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组合拳:专利规避设计与反规避设计
发布于 2021-01-27 16:34
一般认为:创新主攻,专利主守
二般观点:创新亦是防守,专利亦是进攻
专利规避设计或许无法回避,但也是一条创新的快车道
反规避设计是更具前瞻性攻守结合之道
01 价值可感知
为什么要创新,会有N多个理由,但少不了的一个理由就是要从市场获利;为什么要专利,同样会有N多个理由,但少不了的一个理由同样是要从市场获利。企业需要脚踏实地生存与发展,自然会对空中楼阁式的创新和专利敬而远之,但企业也对“不忘初心”的创新和专利充满渴望。从企业长远发展而言,创新和专利要具有前瞻性,能够着眼于未来,但从企业面临的生存现状而言,又需要先更多立足于当下。
打个比方,当告诉他们明天和后天会有大闸蟹吃的时候,肯定有人会问今天中午餐的馒头在哪里?有人会说,饿一顿努力到明天就好了,有人会回应说,努力了就怕也等不到那个不确定的美好明天。立足当下与着眼未来其实并不矛盾,为何今天就不能吃得更好些呢!创新和专利能否助力企业先解决好当下的问题,产出可见的经济效益,让价值可感知。立足当下建立起信心与信任,才能更好地着眼未来。
02 创新组合拳
拳击赛场上,争的不是昙花一现的精彩瞬间,争的是最终的胜出。真正的高手会重视攻防的衔接和转换,在打出每一记漂亮的进攻之前,大都会考虑到对手可能的反击套路,并提前准备好防守之招。有的人只能顾及到眼前的一两招,有的人在思考全场的策略打法,创新也需要组合拳。
面对已经率先研发、布局专利并将产品推向市场的竞争对手,可以考虑两种主要选择。一种是从头开始追赶竞争对手的步伐,其劣势不言而喻;另一种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往前走,即进行专利规避,当然难度也不小,若能走通,则可事半功倍,它就是一条创新的快车道。
自己历经万难设计的产品,当然也不希望被对手轻而易举的规避。与其坐等被别人发起进攻,不如自己主动“进攻”自己——自己去规避自己的专利,即反规避设计。此举并非仅仅是为了增加对手规避的难度,也是在寻找当前产品所存在的漏洞和新的突破点。相关方案既有助于现有方案的改进与完善,也很可能会另辟蹊径,找到面向未来的全新解决思路或方案,在此基础上再做好专利布局,不就是领先一步吗。
03 城墙与城防图
打个比方,如果将城墙和守城士兵视作产品,城防图可视作专利,当然真正的城防图是不能公开的,这里我们假设它是公开的。城墙还是那个城墙,士兵还是那个士兵,但不同将领制定的城防图是不一样的,高水平的防守策略会让城墙“牢不可破”,低水平的防守策略可能会让城墙“一击即破”。也就是说,即使是同样的产品,如果没有梳理清楚核心要素的保护逻辑和重点,会使交底书的质量存在明显差异,从而影响到专利撰写质量的高低,最终使专利保护的效果相去甚远。客观而言,完美的防守是不存在的,能少留漏洞并延缓对手的进攻已是幸事,若能够使对手望而却步不敢攻之则更是上策,当年Windows操作系统的快速迭代让多少后来者逐渐望而却步。
竞争对手为了快速跟进和抢占市场,对现有城墙略作修改后就仿建了一座新的城墙,但他们不一定侵权。在发生侵权纠纷时,不是简单把原城墙和仿建城墙这两个产品实物做对比,而是把仿建城墙和原城墙城防图中所描述的相关核心要素做对比分析。如果是质量不高的城防图,就相当于主动给对方提供了破墙而入的机会。
04 专利规避设计
何谓专利规避设计
专利规避设计是指通过修改现有设计来规避竞争对手专利的保护范围,其英文描述为“Patent Design Around”,按字面意思可理解为“绕道而行的设计”,它是一项合法的竞争行为。
假设专利权利要求中明确了ABC三个必要技术特征,如果对手改为ABCD,即新增一个技术特征D,依据全面覆盖原则会构成侵权;如果对手改为ABE,若E和C有实质性差异则侵权风险小,否则依据等同原则会构成侵权;如果对手改为AB’,即裁剪掉C特征,但其功能被分配给B,B除了自身所承担功能之外又承担了原本由C承担的功能,则侵权的风险大大降低;如果对手改为FG,即对发明构思进行了实质性的改变,形成了全新的技术特征,则侵权的风险同样大大降低……
法律层面不侵权易,实际落地难
实现相同功能的原理有N多种,但他们会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改动大”。通常情况下,企业轻易不太愿意做“改动大”的设计,因为涉及的因素过多,存在成本、时间、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因而,法律层面不侵权的规避方案有了,但却难以落地实施。“改动大”的对立面就是“改动小”,这个小主要指的是工程实现相对容易、风险与收益清晰可见。这类方案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同,但规避成功难度也是客观存在的。
一个工件排序的问题
