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瓷都自带贼光吗?

发布于 2021-10-18 10:42

有些书值得经常看,《浮生六记》《陶庵梦忆》看五六遍以上,看的多了,记忆也就深刻了,还会发现许多以前没注意的地方。有的时候看到类似的场景,脑海中就会冒出类似的语句出来,发现还挺符合那时候的场景。

例如国庆期间,大家都出去游玩,公园这样的地方更是人山人海,我也不能免俗,为了增长小孩见闻和有更多童年时光,还是要带着出去。例如看到人群席地而坐,帐篷、席子、直接坐在草地上(可惜忘记拍照),脑海中会联想到《陶庵梦忆》这样的虎丘八月半描述:“皆铺毡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看到很多人在湖边自拍,阳乌西下,湖光艳潋,会想到《浮生六记》中芸娘的那句“兽云吞落日”。。。

重温了一下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发现里面一段话挺有意思,现在摘抄如下釉之旧者谓之宝光,釉之新者谓之浮光,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者也。但以暗淡无光谓为历年久远之证,则大不然,彼佳瓷未有无光者……”,“辨浮光之有无,此易事也。若新制之极精者,不唯毫无浮光,且能露出宝光。”这里的浮光,应该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新瓷的贼光,宝光,带有岁月痕迹后的温润如玉般的瓷器光泽,也可说之带有老气感的光泽;可见制作精良的新瓷,也会自带宝光,没有新瓷器的那种贼光。

市面上绝大多数新烧制的瓷器,一眼看去,就是新烧制,那种新瓷特有的光泽,挡都挡不住,也即是火气太旺。这些窑口不想改进吗?手里真没有些原矿吗?没有成堆的,市场上去买几斤几两也是够的,这让我想到了某个有趣的景德镇制瓷者,经常看到某个题材很多人感兴趣,就立马出相同题材的瓷器,从不考虑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有好多次宣传的时候都是拿着以前的一盆青花料,几块原矿石头(还没有成一小堆),说这是原矿的好料,他的瓷器都是用的这个材料。诚然,敢拿出来晒,大概率这些都是原矿材料,且还是不错的,问题是这些材料会用在你的瓷器上面?看成瓷,他的瓷器可没有原矿该有的特征。这是个小插曲了,不过不懂瓷的人非常多,这位靠着嘴巴甜逢人就喊哥喊美女姐姐也吸引了不少人购买。

其实我也有些疑惑,照理说,使用化学料来制瓷,青花料、釉水的纯度很高,如果釉水上的更厚一些,应该也会有较强的光泽(估计仍脱离不了新瓷那种贼光,玻璃化程度高,有可能会有玻璃那种感觉),且比原矿的会更清晰,毕竟纯粹,不知道有没有窑口这么尝试过,会有什么样的成瓷效果。我猜测大概率是没有釉水上的薄的效果好,否则市面上肯定也会大吹特吹了。

《饮流斋说瓷》成书在民国时期,那时候基本都是原矿制瓷,只是料的好坏,搭配的好坏而已。那时候的新瓷有贼光有宝光,可见即使有了原矿料,想烧制出带有宝光的瓷器也不件容易的事情。

这种新瓷带有宝光,体现了材料、胎釉搭配的重要性。在我看来,产生宝光的条件有如下:首先釉水要肥厚,厚了容易生出光泽,但要把握一定的程度,厚了会产生模糊朦胧的特点;其次材料要是原矿,并且要搭配的好。

何为宝光,也即是宝石光,宝石所拥有的那种比较温润的不刺目,看着舒服,有老气感的光泽。恰好见到如下几张图,宣德时期的小件,釉水肥润,看着可人。当你一旦上手,熟悉了这样釉水肥美的瓷器后,再看釉水薄的瓷器,会觉得有些寡淡。宣德小件上的这种光泽,我不清楚是否可以说是宝光了,但就这种光泽看,远比釉水薄的瓷器更加的温润如玉,夸张一点的说是宝光也不为过了。

一件青花瓷,历经几百年的使用后,很容易让人觉得这是件老器物,跟当代刚烧出来的瓷器一对比,更是格外鲜明。(我一直有这样的疑问,当代这些用新材料烧制的新瓷,由于用的材料都是化工提纯料,成瓷后已经是贼光很亮,这种成瓷在用了几十年后,贼光会消失吗?可能是我多想了)有些玩家对这样的老味道非常的着迷,会专门去收集这样的品相相对好一些的民窑老瓷器,进行使用或者欣赏。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存在这样的一群人,把玩老器物进行怀古、慕古,就像以前的人鉴赏古玩古画一样,会有一种时代代入感,有与古人对话的错觉。

