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及作业(十一)
发布于 2021-10-14 08:10
落实“双减”政策文件的根本保障,在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强化作业等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只有向课堂要质量,才能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效率,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师们要认真守住教育教学的底线。“如何平衡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成绩提高与作业量减少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老师们需要好好把握的问题。”
为了促进教学规范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我工作室成员对新学期教学计划进行了详细的安排:
工作室成员一致认为,“双减”给孩子减负,实际上是给老师“出考题”,老师要自我“增压”:进行教学上的创新、规范教学设计、精讲精练,让学生在课内学得好、学得足;减量增效。
我们将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教育努力做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PART
1
课件
PART
2
知识点
一、声音的产生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例如: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敲鼓时,鼓面在振动;蟋蟀在鸣叫时,翅膀在振动。
物体振动一定发声,但人耳未必能听到。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声源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
3. 常见发声体的发声原因
发声体 | 发声原因 |
蟋蟀 | 翅膀相互摩擦而振动发声 |
蝉 | 腹部的两个鼓膜振动发声 |
鸟 | 鸣管振动发声 |
蚊子、蜜蜂、苍蝇 | 翅膀振动发声 |
弦乐器(小提琴、二胡、琵琶) | 弦的振动发声 |
管乐器(笛子、萧) | 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 |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通过固体、液体、气体向外传播。
2.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的物质叫做介质;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本结论的得出运用了科学推理的方法。
宇航员在太空中,即使面对面,也要通过无线电设备进行通话。
3.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把它叫做声波。
声源振动时,引起周围介质的相应振动,在介质中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间的波动向四周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三、声速
1.声速:声音在介质中中传播的速度。
2.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3.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是指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
(2)声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每升高1℃,声音在空气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约增加0.6m。
注意:不能认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如V软木=500m/s,V水=1500m/s,即V软木<V水。
4.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利用回声可以测距离和深度。
5. 人耳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低于0.1s时,回声就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6. 在研究物体振动发声时用到了转换法,将不易观察到的细微现象,形象直观的显现出来。
四、人耳怎样听到声音
1.人耳构造:人耳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部分构成;内耳由耳蜗等构成。
2.人耳各部分作用:耳廓把外界的声波收集,经外耳道传入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再将这种振动传给与它相连的听小骨;听小骨再将振动传给耳蜗和半规管,经处理后传至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将信号传到大脑产生听觉。
3.听到声音的条件:(1)有声源;(2)振动频率在听觉范围;(3)有传播介质;(4)听觉正常。
4.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发声体发出声音→介质传声→耳朵听声。其中任何一个阶段被阻断,都将听不到声音,人耳听觉障碍如果是传导障碍,一般可用骨传导来帮助听到声音,如果是神经性耳聋,不易治愈。
5.骨传导
声音可以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物理学中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觉的人可以通过骨传导来听声音。
骨传导的原理是固体可以传声。
6. 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造成了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度以及其它特征也就不同,这就是双耳效应。正是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声音的方位。
一、基础练、明易错 (保分班)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是东林学院名联,其中涉及的发声体分别是( )
A.气体、液体、固体 B.气体、气体、固体
C.气体、液体、气体 D.固体、液体、气体
2.按照民间传统习俗,迎亲队伍时常以敲锣打鼓、吹唢呐等方式来营造热闹喜庆的场面。关于唢呐与锣鼓的发声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锣、鼓和唢呐的声音都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B.只有唢呐的声音是因为振动产生的
C.只有鼓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D.只有锣的声音是因为振动而产生的
3.渔民通过播放鱼类喜欢的音乐,将鱼群诱入渔网,鱼儿能听到音乐声说明( )
A.固体能够传声B.液体能够传声C.气体能够传声D.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够传声
4.2025年我国将实现宇航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注满水的较长自来水管的一端,当乙同学用力敲击一次水管的另一端时,甲同学会听到几次敲击声( )
A. 一次 B. 二次 C. 三次 D. 四次
6.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
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墙壁内传播
C.声音在墙壁内传播的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
D.声音的反射,反射后的声音,使原声增强
二、能力练、点方法 (提分班)
7.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只能靠空气传播
C.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D.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8.下列关于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我们能听到远处的雷声,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B.用“土电话”能够交谈,说明固体能够传声
C.雷声来临之前,雷声隆隆不断,这是声音的反射现象
D.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变小
9.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有人建议用以下几个实验,你认为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摸正播放音乐的录音机,发现机身在振动
B.拨动吉他的琴弦,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C.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D.把两个圆纸盒用棉线做成一个“土电话”,可以实现10m内的通话
10.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活动时,同学们体验到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话的声带在振动等一系列现象后,可运用_______(填“归纳”或“分析”)的方法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产生的。
三、培优练、拓思路 (满分班)
11. 小明做了如下的实验:
(1)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电子音乐门铃放在玻璃罩内,可清楚地听到铃声;当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铃声将会________直至_________;停止抽气,并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我们又_________;
(2)这个实验说明真空___________传声。
(3)这里,我们通过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得出探究结论,这种探究方法叫______,又叫理想实验法。
12. 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探究声音如何传播时,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物理学中将这种探究方法称为( )
A.推理法 B.类比法 C.替代法 D.转换法
13.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小明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PART
4
参考答案
1. A 2. A 3. B 4.真空不能传声 5. C 6. D 7. A 8.D 9.D 10.归纳;振动 11.(1)减弱;听不到声音;重新听到声音 (2)不能 (3)推理 12. B 13. C
END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