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第109天:百家争鸣——经世致用之“儒家”

发布于 2021-01-29 07:10

先秦诸子,若群星璀璨,其智慧精华,惠泽千年。一个民族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民族,是因为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一个民族之所以能生生不息,是因为它有文化的传承。诸子百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它之所以经久不衰,源于它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契合了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取向。儒家的仁爱、正义与自强,墨家的平等、互利与博爱,道家的真实、自由与宽容,法家的公开、公平与公正……

从今天开始,我断续为大家介绍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作为后人,我们只能尽可能发现,并不能完全代表他们人格魅力的闪耀之处。

第一天看儒家。


一、孔子的处世智慧:正则守经,乱则从权

孔子是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是严肃正直的圣人。孔子曾因厌恶盗泉的名字,“渴矣而不饮”,因而使“志士不饮盗泉之水”的名句流传千古。这似乎给人留下孔子固守规则的刻板印象。其实,孔子是一个善于变通之人,他具有“正则守经,乱则从权”的人生智慧。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因遇到陈国和蔡国打仗而被困整整十天,饥肠辘辘。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割不正不吃。子路便问:“先生为何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呢?”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对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

孔子与弟子途经蒲邑,遇到卫国大夫公孙氏占据蒲邑反叛,蒲邑人扣留了孔子。孔子的弟子公良孺为人贤能,又有勇气,拼死一搏。蒲邑人恐惧,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去卫都,我们就放了你。”孔子和他们立了盟誓,蒲邑人将孔子放出东门。孔子接着前往卫都。子贡说:“盟誓难道可以背弃吗?”孔子说:“这是被要挟而订立的盟誓,神是不会理睬的。”

古往今来,变通对于成功都显得异常重要。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孔子懂得变通,吃不合道义的食物,喝不知来路的酒,保全了性命,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圣贤;陶渊明懂得变通,主动放弃官场,终获得高洁的灵魂,使其诗歌作品万古流传;鲁迅弃医从文,用笔杆直刺敌人的心脏,成就了他“中国的民族魂”的崇高地位;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取代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策略,最终为人民探索出了社会主义的光明大道。

二、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了孟子与其弟子公孙丑的一段对话。公孙丑问孟子:“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在他看来,浩然之气,至大至刚,配义与道。浩然之气是由正义在内心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不是通过偶然的正义行为而获取的。

孟子凭借这种浩然之气,以一种强烈的道义担当精神,带领弟子游历宋、滕、魏、齐、梁诸国。虽然孟子受到多国君主礼遇,但其主张始终不为当权者所用。尽管如此,孟子始终坚信“人皆可以为尧舜”,保持了高度的自信,他也从不悲观失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生持守大气的胸怀和高贵的气节。

当面临“生”和“义”的抉择时,孟子宁可舍弃生命也要坚守气节,这就是孟子的“浩然之气”。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仁人志士在浩然之气的鼓舞下沉勇奋进苏武凛然不降,持节傲立;文天祥为保家卫国而杀身成仁;陈寅恪宁愿挨饿也不吃日本的救济粮……

浩然之气是一种信仰,当自己的理想能够实现时,就和百姓一道去实现它;不能实现时,也要独自坚守下去。只有具备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当意识、忧患意识和奉献精神,才能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浩然之气对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价值观愈发多元化的今天,浩然之气依然是我们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

三、荀子的自然观:顺应自然,改造自然

“备其天养,顺其天政”的思想,是荀子自然保护哲学思想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荀子肯定天与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不同和区别,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地的运行也不以人类的好恶而转移。因此,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应当遵循自然的规律。

荀子在《天论》中写了一段话,具体地解释和说明备其天养,顺其天政”的思想。他说:“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期待它的恩赐,何如把它当作物而控制它?顺从天而颂扬它,何如驾驭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利用它?盼望着天时坐待好的收成,何如顺应四时变化而使天时为生产服务?听任万物自然生长,何如发挥人类的智慧而变革它……?”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放弃人对自然的作用,而一心等待自然的恩赐,这就违背了自然万物可以为人利用的本性。

从荀子的“备其天养,顺其天政”的思想,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自然保护哲学思想的实质,不是消极无为,而是道循和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使自然万物为人类的需要服务。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提倡“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自古以来的智慧。中国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保护政策纷纷出台,生态环境部挂牌成立,“绿色中国”成为新的发展愿景。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