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B端产品设计精髓——从0到1建构企业级的数智化产品》读书笔记

发布于 2021-01-18 13:09

所以今天又重新整理了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并将它分享出来~~

 

笔记:

第1部分:客户、用户与产品

第1部分就开门见山地提出“客户≠用户”的观点,提炼的“四层认识”的方法(工作心态、职业特征、岗位特征、独特的用户成长轨迹)来认识B端用户,这是一个很清晰也很有实操性的方法。 

B端客户

认识B端客户,由于B端客户大多数是企业及一些公共组织,所以,我们一般认为认识B端客户从认识企业开始,这其中包括现代企业的诞生、现代企业的特征、认识企业需求。其中认识企业需求又按照资源(人、财、物、客)、业务(将大多工作提炼出固定流程和规范及对流程的优化和改造)

认识现代企业的诞生和特征,这两个描述虽然是从大的方向去看企业,但是过于宏观,如果从企业发展史、企业特征去看可能更为合适。对于企业需求的认识,按照核心要素及业务流程的角度去认识企业需求还是很有借鉴意义。


由于服务的客户更加偏制造业,所以我将人、财、物、客改为了“人机料法环测”,从这六方面去思考客户的需求。


B端用户

前置思想:对应的是职业人而非自由人。

补充:正是由于B端用户多为职业人,所以就不会像做C端产品时一样以性别/年龄/喜好等特质来分群,而是以角色/权利/义务来分群。需求分析也不再基于自然人性,而更多是基于角色需要。

四层认识来深刻理解B端用户:

第一层:工作心态

在一个企业大部分是第一类普通劳动者(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挣钱养家,只做该做的事),所以针对这样的用户,好的B端产品需要有一些基本特征。

(1)任务明确

(2)界面简单直观

(3)聚焦当前工作

(4)操作简单直接

(5)交互与界面模式统一

(6)对复杂操作的引导足够强

(7)对重要操作要有明确预警与结果反馈

除此之外,我们必须认识到企业还会有一些奋斗者(如高管、老板等),给他们设计产品时,不能局限于产品本身,还要有更多关联功能和穿透信息,以满足奋斗者的探索精神和解决深度问题的需要。

第二层认识:职业特征

在做B端产品时,就要搞清楚用户的基本职业、知识背景、工作语境和工作习惯。使用户感觉一切都似曾相识,无需大量学习,稍微熟悉就可以适应,并快速完成他的工作。

 

第三层认识:岗位特性

1.      工作内容(工作的内容、机制、处理方式、完成方式、评估方式以及相关岗位)

2.      工作场景(何时工作、在哪里工作以及怎么工作、了解工作的困难、压力、强度、周期等重要指标)

一个较为复杂的B端产品可能会涉及到这四类线上用户:Decision Maker 决策者,Primary User 主要使用者, Secondary User 次要使用者,Tertiary User 间接使用者。(一个简单的B端产品不一定都会有这四类用户;而越是复杂的产品越可能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就越难抓到设计重点)

  • 满足决策者的需要是做好B端产品的前提;

  •  主要使用者就非常接近于C端“用户”的概念,他们是真正频繁使用产品的人,如果真的要提高使用感,应该在他们身上下功夫。

  • 次要使用者相对于主要使用者而言,使用频次相对更低一些,用到的功能也比较少,往往只在某一个流程中间涉及少量操作。对于他们而言,能简单快速找到自己的任务并顺利完成就可以了。

  • 间接使用者是指不直接使用产品但会被产品影响或是影响产品的第三方;在设计过程中如果有资源和精力,可以兼顾他们的需求。

当在需求的海洋里窒息的时候,清晰的用户分类可以让产品始终保持清醒,将有限的精力和资源用到最重要的两类用户身上:决策者和主要使用者。

 

第四层:独特的用户成长轨迹

与C端产品不同,B端用户往往都会成长为熟手(熟练地使用某些功能,但同时对其他功能一无所有),所以在设计B端产品时,我们要更多地考虑一名熟手用户的特征和诉求,以提高产品设计效率。

举例很形象:如设计日期录入功能,C端更注重的是引导性,更多会显示日历供选择,而B端光有日历是远远不够的,用户更多需要高效、连续的录入方式,所以还需支持键盘直接录入,并且需要支持多种格式。

除了为熟手设计的功能外,B端产品也会存在着一些重点考虑新手、中间用户的场景。对于一些周期性使用的功能,可以参考C端产品设计方法,以中间用户为目标,设计引导性、说明性更好的界面与功能。

B端产品

演化历程:传统产品—电算化产品—企业信息化产品—企业数字化产品


B端产品必须是社会化的,不能局限于产品自身的使用者,还要考虑外部用户、非使用者的信息传输。

作为B端产品的设计者,我们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企业、理解业务、理解商业模式,将这些理解更好地转化为设计,为客户、用户创造价值、带来便利。

 

第2部分 从业务需求到设计

思考模式:设计一个产品,本质上是设计用户在一些特定场景、特定目标下的使用过程,是设计一系列分散的或者聚合的服务。 

必须真正“懂”业务 

  • 必须真正“懂”业务。

  • 用户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 传统的用户研究方法依然有效(问卷、用户访谈、焦点小组……)

  •  多听、多看、多分析才是真正逐步抓住和理解B端场景的核心方法。

  • 考虑到B端的特殊性,在调研过程中尽可能规避一些并不重要,但是在调研人员角度看可能会觉得敏感的问题。

  •  无论是C端还是B端,相关的法律文档一定要准备妥当。尤其在B端这样竞争激烈、敏感度高的行业,一定要在法律层面有比较充分的认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

  • 利用数据做分析

  • 主要分析两个方面    (产品设计和业务设计)

  • 在充分借鉴、学习的基础上,再提炼和创新,在自身产品定位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才是一个比较务实的、比较现实的产品设计路径。

场景驱动的设计

在产品设计早期,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与描述业务需求,我们会将各种需求文档进行场景化、具象化的设计与描述,再结合相匹配的产品概念原型模块,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整个过程内部称之为用户体验需求建模。

场景划分的常见维度

  • 高频业务

  • 公共模块

  • 主流程(和高频业务有很多重合之处)

  • 特定角色

  • 细分场景

  • 场景的来源

  • 基于现场研究,从下而上

  • 只有贴近用户,不断与用户互动的场景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场景不在于表达形式的丰富和完整,而在于可视化的清晰程度,不过不建议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场景的来源 :

1、基于现场研究,从下而上

2、只有贴近用户,不断与用户互动的场景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产品的信息架构 

标准产品与个性化的平衡

 

处理标准化与个性化关系的策略

1.      标品+个性化

2.      几套模式供客/用户选择

3.      不做标品

 

定义产品风格

  • 注重产品品牌的力量

  • 逐渐形成产品的设计规范(跟随产品成长,从案例到规范级再到指导原则)

 

第3部分 经典的B端设计模式


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升,这些经典的设计模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甚至可能消失

多端一体化

这里把老师推荐给我的阅读内容《Zen of Palm》推荐给大家

设计前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 

第4部分 智能服务的设计探索 

智能系统会代替和颠覆传统的信息系统,智能系统将呈现完全不同的产品形态。 

 

 

B端产品相对于C端产品来说,业务场景,功能逻辑,用户构成等各方面大多都会更复杂一些,在业务理解/产品认知/交互能力/逻辑思维层面上都很具有挑战性。

 




一直都在认真生活的浅倩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