对于一些喜欢慕古但对普通民窑瓷器不是很感兴趣的玩家,这也是一个人数不少的群体,应运而生的就是当代茶器界的仿古瓷器了,尽力模仿以前朝代的精美瓷器,来让玩家上手把玩使用,也能起到慕古的作用。当代的青花瓷器市场,应该在分这几个方向在走,仿古或者是创新,亦或者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只要这件瓷器某方面比较特别,能表现出美感,就迟早能吸引人注意,为人所知,当然如果各方面都比较出众,那就更完美了。瓷器的水还是太深了,本人对当代的茶器都玩的不够透彻,就更不敢碰老瓷器了,本人一直走在边玩边琢磨的道路上,相对来说比较喜欢传统的文化,对瓷器带有些老味道也更加的着迷。平时经常会去博物馆、各个古典园林去闲逛,看着这些老器物、带有历史味道的古建筑、景色,会不自觉的有一种亲近感。

我为什么会喜欢玩仿古茶器,除了有一种慕古的心绪外,主要是仿古瓷器有参考物,相对来说更容易进行对比,大不了一一对比,跟博物馆的老瓷器,市面上各大窑口的器物摆放一起对比,总能对比出个所以然来。不可否认的是,针对传统文化的器物,古人的审美是高于当代人的,历经岁月沉淀、许多代人共同认可的器物,肯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韵味在里面,研究这样的器物更有意思。当代的社会节奏太快,物欲横流,诱惑太多,导致许多人都没办法静下心来研究点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

本人之前写的一篇文章《聊聊清仿明的仿古瓷》,那个时期所做的仿古瓷器艺术价值非常之高,但是仔细分析都有一些时代特色在里面,也就是仿古和创新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如果本人财力足够,眼力也足够,肯定想玩精品老瓷器,或者是高仿瓷器,怎奈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只能退而求其次,玩些当代瓷中带点老味道的精品瓷器。

曾几何时,刚拿到文卿的宝相杯时候,本人对这个杯子是拒绝的,釉水是显得肥润,但灰扑扑,这个杯子有种从老仓库里拿出来的感觉,通过底足也就是泥鳅背,以及落款,让人知道这是刚烧出来的瓷器。结果在使用了一个礼拜后,反而是喜欢上了这个杯子,对这个杯子越用越有感觉。目前在这仿永乐三件(压手杯、宝相杯、鸡心杯)上看到了上述宣德小件瓷器上这样的光泽,可能跟仿永宣瓷的釉水上的比其他朝代都厚一些有关(这里有些奇怪,出了这仿永乐三件以后,似乎没再出其他仿永宣的瓷器了,可能是要做的太多了也可能是要还的债太多了)。

后来私聊的一些朋友刚入手文卿的瓷器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感觉,一位朋友描述的比较有意思,私聊的时候说刚拿到鬼谷盖碗的前十分钟是想退货的,在抱着尝试的想法下,用这套盖碗泡茶的时候,突然就癫狂了,看到如玉般的胎釉,之前买的其他青花瓷根本没法比,为之着迷了,之后是越用越喜欢,每次使用都有不同的发现。这个估计就是经典和时装的区别了吧,时装性质的瓷器能够一眼抓住人的眼球,但是经不住把玩,经典的瓷器,第一眼可能不起眼,随着深入使用,会越用越喜欢。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以前的一个梗“拍这洗头水广告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然后衍生出来很多这样的段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搜索一下。

新瓷是不是有宝光还是有贼光,其实有个简单的测试,把手上的瓷器(底足弄上茶垢,有使用的痕迹)拿给普通的完全不懂瓷器的亲戚或者朋友看,不告诉对方这是刚烧制,就问对方这件瓷器的大概烧制时间是什么时候,我估计市面上大部分新瓷都会被他们说成是当代烧制,很少有新烧制的瓷器带有一股老气感,甚至是还带有宝光了。有的时候,看到一些漂亮的老瓷器,想起手上也有类似特征的青花瓷,真是件小确幸。譬如早晨出门,蓝天白云,Today is a wonderful day。



一盏青灯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