饰研究的奠基之作”。

 

“有关服装产生的传说,大概以战国时人所撰《吕览》和《世本》的记述最为通行。据称于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衣裳’。后来西汉刘安《淮南子》书中,作了更见真切的描绘:‘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缕,手经指挂,其成犹网罗,后世为之机杼胜复,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同‘掩’,意为遮盖)形御寒。’撇开伯余不论,此说似非全出虚拟,也许据旧闻另有所本。它反映了这样一种历史状况:大约在原始纺织技术昌明之前,曾有一个手编织物做衣服的阶段。这是可信的,也是重要的。”

 

在悠悠几千年的时光中,服装承载了太多的记忆。而《衣尚中国》节目也通过一个个简单但又不平凡的历史故事、匠人故事,从细线到画绢,再到衣裳,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着社会的变迁和不同时代的风貌。

备考范本

角度一:复兴中国审美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传统服饰记录着不同社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民生经济,思想潮流、精神信仰、审美观念,不仅承载的历史信息极其丰厚,还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价值系统、审美风尚、审美观念的外在表达。《衣尚中国》这一档央视节目,作为践行“复兴中国审美”的第一步,势必会以美的姿态、美的内容和美的表达惊艳亮相。

角度二:中国传统美学的匠心

在美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具东方魅力的美,中国传统美学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情感和美感之中。中国是个崇美、尚美的国家,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出美的创造,彰显出美的品格。中国的审美传统源远流长、积淀深厚,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营造,从生态环境到生活器物,从锦织霓裳到丹青书画,无论是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的人文风骨、还是隋唐的雍容壮阔、宋元的韵外之致,都能看到艺术的美感、高雅的趣味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内向外,展现出中国人追求气韵与意境的文心匠意。

12月15日,《衣尚中国》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专家研讨会,对节目践行“复兴中国审美”倡议进行一次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又一次具体探讨。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统筹规划部主任吕逸涛等分别代表节目合作单位,邀请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文艺评论家仲呈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副院长俞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杭敏,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副书记倪赛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赵军,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等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衣尚中国》制作人李思思、总导演汤浩等节目主创也参加了会议。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高世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参与会议。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制作”、“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及“《衣尚中国》对服装行业的影响”等多个话题进行探讨。

开创文化节目新视角,

让“中国美给你看”正当时

《衣尚中国》是首档聚焦服饰美的文化节目,它跳出以往文化节目的固有思维,没有从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出发,而是提取审美元素既放在纵向的历史长河中去解读本源,又置于横向的世界语境中回应需求。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表示:“自11月7日《衣尚中国》开播以来,得到各方面非常强烈的反响,尤其在美术届,在美术教育届反响非常热烈,我想这都是中央电视广播总台文艺中心这些年来推动文化传播、文艺节目新形式、建立新平台、汇聚新成果的重要体现。”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认为:“从古至今,在文化软力量的输出上,中国影响了东南亚多个国家的审美潮流。文化的输出,靠的是润物细无声的引领,《衣尚中国》率先举起了这样的旗帜,希望节目持续下去,去号召、去复兴,将传统文化和时代结合,立意高远且长久的做下去。”

(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博物馆馆长巩文)

站在时代的角度上,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衣尚中国》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电视综艺节目,它是今天应时代所需,人民所需,从审美高度,从哲学高度,去创新我们电视节目的一种尝试。在中国民族目前的阶段,站起来了、富起来了、强起来了,强起来的核心内容不仅是物质上强,更是精神上强。华夏亦是衣冠之国、礼仪之邦,《衣尚中国》在当下应运而生,抓住了美的内容核心。

(文艺评论家仲呈祥)

用全局思维扩展垂直领域,
助力中国品牌建立审美体系

《衣尚中国》创演空间是节目的一次大胆创新,该环节邀请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用自己的设计展现节目主题审美意向。

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称赞,《衣尚中国》这档节目有三层意义,在文化上,有助于我们真正地建树文化自信,倡导服饰文化;第二方面,在经济上,有助于带动服装行业,拉动内需产业发展,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第三个方面,在社会民生层面有助于服务民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潘鲁生还指出在当今国际奢侈品领域,对中国元素是没有基本概念的,如果《衣尚中国》从节目形式入手,将中国元素从创意、设计到品牌等多方位输出,这不仅是文化方面的推动,也将带动整体服装行业的审美发展。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副书记倪赛力从服装领域出发,指出了服饰文化的重要性,他表示服饰通过艺术对生活增添了色彩、美感,服务于生活更美化了生活,《衣尚中国》透过小小的服饰背后传递出的是大大的时代信号,是一个纽带,展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明、对美的追求和文化的自信。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副书记倪赛力)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从媒体责任角度,认为当今社会中,媒体对于个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亦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衣尚中国》节目从审美的陶冶、提升的角度来说,立意高远,体现了国家媒体的社会担当,也指出了节目未来需要注意到繁与简、雅与俗、专与泛的关系,审美观念的普及和深入人心,未来还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原副院长俞虹)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从产业融合的角度对节目提出了未来愿景的思考,他认为《衣尚中国》节目未来可以尝试从小融合向大融合迈进,打通产业圈层。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

对于节目内容的传递和渗透方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杭敏也表示,节目可以尝试走向世界,助力中国服饰品牌建立审美话语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杭敏)
从欣赏美到创造美,
从想法到实践,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进行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赵军从美学教育角度提出了新的期待,希望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教育,不仅是从知识结构中了解美,也从历史、传承的角度对中华民族的美学发展有更多了解。

(人民教育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赵军)

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称赞“《衣尚中国》节目成功地呈现了以服饰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服饰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沉淀,岁月的陈酿,更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成为文化传承之脉,文艺创作之源,文创设计之魂。”

(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

近年来,一直缺乏展现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碰撞的文化类节目,《衣尚中国》弥补了节目类型空缺,具有服饰美学节目开创性价值。

李劲堃表示,《衣尚中国》带给自己关于中国文艺事业建设的思考,他建议到“两个加强与一个加快”,应加强中国文艺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与规划,加强中国在国际艺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话语权,以及加快构建新时代中国美术评价体系和教材的编著。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广东省文联主席、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

庞茂琨认为,传承与创新同样重要,传承中华文明,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每一个中国艺术学子的职责。只有掌握本民族的传统经典,领悟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精髓,才能真正突破西方传统的藩篱,超越既有模式,贡献出具有中国独立品格的创新,真正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
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庞茂琨)

李象群认为,《衣尚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以及多元化,去传承和开拓中华美育的可能性。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

高世名认为,服饰美是可以带给人们启迪的艺术形态,期待中国民族美学文化走向全国并在未来走向世界。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高世名)

朱尽晖指出,服饰是一种艺术语言的表达,也是一张让别人认识你的名片,中华民族的服饰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层的表达,向世界各地在彰显着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期待更多国际友人通过服饰文化了解到我们国家的文化内涵。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朱尽晖)

研讨会最后,回顾项目成立之初的创作理念时,李思思感慨道:“其实我在心底有一个小小的愿望,《衣尚中国》可能是一个小小的引子,能够带着大家一块去看中华文明五千年当中一个又一个闪光的美学元素。我觉得美是没有坚实的知识壁垒,也没有厚重的历史尘埃,它属于每个人,所以我们特别希望能够通过展示中华服饰之美,讲好中国故事之美,传播好中国声音之美。”

(《衣尚中国》制作人李思思)

(文章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娜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