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素材:改革开放先锋-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代表
发布于 2021-01-15 22:49
改革先锋称号
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代表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农村改革的先行者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18位带头人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大包干”契约作为改革开放珍贵文物,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彰显了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和中国改革标志的历史地位。
马善祥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
优秀人民调解员
马善祥,男,回族,中共党员,1955年11月出生,四川隆昌人,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老马工作室”负责人。
他热爱群众工作,对群众充满感情,将一心为民的信念贯彻工作始终,把让群众满意作为价值追求。从事基层调解和群众思想政治工作30年,总结出“民为本、义致和”六字理念、遵循“情、理、法、事”十三要则、依托“3441”保障制度、老马“三十六策”等一整套“老马工作法”。成功化解数十起重大矛盾纠纷,妥善处置多个意外事件,接访2万多人次,办理信访问题15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维护了辖区和谐稳定。
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王伯祥
——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
王伯祥,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2月出生,山东寿光人,山东省潍坊市委原副书记、市长,原寿光县委书记。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他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富民强县为己任,立足寿光种植蔬菜的传统优势,全力扶持和推广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试验,大力发展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创建了全国闻名、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寿光蔬菜产业化模式推向全国,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大力推动潍坊市农业产业化和工业股份制改造以及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为潍坊经济繁荣贡献力量。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韦焕能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探索者
韦焕能,男,壮族,中共党员,1942年4月出生,广西河池人,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屏南乡合寨村村委会原副主任。
1980年,他组织原合寨大队果作屯(自然村)村民冲破体制束缚,以无记名投票的形式直接差额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当选为村民委员会主任,这是我国第一个村民委员会,率先实行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探索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如村规民约、选举方法、议事制度等做法,为建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了重要探索。
合寨村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申纪兰
——初心不改的农村的先进模范代表
申纪兰,女,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12月出生,山西平顺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山西省妇联原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平顺县委原副书记。
改革开放以来,她不断探索山区发展道路,全面发展农、林、牧、副生产,带领平顺县西沟村人治山治沟、兴企办厂,逐浪市场经济大潮,奋力建设小康新村,西沟村的发展始终走在山西前列。她是唯一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
周明金
——农村基层党建“莱西经验”的实践创新者
周明金,男,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1月出生,山东莱西人,山东省莱西市国土资源局党组原书记,原莱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他在莱西县委组织部工作期间,积极探索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级组织、民主政治、社会服务”三个方面的配套建设,总结形成了莱西村级组织建设“三配套”经验雏形。1990年8月,中央组织部等五部委联合在莱西召开了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总结和推广了“莱西经验”,从理论、政策和制度上确定了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工作格局。发端于莱西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大促进了农村改革发展,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全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余留芬
——深度贫困地区带领村民脱贫攻坚的优秀代表
余留芬,女,汉族,中共党员,1969年8月出生,贵州盘州人,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岩博村党委书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她以发展经济、富裕百姓为己任,扎根基层、改革创新,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和人才强村战略,狠抓产业脱贫和产业引领发展,组织动员群众修路通水、买林场、办酒场,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产业,使岩博村从一个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1/3村民没过温饱线、村级债务缠身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人均纯收入1.86万元、集体资产达7600万元、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文明村、示范村、小康村”。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贵州省劳动模范”等称号。
邱娥国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优秀民警代表
邱娥国,男,汉族,中共党员,1946年5月出生,江西进贤人,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原调研员。
从警27年来,他秉承“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执法为民理念,大胆创新勤务模式,勇于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摸索总结出户籍民警“一图二诀三本四勤”和“串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办百家事”工作法,创立“警民联系卡”“警民联系牌”等便民措施,在全国公安系统推广,为基层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打击犯罪,冲锋在前,参与侦破刑事案件500多起,教育转化200余名“两劳”回归人员和违法青少年,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和一方平安,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荣获“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吴仁宝
——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
吴仁宝,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11月出生,2013年3月去世,江苏江阴人,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委原书记,江苏华西集团公司原董事长。
他始终站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最前列,率领华西村民“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新世纪腾飞”,实现了从农业样板村到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再到农村现代化的一次次跨越,走出了一条农村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
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敬业奉献模范”等称号。
李保国
——开创山区扶贫新路的“太行山愚公”
李保国,男,汉族,中共党员,1958年2月出生,2016年4月去世,河北武邑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
他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力作为、无私奉献,在服务人民中实现自身价值。始终奋战在科技兴农、扶贫攻坚和教书育人第一线,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技术推广面积1826万亩,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打造了系列全国知名品牌,带动省内外10万山区农民增收58.5亿元。参与开发的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两聚”理论,使邢台前南峪森林覆盖率达到90.7%,植被覆盖率达到94.6%,被誉为“太行山愚公”。
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被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孔繁森
——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
孔繁森,男,汉族,中共党员,1944年7月出生,1994年11月去世,山东聊城人。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原书记、政协原主席。
1979年开始,他两次进藏工作,勤政为民,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结束后,被任命为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情况,探索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8万多公里,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被称为“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和影响着广大中华儿女投身改革开放事业,自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去干事创业。
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被追授“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称号。
答疑解惑 分享知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