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用设计超越感知阈值,新媒体艺术是这么做到的(下篇)

发布于 2021-01-17 12:57

上期回顾:深度 | 用魔法重塑空间,新媒体艺术是怎么做到的?

■ DESIGN 

上期SIZE为大家带来用“魔法”重塑空间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作品实例,它们大多用科学数据与艺术化处理使空间更多维立体,交互体验更丰富有趣。然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魔法”不仅限于此~它不仅能用“魔法”重塑空间,改变你的空间体验;还能带你探索在空间内视、听、触觉,甚至意识的感知阈值。快跟随SIZE探索宝藏作品,扩展你的感知边界吧!

特殊媒介派

01

# Shuster + Moseley

创始人:Claudia Moseley & Edward Shuster

官方网址:https://www.shustermoseley.com/about

1)WHAT MATTERS (THE SCATTERING)

WHAT MATTERS 由St Oswold的教堂和两个沉浸式装置组成,在教堂内部,有数千个手工吹制的玻璃碎片被悬挂在特定的位置,并根据宇宙演化的各个阶段进行排列。玻璃的颜色和位置根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R,“遗迹辐射”)的球形截面光谱设计。白光受其他有色碎片映射影响、各碎片沿其轴自然转动,使教堂充满了不断变化的光谱光学。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教堂,人们的身体运动所散发的热量和呼吸引起的动态变化,将使作品更为生动。

该装置反映了当代的宇宙学和模拟技术,引发了人们对物质如何进化,我们如何对知识进行建模、模拟及对意识内涵的思考。

图源官网

2)MONOLITH

“MONOLITH”象征在景观中放置的一块光学玻璃,设计灵感来自Menhirs用来测量宇宙时间的方法。设计者认为,我们玻璃时代的屏幕和玻璃建筑象征着数字照明和虚拟化,这正是设计希望通过“MONOLITH”纪念的时代印记。该作品创造了一个宇宙学界面,其中景观、太阳、天空和观察者被“记录”在一个扁平化的时空中。

图源官网

02

# James Turrell

官方网址:https://jamesturrell.com/

1)WEDGEWORKS

在James Turrell的楔形作品中,可以看出对不同光线的处理。设计通过变换对投射光的使用方式,创造出空间内部的墙壁或屏障的错觉。不同光线分别形成线、面,构成视觉中的边界框线、引导边线或散射面域,通过光创造多维的虚拟“空间”。

图源官网

2)GANZFELDS

James Turrell通过大面积使用有色光创造了一种类似于“Ganzfeld”的体验。有色光模糊了空间的边界,并将空间的维度变得虚化,给人带来超现实的沉浸式体验。设计也用“Ganzfeld”来描述深度知觉完全丧失的现象,就像在一次空白的体验中一样。

(“Ganzfeld”是超心理学家们进行最多的超感官知觉实验。这项实验旨在研究个人的超感官知觉水平。测试中,被试躺在睡椅或床垫上,两眼分别罩上半个乒乓球,并通过耳机播放白噪声,以此蒙蔽其感官知觉。)

图源官网

03

# Ryoji Ikeda 池田亮司

官方网址:http://www.ryojiikeda.com/

1)Datamatics

Datamatics通过一系列不同形式的实验,如视听音乐会、装置、出版物和光盘发行来提取纯数据,探索人体感知与抽象数据转化的潜力。Datamatics使用纯数据作为声音和视觉的来源,结合了物质、时间和空间的抽象概念来表达。该作品结合数学基本原理及技术的动态演化,通过极快的帧速率和可变的位深度,继续挑战和探索人类的感知阈值。

图源官网

2)The Vinyl Factory and Fact present RYOJI IKEDA immersive audiovisual exhibition

池田通过数学和美学探索了声音和光的本质特征,他借数字系统和计算机美学来处理超过人类视听频率和尺度的信息,使声音可视化。通过编排声音、视觉、材料、物理和数学,池田超越了概念层面,深入研究人类感官和数字技术的极端和无限。他采取了多种形式,从现场表演和沉浸式视听设备,到书籍和光盘;这些年来已经发展到包括他的数据驱动研究。数据标志着池田数据驱动的视听和美学研究的更新,它使我们世界中共存的且抽象的在不同维度的物质形象化、声音化。是从微观到人类,再到宏观的趣味探索。

图源官网

艺术范儿

01

# teamLab

创始人:猪子寿之(Toshiyuki Inoko)

官方网址:https://art.team-lab.cn/

1)Transcending Boundaries

teamLab无界,由艺术团队teamLab创作的没有边界的艺术群组成。设计者认为,没有边界的艺术是有生命力的,会走出房间、与其他的作品产生交流。teamLab的无界艺术作品之间没有界线,时而混合,时而互相影响。而人类也似抽象的艺术那样相互交流,当人们将身体沉浸在无界的艺术之中,用自己的身体去探索世界时,会与他人共同创造出新的体验。

