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作文 · 时评素材、文物匠人、文化传承、中国 IP 及五个写作技巧(打印版)
发布于 2021-01-17 18:39
众所周知,绚烂悠久的文化资源往往因时间的流转、空间的变换而遭受损失。我们之所以还能穿越历史的滚滚尘烟,汲取千年文化中蕴含的力量,在文化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正是要感谢文化传承者们,向文物“匠人”们致敬。因为正是他们的坚守与初心,才使我们有机会通过器物之美,穿越千年时光,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因此,工匠精神不应只局限于文物保护领域,也应成为各行各业达成共识的价值标尺。
【时代警语】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灿若星河、绵延闪耀,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深厚底气。一代代大国工匠们用薪火相传的工匠精神守护的不仅仅是器物,更是我们文化的自信心、民族的根与魂。
【相关积累】
文化传承:找到传统与“网红”的契合之处
(开宗明义,题目即观点,提出优选方案。)
①传承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从战略全局上作出了高瞻远瞩的规划和部署,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文化传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因为这直接关乎着实现“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的宏伟目标。(开篇从国家战略高度引出话题,提出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②事实上,文化传承在今天,不只是传统意义上对国学文化的继承,也包括在网络文化、国际交流文化氛围等新的文化场域中的“创造性传承”。这也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对传统文化中哪些内容的传承,将对年轻人更有现实意义?
④再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找到其中与新时代青年文化热点契合之处。比如,近年在年轻人中流行的“博物馆热”,就是很值得品味的典型案例。
⑤曾经在不少人的认知中,存在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刻板印象,认为这些都是无趣的“老古董”,但近年兴起的一些新的文化样态则改变了这些成见。
⑦另外,对传统文化中知识性较强的文化元素的传承,对年轻人参与构建文化强国也有现实意义。比如,近年在年轻人中流行的汉服文化与京剧文化,还是有一定“入场门槛”的。即便很多年轻人是被汉服的华美靓丽与京剧的精彩表演所点燃的兴趣,他们也会由兴趣入手,去了解它们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知识。通过喜欢汉服而喜欢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进而去研读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年轻人也不在少数。知识性与专业性,是传承传统文化中必备的要素,而这也将帮助更多年轻人热衷探索文化世界的奥秘,对提高年轻人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大有裨益。(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激发兴趣,通过知识性与专业性的提升来推动传播。)
⑧经过上述对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承,年轻人将成为构建文化强国的重要力量。为了让传承传统文化的举措进一步助力文化强国的建设,有必要至少做好两个方面的事情。
⑨首先,就是做好传承传统文化的“多方位”与“全覆盖”工作。虽然一些传统文化要素吸引了广大年轻人,但不可否认,其中有不少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那些受教育程度较低、身居偏远小城市或县城、农村的年轻人,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与传承传统文化,其实还是一个未知数。我们不能忽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通过网络文化传播,义务阶段教育与媒体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应当在最大程度上让他们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未来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群体。(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最大限度地突破地缘以及文化限制,最大程度地扩大参与人群。)
⑩再者,还要兼顾好传承传统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关系。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要从世界文化之林中正确评估自己的身份与处境,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增强自我认同感,并且获得更加开放的文化心态。比如,近年在互联网上,一些中国年轻网民把古汉语、中国历史地图之类的视频公开发布,并且与外国网友密切互动——这样做并不是一种“文化炫耀”,而是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交流。年轻人在汲取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传播中国文化形象,对塑造更好的国家形象与建设文化强国都有现实作用。(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最大程度地兼顾传承以及国际交流,最大程度地扩大文化影响。)