某类似粉笔形状的金属工件需要整齐排序,即大头端和小头端都各在一侧整齐排放。现方案的必要技术特征主要包括了视觉相机、机械夹爪和控制器等,首先通过视觉相机检测当前工件的位置,再由控制器给出位置调整指令,最后由机械夹爪抓取并调整到位。将这三个必要技术特征干掉其中一个,就会大大降低侵权风险,能否三个都干掉呢。其中一个方案就是巧妙利用了工作自身重心这一资源,在工件落下的中间位置设置棱状凸起结构,当工件顺序从上方落下并接触到该棱状凸起结构后,由于工件一头大而另一头小,其重心自然不在工件的中心,无论工件初始方向如何,重的一头都会先落地,再通过导向机构的引导即可顺序整齐排列。这一方案不侵权且容易落地,其经济效益是可以直接感知的。
图1 工件排序问题规避方案示意图
专利规避设计或许无法回避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创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是否需要做专利规避,昨天或许是门选修课,以后可能是门必修课。就以最小白的检索式“手机 and 充电”进行专利检索,也会检索到超过6万件专利,只是一个手机充电的问题,已经有太多的工程师历经在长时间不断钻研了,或许后来者偶然兴奋的顿悟只是别人的过去式。相同问题出现的时间差不会太大,行业专家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验也是极其相似的,所得出方案的相似度必然也会很高,要想方案推进与落地,就不得不规避大概率会存在的侵权风险。
05 反规避设计
好不容易得到的创新成果,若轻易被别人规避成功,岂不又得重新再来,之前付出的心血、精力及成本等又该如何计算,反规避设计思想是“变守为攻,攻守结合”。不要坐等敌人攻城,自己模拟进攻自己,查缺补漏以强化防护能力;不要坐等敌人来犯,自己先主动出击,扩大地盘,再建一座城池;如此循环,不断扩大边界。
寻找行业内理想度更高的解决方案
创新方案一定是解决了某个行业领域的问题,即使同一家企业内部不同的项目团队,都可能给出有差异的行业内解决方案。这些方案PK的标准是什么?理想度可以算是一个有效的标准,理想度等于产品的有用功能之和除以成本之和。
以上述工件排序问题为例,整个装置的作用对象是工件,其功能是使工件保持一致的方向。也就是说不管采用何种装置或何种原理,它一定要实现上述功能,理想度相当的方案会形成竞争,理想度足够高的方案会PK掉理想度低的方案。假设图2(a)规避方案申请了专利,必然会体现一个必要技术特征——棱状突起结构,而图2(b)的反规避方案则去掉了该技术特征,改为八字形坡道结构,且利用工件一头大另一头小的特性,使工件自动滚入不同的坡道,从而实现了相同的功能且不侵权。
图2 工件排序问题反规避方案示意图
寻找行业外理想度更高的解决方案
昨天由机械装置实现的功能,后来的电子、电气、硬件、软件等不同行业领域的工具、方法、原理等都可以实现相同的功能。有的已被彻底取代掉了,有的还顽强的坚持着,相互间PK的还是理想度。因而,即使是某一个特定行业领域的问题,它的问题求解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本行业领域。相关技术、方法、原理已在各自领域不断发展成熟,扮演“门口的野蛮人”或许只是一瞬间的事情。以前身上上有个小伤口,需要用到医用钳和手术缝合线,今天还可以选择医用胶水粘合,明天是否用什么光照一下就能愈合呢?
当大家习惯于通过充电线给手机充电时,有人发现了其存在的问题,例如插头容易松、线接头容易断等问题,于是磁吸式充电线出现了。看似在很多地方被用到的磁吸原理,一旦别人先申请了专利,规避难度是否会大呢?有人发明了无线充电,彻底摆脱了线的束缚,用户体验进一步增强,但这种无线充电原理早已存在,而在在充电牙刷里等产品里已提前面市了。如果十年前展望今天的无线充电,相信很多人会认为那是一个概念,但是当大家都看得懂时,专利的壁垒或许已经很高了。
是否可以小试一把,展望下未来的手机充电。毕竟当前的无线充电也离不开充电座,束缚依旧在。能否充电就像手机基站信号一样,无时无刻无处都在呢。不用满世界去寻找新的原理,尝试对手机现有的物质-场资源做个分析,可否利用基站信号给手机充电呢?屏幕目前的功能只是交互与显示,能否像太阳能薄膜一样,可以兼顾“发电”功能呢?手机的麦克风能用吗?麦克风本身可以将声音信号转换为微弱的电信号!兴奋之余先去检索下专利,似乎发现已经有人走在前面了。不怕做不到就跑想不到,不要等到大家都懂、都觉得可行的时候。
图3 手机无线充电
规避与反规避,既对立又统一,甚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用户需求不断水涨船高,问题也都是层出不穷,主要问题被解决之后,次要问题就会上升为主要问题,如此不断循环往复,看似无规律又好似有规律。改动小的方案之所以容易被认可,因为它采用的多是成熟或熟悉的技术,改动大方案之所以不容易被认可,因为它采用的多是不成熟或不熟悉的技术,但成熟和熟悉都是有个过程的,大家都看好的时候机会也就属于大家了。
声明:文中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