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落地,揭秘艺术教育的内在价值
发布于 2021-10-17 10:30
从意见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改革正在转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行,更多开展以培养中小学生音乐、美术、运动等兴趣爱好的非学科类培训,增加美育艺术类、体育运动类、科学创造类、劳动实践类、品德修养类课程占比。
这些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以往校园教育中不被重视的艺术教育学科终于在国家政策层面得到了肯定,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再一次得到凸显和强调。同时,还有一些省市要求各学校优化学生作业的设计,控制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增加布置涵盖德智体美劳内容的基础性作业,让学生们在写作业的同时,接受美育教育的熏陶,以此来提升自身的素质。
1
美的教育是一种价值观教育与情感教育,教会人们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价值世界里,如何学会选择、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生存、进而学会艺术化的生活。
2
据说,日本养殖场就尝试过通过播放音乐提高奶牛的产奶量,若事情属实,大概就是最为有趣的实证之一了。同时,人类的日常活动常常是整体的、融合的,因此审美的、实用的元素往往搅和在一起——我们完全可能因为某个产品的“颜值高”而购买、使用它。工艺美学、生活美学等美学分支学科存在、发展的理由就在于此。
3
1
教育境界的生成与提升
《论语·先进》中所描述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一种至美的教育之境。所以,孔夫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类似情境,我们也不难从苏格拉底与诸弟子的对话等成功教育案例中找到。古今中外尽管教育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但让学习者“如坐春风”之类教育境界之美的奥秘却始终如一。
2
美育是一种对教育异化的救赎
“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主体的自由与解放”,肯定不会只有教育审美化一条路径,但是自觉建立教育活动的审美标准,让学习者为学习活动本身着迷,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教育引导之间的统一与和谐,肯定是实现对孩子们“教育性”尊重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4
总而言之,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美育应该是最没有“用”(实用)的了。不加鉴别地用“用”的思维看待审美、美育之用的观念是极端危险的,在功利主义日益猖獗的当代社会尤其如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