来源:2020年12月03日 中国青年报
作者:孙佳山、肖涵予
我们不能忽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通过网络文化传播,义务阶段教育与媒体宣传等方面的工作,应当在最大程度上让他们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成为未来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群体。
让年轻人讲述“可触摸的中国”
2011年,中国开始在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投放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将中国面孔投向“世界的十字路口”这一举措,被视作中国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公共外交的尝试。
从时代广场宣传片投放到李子柒走红,这十年是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飞速提升的十年,同时也是对外传播意识形态和话语方式悄然变化的十年。十年前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的面孔是姚明、袁隆平和杨利伟,十年之后出现在全球互联网用户面前的是李子柒、办公室小野和滇西小哥。“主角”变化的背后,暗合了数字媒体兴起所带来的对外传播话语方式转型。
在Facebook这样的社交媒体和YouTube、TikTok等视频内容生产平台成为主导互联网流量的入口时,年轻的互联网内容生产者责无旁贷地接过大旗,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新生力量。
为什么是年轻人?首先是因为他们对互联网平台的话语体系和叙事方式更为熟悉。相较于从传统媒体生产与消费环境中迁移而来的“数字移民”,伴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长大的年轻人作为“数字原住民”更熟悉数字媒体的表达逻辑,所生产的内容更贴合目标受众的需求。
其次,随着YouTube和TikTok等视频平台的兴起,互联网变得日益“可视化”。相较于文字,视频内容天然具备更强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更容易被语言不通的不同文化社群理解。因此,习惯于使用YouTube和TikTok的年轻人更容易借助视觉文本生产的内容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触及并打动海外受众。
第三,年轻的互联网内容生产者成长于更为现代和开放的中国,因此这一代人的生活经验更容易与海外受众对话,这使得他们生产的内容贴近现实,富有生活情趣。无论是李子柒视频中呈现的中国乡村生活,还是办公室小野对于现代都市青年生活的刻画,都包含了传统的形象宣传片较为标签化的叙事中难以寻觅的生活化场景,这种场景也同样更容易与海外年轻人产生共鸣。
因此,数字媒体的话语逻辑、视频文本的跨文化特性与年轻人独特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互联网时代对外传播的一条新路。对于没有过于沉重的历史包袱和苦难记忆的90后和00后而言,他们能够以更加自信和轻松的风格进行自我表达。他们在不经意间也将中国年轻人对于生活和时代的理解融入作品之中,讲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中国故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从时代广场宣传片投放到李子柒等博主大火的十年,正是传统大众传播向互联网分众传播的转变,也是中国故事从单一的国家叙事主导向多元主体参与叙事建构的转变。如果说传统的对外传播是回应式的,更多是为了消除偏见、回应争议、改变海外媒体涉华报道中形成的刻板印象而展开,那么以年轻人为主导的对外传播则是建构式的,更多是为了讲述故事、分享体验。
如果说十年前的形象宣传片还会让海外受众觉得有些距离感,那么如今大火的李子柒和办公室小野则真正带来了一幅“可触摸”的中国图景,让海外受众能够从更贴近中国人现实生活的景象中重新理解一个“日常化”的中国,以及新一代中国年轻人理解生活和世界的方式。
对于生长在数字媒体时代的年轻人而言,上B站刷抖音已经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在他们深度参与并理解视频文本的内容逻辑之后,必然会有更多诸如李子柒和办公室小野这样的年轻人走向海外,成为这种“日常化”中国故事的新一代讲述者。
来源:2020年12月03日 中国青年报社
中国IP“出圈”吸粉靠你了
绚烂悠久的文化与现代化生活方式之间往往因时间、空间而存在隔膜,打破隔膜是使中国文化焕发青春的关键所在。在新媒体与新创意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思考如何让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现实,如何将文化记忆和情感记忆融入现代生活。日前,既蕴含水乡文化又巧妙融合时尚元素的绍兴Q版乌毡帽风靡一时,这种现象告诉我们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注重创新。这就需要青年寻求最佳融合方式,借助新型科技手段有效诠释经典,激发人们的认同感,从而实现中国文化的华丽转身。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青年们积极参与、勇担责任、科学创新的努力下,中国文化一定会拥有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中国IP“出圈”吸粉靠你了