图源官网

2) Megaliths in the Bath House Ruins

项目中的澡堂是近代造的,但不久后就废弃了;它的周围是拥有3000年树龄的森林。设计师将它们彼此视作为不同的空间,它们在无尽的漫长时间里积累、变化又重复着。设计师通过这组巨石的设计,表达由压缩的时空组成的质量,其中时间的流动是变化的。在这里,各种时空交叉重叠。每个巨石都被类似的直立巨石包围着,它们的时空都是相连的。这些时空与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其他巨石代表的时空交叠,使时空内的作品相互影响。艺术品也因人的运动而不断变化。因此,每一刻都是独一无二的。

图源官网

02

# NONE collective

创始人:Gregorio De Luca Comandini,Mauro Pace和Saverio villirillo

官方网址:https://nonecollective.it/

1)Metabole

Metabole是一种动态的雕塑,代表自然界的生物。其动态的肌理象征着在生物层面的研究,宿主在不断的转化和进化中的聚集,如各种元素、人在不断进化中的新陈代谢,它是一种不断重新生成抽象形态的活动过程。这种有机体是由光、自然元素和感官激活的,其动态结构还代表了对社会层面中关于平衡的研究,是公正、反思和公平的反义词的象征。

图源官网

2)J3RR1

J3RR1是通过编程实现的,用于进行持续压力测试的机器。在J3RR1面前,人类感受到的是其散发出的热量、能量和那个它正执行着的、抽象的且不能违背的命令。J3RR1或许表达的是关于机器的诞生、执行及其生命。设计师说,看J3RR1,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倒影。

图源官网

03

# Random International

创始人:Hannes Koch & Florian Ortkrass

官方网址:https://www.random-international.com/

1)SELF AND OTHER

Self and Other是探索自我形象表现和感知的艺术作品。这座雕塑将反射的人体形状转化为光点,通过均匀间隔的玻璃片形成,可以根据不同视角呈现文字到抽象的图像。虽然被照亮、反射的图像在信息上减少了,但它仍然可以保留微妙的视觉细节,这些细节可以增强人类识别自己的能力。当旁观者移动时,他们被照亮、反射出的图像有时会稍微延迟。这项设计尝试传达认同和感知,人们在身体互动时可以探索认知的特点。

图源网络

2)ALGORITHMIC SWARM STUDY / I

作为一个视频装置,ALGORITHMIC SWARM STUDY / I以50多万个对象移动在一起为特色,是以模拟分布式、具体化的智能。这些数字群体研究检查了群体生物固有的复杂运动模式。这些作品传达了集体运动的表达能力,以及它在视觉系统中引发的本能反应。通过简单形式的复杂行为,ALGORITHMIC SWARM STUDY / I模拟了一种代理和生活的感觉。

图源官网

04

# Studio Olafur Eliasson

创始人:Olafur Eliasson领导的独立工作室

官方网址:https://olafureliasson.net/

1)How do we live together

How do we live together通过在天花板上的镜子上安装半环,构成本体与反射物体在视觉上的结合,创造了圆环冲破镜子表面的幻觉。设计将画廊的实际空间与镜子中出现的虚拟空间结合在一起,增强了空间的张力。

图源官网

2) Symbiotic seeing

Symbiotic seeing通过激光将彩色光线投射到周期性释放的雾气中,创造出微型涡流、水流和雾卷在游客头顶盘旋的景象,似大自然中云朵舒卷。站在雾下的游客的体温和运动能影响云雾的状态,使游客参与到环境内的活动与艺术创造的过程中。

图源网络

05

# Raven Kwok

官方网址:http://ravenkwok.com/

1)1194D^3

1194D是Kwok基于有限细分的算法生物之一,它是对在基于四面体的网格环境中共存的多种几何生物进行的实验。2017年,该项目进行了改进和修订,成为沉浸式三屏视听装置,作为由吴玨辉和晏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未来狂想曲艺术展览的1194D ^3装置。其中,整个视觉程序是使用Processing进行编程和生成的。

图源官网

2)Build the Cities

Build the Cities是根据Karma Fields Feat的曲目Build the Cities指导和编程生成的音乐视频。整个音乐视频的每个阶段的基本结构是一个动态细分的立方单元,它能够基于指定的分布模式进行繁殖。为了生成动画歌唱人物(Kerli),作品根据原始素材的深度顺序计算图案。而为了生成城市景观,设计师通过编译生成器,形成建筑物随机鸟瞰图的图像。整个音乐视频都通过编程生成,在创作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轻微的辐射模糊效果。

图源官网

新媒体艺术利用数据与美学,将人的活动体验与设计对象、主题、空间结合,将“多维”诠释得淋漓尽致。除空间变得多维以外,人类的感知与创意的思想也变得多维化。新媒体艺术本身也在“多维”的演化之中,探索着人类对空间、艺术与思想内容的感知阈值。如James Turrell借超感官知觉实验“Ganzfeld”设计的GANZFELDS、Ryoji Ikeda 池田亮司通过Datamatics中高度的视听变化频率,探索人体感知与抽象数据转化的潜力。

或许新媒体艺术正用它的方式,借科技拓宽着人类的视听阈值,借艺术延展人类的思想边界。

上期回顾:深度 | 用魔法重塑空间,新媒体艺术是怎么做到的?(上篇)


END

声明

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

编译版权归思泽设计所有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编辑 茅晓婷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