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设计」
发布于 2021-01-21 02:52
设想存在一种可以精确制造气味、辨识气味的生物,他们之间的交流是依靠气味传输和嗅觉来完成的。为了保存这种转瞬即逝的气味所传达的信息,他们会制作一些小小的不易磨损的标本,并依赖标本在手上的触感来获取这些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气味就是他们的语言,而触感标本就是他们的文字。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一下他们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一片附着于身体的、能够任意改变自身质地以传递信息的薄膜。
用香气的前调、中调和后调来交流信息,想想还挺浪漫。可惜人类没有这个能耐。
在人类社会中,语言是听觉的,文字是视觉的。作为语言符号的形式的语音,其物理属性主要包含四个要素:音强、音长、音高和音色。(事实上,不仅是语音,对于任何声音来说都是如此,比如风声或是鸟鸣)
人类想要表达的概念多种多样,因此与之对应的语音形式也需要是多样的。在语音的四个要素中,为语音形式多样化作出最大贡献的是音色。(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国际音标中的一个符号与以音色这个要素为标准划分出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一一对应,并在音强、音长和音调这三个要素起到区别意义的作用时给原来的符号加上附加符号)
音色在语音中的这种主导地位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设想一下音强、音长和音调这三种因素分别主导语音形式多样性时的情形。
音强主导的语言:从理论上来说,音强发挥作用的情形还可以细分为两种,即绝对音强和相对音强。但在实际使用中,只有相对音强是可行的,因为在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时,说话人语音的音强必然会随之增大。在这种情况下,类似英语中重音的作用被无限放大,且语段中出现轻音、次轻音、中音、次重音、重音等更加严格细致的分类。
音长主导的语言:绝对音长和相对音长似乎都是可行的。在这种情况下,发什么音、强度多大、音高多大都无关紧要,发音的时间成为了至关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在说话的过程中,人类仅仅相当于一台会发声的计时器。
音高主导的语言:在绝对音高和相对音高之间,只有相对音高是较为可靠的,因为每个人的声带状态天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类似汉语中音调的作用被无限放大,每个音节都需要严格控制音高。简单地说,说话如同唱歌。
但总的来看,上述三种虚构语言的发音机制其实都基于对某种单一要素的量的精确把控(因此甚至可以直接化为数字信号),而这对于说话者和听话者来说无疑都是极其困难的。
相较而言,主要基于音色的区别机制则聪明得多。由于造成音色区别的内在因素众多(如决定元音音色的舌位、唇形等,决定辅音音色的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等),且就音色区别的最终表现来看也难以作出简单的归类,因此音色的区别不是线性的,在某种程度上简直可以说是混乱的。但这恰恰为语言提供了方便,因为这种混乱带来的是不同语音形式在听觉上的高度区别对立,而非仅仅是某种单一量度下的线形连续变化。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