(开宗明义,题目即观点,唤醒责任感。)
①酿桃花酒、刺绣、砌窑……90后博主李子柒火了,成为中国文化汪洋大海中涌动起的一朵时代浪花,美丽了中国,影响了世界。让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年轻人一浪接一浪,做得不错,也依旧任重道远。
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的这些文化愿景,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要让中国的文化IP立起来、“出圈”、吸粉。这要求青年人充分发挥创造性,发掘文化中的亮点,把软实力转化成硬资产。(开篇以李子柒为例引出话题,提出传播中国文化需要青年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③让“传统”与“潮流”擦出火花,这届年轻人是文化的消费者,也是创造者。鎏金、砖红、胭脂粉……近几年,故宫建筑上的颜色化身爆款口红,600岁的故宫成了新潮的文创“网红”;借助动漫制作的新技术,孙大圣、哪吒和姜太公等“老牌英雄”,能肩并肩再次开拓中国的“封神宇宙”……神仙接地气,文化有活力,将传统文化的瑰宝和当代特色相结合,形成新的潮流和时尚,我们用有情怀又接地气的新方式,挖掘出中国文化的更多可能,在各个领域掀起层层浪花。(参与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一:青年是文化的消费者和创造者,能够将传统文化瑰宝与当代特色融合。)
④让中国文化“出圈”吸粉,这届年轻人为什么行?青年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又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还有玩转科技的硬实力。AI技术下的兵马俑动了起来、高校文化月饼和诗词歌赋撞了个满怀、“云上博物馆”让文物瑰宝的前世今生近在眼前……年轻人“脑洞”大开、创意加持,带着创新的冲动和勇气,让中国文化变得鲜活有趣,有了更多被了解和喜爱的可能。(参与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二:青年是思考者和执行者,能够将创造力与科技实力融合。)
⑤让文化涌动强劲生命力,离不开年轻人真正读懂中国文化。全国各地年轻的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多、《诗词大会》《朗读者》等节目展现出年轻人对文化的探索与热爱……“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只有真正沉下心走进我们的文化,让历史的高峰和时代的先锋并成一条线,才能不断产生新认识、涌现新灵感,以史为鉴、照见未来,让中国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参与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三:青年是继承者和开拓者,能够将热爱与探索结合。)
⑥穿越历史尘烟,我们在千年文化中汲取力量;通向未来之路,我们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奋斗征程上精神昂扬。来,一起在文化的旷野中栽种树木,在文化的海洋里乘风破浪。(照应题目,呼吁展望。)
“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只有真正沉下心走进我们的文化,让历史的高峰和时代的先锋并成一条线,才能不断产生新认识、涌现新灵感,以史为鉴、照见未来,让中国文化传播得更远更广。
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之美”
新兴娱乐样式和传媒正在将传统艺术和年轻人的时尚连接起来,年轻人都爱美,对他们来说,传统文化不仅并不老旧过时,而且还具有不可取代的魅力。随着青年人才国际流动日渐活跃,文化认同迫切性也将越来越突出。一旦有机会表现出文化血脉中的美,海外华裔就会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生力军,这与国内青年文化现象其实是同一趋势不同侧面。(4月17日 《人民日报》)
文化传承是对文化继承、传播和创新的过程。青年群体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过去,常有人喟叹:我们的青年群体沉迷于社交媒体、网络游戏这样的流行文化,却对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兴趣缺缺,导致许多历史悠久、传承厚重的艺术和技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而最近一段时期,发生在传统文化领域的一系列热点事件让我们见证了“青年力量”的觉醒,传统之美在青年人群中越来越有市场。
青春版《牡丹亭》将曲高和寡的昆剧从北京大学校园推向全国剧场,十余年常演不衰;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开发和新媒体产品的运营博得广泛赞誉,相关纪录片广受好评;而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走红,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汇集互联网最年轻群体的B站,《国家宝藏》播放量轻松突破千万,铺天盖地的“感谢”弹幕和正能量评论让节目的主创人员深受感动,更诞生了无数自愿帮助节目推广的“自来水”,成为《国家宝藏》现象级大火的“幕后推手”。
如果说粽子、豆腐脑的“甜咸之争”反映了年轻一代追求文化认同、达成文化共识的过程,那么“国学热”“汉服热”则体现着青年群体由外及里、由浅入深地树立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的愿景。或许他们一开始只是喜欢上了古代服饰的外表,而当他们真正将汉服穿上身,就会明白唯有庄重的仪态、优雅的谈吐才能与之相配,就会在持续深入的学习中感受文化血脉的精神共鸣,探索传统与时尚相互融合的新路。当今的年轻人,对美有着强烈的追求,当他们意识到戏曲、器物、诗词、华服之中所蕴含的美,感受到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和改良者。
如今,“90后”“00后”正日渐成为现代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多以独立、新潮、现代化和充满创造力的面貌示人。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他们需要更直观更亲切的阐释和引导。因此,我们要按照青年的理解和喜好,把握核心传承的基础,探索与时代同步的表达方式,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消除隔阂,以更通俗的形式去获得认同,让传统文化更加时尚也更有温度,焕发出“青春之美”。
画人像,眼睛很重要!轮廓具备,只有眼睛画得像了,那人物才活得起来;写作亦是如此,如果同学们作文仅满足于不跑题,没语病,那就像一个挺帅气的人,一直闭着眼睛,总让人觉得缺少一点精气神。请张开你那漂亮的大眼睛吧!它会给你的考场作文平添一份灵气,陡增几许姿色,带来许多魅力。那么怎样才能“张开你漂亮的大眼睛”呢?一句话,就是在作文中展示自己“亮点”。
何谓“亮点”?“亮点”的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大的方面说,它可以是一个深远、精湛的意境,一个巧妙的、多少带有几分“俏劲”的构思,从小的方面说,它可以是一个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可以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好句,可以是一个用得很有个性的词,可以是一个精练出来的字,甚至可以是一个别具风采的标点……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作文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在文章中有一两处让阅卷老师眼睛发亮的闪光点,可以起到“一语扛起千斤鼎”的效果。
作为考生,此时此刻,最应该想的就是,在考场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思维活跃的,使之工于构思;语言丰富的,使之精于表达;思想深刻的,使之开掘内涵……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最适于发展的“亮点”是语言,高考作文阅卷,就十分重视考生们的语言功力。有的考生善用生动的词语和灵活的句式,使人读来眼睛一亮,这就是亮点,亮点多了,就容易获得加分。
01
亮出题目
常言道:“题好一半文”,“人靠衣装,文靠题装”。一个亮丽的题目给人以悦目之感,给人以击节之叹,给人以回味之思,会让评卷者对尚未谋面的文章顿生好感。拟题的技巧多种多样。下面介绍四种最容易操作,绝对可资参考的方法。
(一)适当地运用某种修辞方法,为自己的文章拟题。如话题为“依靠”,一个学生就就运用比喻把题目拟为《翅膀下的风》,很耐人寻味。再如话题为“生命的价值”,一个学生就运用比拟的把题目拟为《焕发生命的色彩》,很醒人耳目。其中,利用修辞是一个巧妙方法。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拟题目也是一样,修辞会让题目异彩飞扬。再如话题为良心,一个学生就运用以物拟物的方法将题目拟为《“良心”的味道》,很启人心智。等都用了修辞格。
(三)化用前人的名言名句、诗句词句作为题目,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古人有“又是一年春草绿”,笔者在为自己写的一篇专为考生们写的文章拟题时,就化用过一次,将题目拟为《又是希望与焦虑相伴时》,好像够醒目的。笔者曾经写过一篇知道学生们应该敢于忍痛割爱要学会剪裁的文章时,题目拟为《留一把金剪给自己》,一个学生在写“距离”这样一个话题作文时,仿拟了一下,将题目腻味《留一片飘渺给自己》,好像也够抓人的。
(四)利用自己文章中最得意的一句话作为题目,是一种最便捷也最能获得效果的方法。
02
亮出开头
清人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敢去弃。”文章开头一般要“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或引用经典诗文,或采用含蓄隽永语句。开头的方法很多,在距离高考时日已经不多了的今天,介绍两种最容易操作也最能获得好的效果的方法。
(一)采用“排比句式切题法”,或“设问切题法”。如一个学生的作文《百家争鸣的辉煌》的开头,就运用了“排比句式切题法”:
“仰首是春,俯首是秋,岁月的车轮在无休止的旋转,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折射出多少华夏文明千载的辉煌。在如此丰厚的历史财富中,什么才是真正的辉煌?”
读这样的开头,真的就有如同展现给阅卷者的第一缕“阳光”,他怎能不“惊”呢?
再如另一个学生的作文《拥抱自己的生命》的开头:
“一片枯叶坦然地随风而逝,不留恋枝条那份厚重的承载,飘出落叶流转那一刻恣意地飞扬。一颗流星执意要转瞬即逝,不期望众星般在天际永恒地闪烁,划下流星飞逝那一刻动人的闪光。一轮烈日坚持每日西落,不贪图高空悬挂那种醉人的高高在上,留下落日残照那一刻无与伦比的辉煌。当个性与世俗有违,不必过分地对自我约束,张扬一份个性,我要拥抱我自己的生命。”
读这样的开头,真的就有如展示给阅卷者第一个微笑,他怎忍“去弃”呢?
(二)类比切题法。
在2003年前曾经接待过一个外班的学生,高高大大的一个大男孩,见了我浑身得瑟着。我问他:“怎么了?”他说:“不会写作文。”我安慰他:“没事,老师就会写作文。”我又问他:“最怕的是哪?”他说:“开头。”我又安慰他:“没事,老师最会的就是开头。”于是我就对他说:
“文章开头,如果找不到更好的突破了,就看看窗外。天是蓝的,树是绿的,草是青的;如果幸运,兴许还会有一队白鸽响者鸽哨滑过湛蓝的晴空……看到这一切,你至少会知道:‘真好,我还活着!继而,你就让它们作出点‘牺牲’;说这些还不够,你还完全可以由眼前的“蓝天”、“绿树”、“小草”,推而广之,联想到了“高山”、“小溪”、“森林”、“流泉”、“飞瀑”、“雄鹰”,多着那,让它们作为类体,他们是很‘乖’的,是从来也不会反抗的;采用‘类比切题’的方法。”
他懂了。于是在那年的高考,面对着“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话题时,他就这样做了,于是写下了下面的文字:
太阳的心中没有亲疏,把它的光辉洒到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幽兰的心中没有亲疏,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同样要跋涉到深谷,才能感受到它的芬芳;博爱之人的心中也没有亲疏,亲疏关系也不能影响到他们对忍知的判断,于是人们称他们为智者为圣人。
那一年他的高考作文,得了58分,事后他告诉我:这是他的作文分数的最高记录。
03
亮出语言
语言是文章的材料。准确、得体、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才能构建起漂亮的“高楼大厦”。有人认为自己语言平淡,没天才。这是借口。其实每个人平时无拘无束地同父母亲友同学聊天的时候,语言都比作文生动。而面对试卷就放不开了,越拘谨越没词儿。文采不是花里胡哨,不是胡聊乱侃。文采是从心里流出来的真诚、自然、优美、机智和幽默。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怀而已。在你记叙、抒情、议论的时候,你的学识、见识、个性、修养、趣味、神韵也同时往外流,这就是言为心声,这就是文采。
“于是,在盈盈月光下,我掬一捧最轻的;在灼灼红叶间,我拾一片最暖的;在萋萋芳草处,我摘一束最灿的;在漫漫人生中,我取一份最重的——个性!”
多么富有灵性的文字!让我们都来感谢自然,热爱自然吧,要知道最蹩脚的景物描写也比枯燥干瘪的议论更加能够扣动人的心弦。“盈盈”“灼灼”“萋萋”充分利用叠字的表达效果,音律和谐,耐人寻味;“掬”“拾”“摘”等动词的选用简单而又生动、传神,不失生趣,令人浮想联翩。透过纸背,似乎看到了一个用“不约束的心”“采撷霞光”的掩卷遐思的少女形象。这种非常自然的语言不仅有了情感,有了意蕴,而且有了品位,有了亮点。
回味咀嚼一下历年的高考佳作,我们不难发现,其语言往往有整散结合、蕴含哲理、融入真情、长于修辞、巧用诗文名句等特点。
如《一路前行》中有这样一段:
“挫折与痛苦结伴而来。然而这痛苦,不仅仅源于挫折本身,更多的是来自于内心对待它的态度与意志。一次轻创,可以摧毁怯懦的人,‘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丧失坚持下去重新来过的勇气,也同样可以成就顽强的人,‘水激石则鸣,人激志更宏’,点燃勇往直前、厚积薄发的斗志……”
再如《自由》一文中小作者在文章的关键处这样写道:
“这正如鱼儿在水中自由的游弋,但始终逃不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圈;花儿在春天恣情的绽放,但始终摆脱不了凋零的命运。真正的自由要建立在合理的规范之内,这规范是法律法规,是传统习俗。它看似束缚了人们的自由,实际上却是自由的守护神。” 可见,语言美而并不漏雕饰的痕迹,人人都能做到,只要你用心去琢磨,!
04
亮出细节
如果说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那么细节就是人物的血肉;如果一篇文章只有泛泛的叙述而没有细致的描摹,那么往往是无法触动读者心灵的。也许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图景的刻画,都会成为文章的最动人处,就像是“张开了漂亮的大眼睛”。
一个学生在《依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
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每个小孩子,都是乘着小船来到世上的。乘着梦的小舟,半梦半醒,摇晃摇晃漂洋过海渡过忘川,来到世上的孩子做的第一件事是放声啼哭,两只小手紧攥成拳,似乎想握住什么,手舞足踢的姿势传递出心里的不安。年轻的母亲把孩子拥入怀中,小小的生命有了依凭,哭声渐止。
细腻的笔触,瞬间便把生命与“依靠”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把阅卷着的心紧紧扎住了。
05
亮出材料
在议论文论述中,要做到“有理有据,层层深入”,必须要有充足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有人问:写议论文,是否举的事例多就叫材料丰富?不是。如果论证过程是层层推进,步步加深,每层都有事例做论据,不嫌多,因为每个事例各司一职。如果为了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却举了一大堆同类的例子,大同小异,作用雷同,这不但不叫丰富,反而让人觉得重复,罗列,堆砌,既单薄又肤浅,甚至给人以凑数的感觉,不如只留两个精品为好。熟、俗、怪、僻的材料要尽可能地避而远之。但旧材料也还是可“以旧翻新”,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的;所谓“旧瓶装新酒”,指的就是这吧。
如一个学生在《拥抱自己的生命》一文中,论述个性需要张扬时,就选用了看似很旧很旧的材料,他这样写道:
总是想起阮籍那旷世的狂放不羁,令古今多少人慨叹!它在乱世昏君征召时连醉数日不醒,他为母亲守孝时不戒酒肉,却在陵前号啕大哭以至人事不省。他跳出世俗的泥淖,任自我个性张扬,然而谁又能说他仿佛很猖狂的行为没有令他坚守自己的节操,没有尽释那至纯至真的爱母之情?总是想起李白在朝上伸脚向前,要高力士当众脱靴的一幕。他没有约束自己对小人不屑的心,傲骨一挺,任谁能使其不得开心颜?他们任自己的个性张扬在不受约束的心海之上,于是坚守了自己的本性,拥抱了自己的生命。”
再如一个学生在写由下面的一则材料而引发出的思考时,选用的材料可以说都有点“老掉牙”了:李素丽、袁隆平、陈景润。甚至有人还会说:“都啥年月了,写他们还能写出‘花’来吗!”笔者要告戒考生门的是:能!先看材料:
诗人马力华在藏北旅行,她借住在仓姆决家。仓姆决家生活很苦,在这样的环境中借宿,诗人有许多的优越感,她很可怜仓姆决。可诗人错了。在她们的交谈中,仓姆决拉着诗人的手,连连说道:“可怜的!可怜的!”她认为一个到处奔波的女人是世上最苦的女人。诗人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没有可怜的人,因为不可能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可怜的标准。
再来看看学生,是如何运用被许多人“鄙夷”的材料,编织出来的美文吧:
幸福与可怜,从来就没有统一的标准,也不会有通用的标准。老话讲得好“天子永远也感受不到平民百姓的快乐”,说得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幸福也好,可怜也罢,只要你自己觉得快乐觉得“值”,就“咬定青山不松口”一直幸福下去快乐下去好了。陈景润欣赏不了流行音乐,也体会不到迪斯高那高亢旋律带给人的刺激与欢乐,那又怎么样?他的生活照样是凝重的是充实的!李素丽从没有过诗人将一腔激情铺展在纸上的那种成就感,也感受不到白领丽人们生活中的那种端庄与优越,那又怎么样?她的微笑照样是甜蜜的是温暖的!袁隆平一定不会有自己驾车去兜风去郊游过一个与蓝天白云对话的周末的感受,他甚至连一件像样的西服都没有,但那又怎么样?他的忙碌照样有收获照样放射出耀眼的光华!人各有志,各有各的活法;再也不要以自己的快乐去低估别人的生活与追求,也不要以别人的优越轻觑自己的奋斗与拼搏!
由此可见,写散文化的议论文,议论文散文化,并不在于材料有多么多么的新,多么多么的奇,多么多么的“冷”。要知道“透彻本身就是美”!古罗马的哲学家朗加纳斯曾经讲过:“美妙的措辞,就是思想特有的光辉。”他还曾讲过:“思想宏通的人,语言自然宏通;卓越的语言永远属于卓越的心灵。”尽快地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吧!在自己原有的思维层次上,尽可能地多想想,力争在考前的最后冲刺中使自己早日拥有了一颗“透彻”的心灵,于是,在考试的最后一搏中,将“透彻”的心灵中必将散射出来的“特有的光辉”铺展在稿纸上!
ID:zwxk66
高考加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